引导学生汲取古典诗歌中的人文思想之探析

时间:2022-07-11 05:39:44

引导学生汲取古典诗歌中的人文思想之探析

【摘 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历史最为悠久,其思想的深邃、情感的崇高、反映生活的广阔、语言的圆熟、表现技巧的高妙、意境的迷人,都是可以引为中华民族自豪的。传统的赏析教学中多注重语言的凝练、艺术表现手法的独特,而忽略了古典诗歌人文思想的挖掘。分析优秀古典诗歌作品的人文思想,不但会加深文学修养、丰富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明智,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汲取古典诗歌中的人文思想,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下面就此作如下的分析!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古典诗歌;人文思想

1 联系背景深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

优秀的诗篇总是现实的反响、时代的回声,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它或者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现象,或者表现政治领域中的重要斗争,或者抒写诗人在一定现实环境中的命运遭遇,无不深植根于时代的现实生活土壤中,与社会矛盾息息相关。抛开诗作产生的背景,就诗论诗,既不能触及作品的思想底蕴,也无法体会其艺术上的创造性,更无法感受到作品中的人文情怀。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如果就诗论诗,很容易把它理解为单纯的写景之作,丝毫没有触及诗的内质。只有联系背景加以考察,才能认识其真正意义。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史之乱”暴发后,永王李璘奉玄宗之命,在长江流域主持军事,当时李白正隐居在庐山。永王以平叛定国为号召,召请李白。诗人激于爱国热情,遂入其幕府,不料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肃宗李亨以永王为叛乱,将其消灭,李白也被牵连入寻阳(江西九江)狱中,经人援救,得以免死,但流放夜郎(贵州铜梓一带),乾元元年(758年)诗人只好忍痛抛下妻子和儿女,踏上流放旅程。本来怀抱满腔抗敌救国热情,献身平乱定国事业,却壮志未遂,陷身冤狱,远流僻地,其极度压抑的冤苦心境是不难想象的。乾元二年,当诗人行至夔州时,忽逢朝廷大赦,得以还归。摆脱了流放囚的地位,不啻枯草逢春,诗人感到一种空前解放的狂喜,“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诗人一向热烈追求的济世功业的前程似乎又露出曙光,远方的亲人也似在频频向诗人招手。当诗人从夔州掉身踏上江路归程时,解放的心境、狂喜的感情、事业的展望、似箭的归心,汇聚成一股汹涌澎湃的奔放激情,它与江行迅疾之感适然相合,凑泊成境,熔铸成这首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诗篇。

2 多侧面体会诗中的人文情怀

2.1 看诗的选材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形式,所以选材贵精。一首诗总是通过一定的题材表现主题的,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人的丰富的激情是通过江行的题材表现出来的。陶渊明的名作《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一首,写诗人弃官归田后的生活情态和心灵感受。离开脏污倾轧的官场,回到纯洁淳朴的田园,诗人进入了悠闲安宁的生活境界,感到一种获利人生归宿的自足。诗写在田园中悠闲自得的生活情境,只用了两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赋闲,长日无事,便到东篱下采摘;采菊之中,偶一抬头,秀逸的南山又闯入眼帘。虽只选取了采菊见南山两个行动,优游闲逸之气已力透纸背。篱有菊则采之,山入目则任之,采菊既非有意,见山更属无心,一切均在不期然而为之而得之之间,深传闲远自得之神。

2.2 诗的结构

结构的合理与否,是衡量艺术表现高低的尺度之一,同样的材料,安排不同,艺术效果大不一样。叙事诗只有匠心独运,才能将事件、情节组织穿插得波澜曲折,摇曳生姿,引人入胜。如《木兰诗》没有按照事情发生的过程平铺直叙地写来,而是从木兰当窗纺织、停机愁叹拦腰而起,一开始便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不免追寻木兰为什么如此愁怀深重,作者不立即做答,而是用“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衬笔,将木兰的愁思点染得更加浓足,也增重读者的焦灼的期待情绪。然后才端出叹息之由,补叙可汗点兵,父列名籍的事。如此结构,迭宕多姿,读来津津有味。

抒情诗的结构比叙事诗单纯,但好的抒情诗往往能做到层层递进,将感情抒发得浓郁感人。如杜甫的《春望》抒发诗人在安史叛军占领下的长安城中忧国思家的深情。首联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依旧,但唐帝国的都城已沦于敌手,国家已颠沛离析;春光依旧,但经过敌人的洗劫与蹂躏,人烟萧瑟,东风不过带来杂草丛生。先将这种客观境况一摆,深沉的感慨已经喷薄欲出。下面很自然地接入抒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忧国一句思家,忧国与思家并列推出,又都紧密结合季节风物,触物伤怀,情思浓郁。第三联再推进一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两地阻绝,陡增恨别之情,而且战火连延,信息也难通。这种状况自更增人愁绪了。末联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愁摧人老的形象结束,意完神足。全诗层折而下,承接紧凑,愈转愈深。

2.3 诗的构思

古典诗歌中多有巧妙的艺术构思,使诗歌的艺术表现变化无端、丰富多彩,具有新鲜引人的力量,耐人品味咀嚼。如王之涣的《出塞》(亦名《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写塞上的荒寒景象,虽已是春满大地的季节,却丝毫不见春光的踪影。前两句实描塞上风物,远望黄河源头,好像从天而下,一片孤城镶嵌在万仞高山丛中。高山、长河、孤城,已现出鲜明的广漠荒凉气象。三、四句不再继续实描笔墨,突转笔锋,另辟蹊径。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诗人抓住羌笛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即景生情,移花接木,风趣地劝说道:羌笛不必怨叹杨柳不发青,因为春风是不度玉门关的呀。构思新颖别致,也将塞外的春迟、春意萧索的气象表现得十分突出,远非实描一两笔风物可比。

在民歌中,丰富多彩的艺术构思,很难显出民间歌者生活体验的丰富和善于选择生动的生活细节以表情。如《子夜歌》中下面一首: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呼声,虚应空中诺。

女主人公长夜痴想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竟从无声中听到了情人相唤的声音,并且应答起来。这一情思痴迷的幻觉的描写,不是有实际生活体验,很难凭空悬拟出来。

文人诗中新颖的构思则与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创新密不可分。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以唐代宗室之后写离都感情,不直抒己怀,而借魏明帝搬迁汉宫捧持承露盘的铜铸仙人的故事构想成篇。将金铜仙人拟人化,深切地刻画出金铜仙人出宫时对旧宫旧君的恋恋不舍的哀痛之情:“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拂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新颖奇特的构思,将诗人的恋都之怀抒发得深沉感人。

2.4 诗的意境

诗以富有意境为高。意境突出地体现在那些画面鲜明、情景交融的诗作里,一般说来,情与景能达到水融、浑然一体,才具有意境美。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风物的幽僻清寂、诗人的孤芳自许,融而为一。风物的幽洁与诗人的高洁,相映益彰,不知何者为情,何者为景。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家鸡田黍的饭食已透露出浓郁的田家气息。小村子绿树环抱,而一道青山将它与城市分开,更煞有世外桃源风味。轩窗所对,则是谷场菜田;话题所谈,不外桑麻蚕丝,笔笔不离农家景事。这个天地太使人留恋了,所以诗人径直地提出后约。整首诗以平淡传神的笔墨,将恬静的田园环境、淳朴的农家情事、真挚的友谊交情、诗人的爱恋迷醉都融化在一幅鲜明的画面中,境界分外引人。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殿堂,荟萃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蕴含着有别于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爱和平、争自由、抗强权、御外侮、谋幸福的人文思想始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

上一篇:师生携手 保护家园 下一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