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浅谈

时间:2022-07-11 05:11:02

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浅谈

摘要:目前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画教学有效性不高,主要缘于一些影响因素的存在,教师要联系实际,尽力排除这些影响因素,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美术教学;色彩画;小学低年级;有效性;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13-02

1.影响小学低年美术色彩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目前,影响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画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1 作业公式化,缺乏学生自己的想法,没有创造性。以往的美术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时完全根据教师的作业要求去套,或者直接临摹书中范作。课堂中缺少师生间的交流。整整一节课,学生的思维往往只处于小幅度波动,往往学生的作业也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

1.2 学生个体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基础好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能很快完成作业,基础一般的同学完成作业往往要半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一段时间无事可做,他们的能力在这节课不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反而制约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也受基础好的学生地影响不能用心去完成作业,而赶时间应付老师作业。

1.3 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不稳定。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这是符合儿童成长过程的心理特征。但是这种兴趣并不稳定,容易受教师态度、他人评价等因素的影响。

1.4 学生糟糕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课堂上经常看到有学生忘记带美术工具,这主要是由家长的不重视或不作为,以及低年级学生意志自觉性差,不善于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的特点造成的。

1.5 家庭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家长的支持力度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视程度,学生忘记带美术工具,无法按时完成课后作业,都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精选教材,分层教学。教材内容力求以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为载体,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培养学生美术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难度。例如二年级《彩纸片的组合》一课,原教材要求学生完成一张抽象色块组合的作品。这对于思维高度依赖具体形象,很难理解抽象概念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根据学生热爱小动物和童话故事的特点,把课题改为《爱跳舞的小猫》,把教学内容改成为参加"舞林大会"的小猫,设计舞蹈动作和布置舞台。具象的舞蹈动作结合抽象色块的背景组合,既降低了学习难度,适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完成了教材设定的引导学生尝试抽象表现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思维由形象向抽象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的目标,也就是现在提倡的分层教学,从而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成功。

2.2 把握学生心理,掌控课堂教学。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有趣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重视通过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培养美术的感悟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现实和空想,对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还比较模糊,尚处于未分化的心理状态。认为凡是动的东西都是活的,都和自己一样,有感觉、会思考。所以拟人化的情境教学能有效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吸引他们愉快地投入学习。 在上一年级《有小鸟的树》一课时,设计了"小鸟宝宝找新家"的情境。学生扮演小鸟宝宝,在鸟妈妈(老师)的带领下到森林里考察各种树木,为自己挑选一棵中意的大树安家,最后画一画自己的新家和发生在新家里的故事。由于肩负着重要使命――挑选新家,学生在观察不同树木的结构、形态时显得格外认真。创作时也能全情投入,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描绘着"新家里的故事"。在愉快的活动中,学生轻松掌握了各种树木的画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和爱玩好动的特点,努力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猎取知识,在玩中得知、乐中求真。

2.3 呵护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低年级生对美术学习具有相当的热情和兴趣,是他们突出的学习爱好之一。但是这种兴趣并不稳定,容易受教师态度、他人评价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从多角度着手,维护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乐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特殊的依恋心理,他们对于教师的要求和评价有信服的意向。只要教师态度和蔼可亲,他们就很愿意接近,并且由此而喜爱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教师应珍惜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悉心教导、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小学生有强烈的被关注、被的需要,教师要尽其所能多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因你而更爱美术。

成功的学习体验最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不断得到成功的证明,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更有热情,而且更易于取得进步。所以,教师要开发各种途径展示学生的作品,比如教室版面、校园橱窗、学校网站等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美术的自信。

2.4 关注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坏习惯贻害无穷。美术课上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

美术课的课前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工具材料和认知的准备,问题较多是工具材料的准备。一个常常不带工具的孩子肯定无法顺利完成美术作业,长此以往必然削弱其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有会影响他与伙伴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学生自信心的降低。这主要是由家长的不重视或不作为,以及低年级学生意志自觉性差,不善于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的特点造成的。

为了改善课前准备参差不齐的状况,急需加强家校间的联系。在学生报到当天,会同教材向家长下发了通知。宣传美术教育的意义,告知美术学习的注意事项,一年级新生则提前到假期中的首次新生家长会。上述措施有效提高了家长对美术教育的认识,预防了部分家长可能出现的消极态度,强化了家长对学生美术学习的支持。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改变他们丢三落四的习惯。首先要提醒在前。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美术课需要准备的工具材料,课前一天再次提醒。事前的提示和事后的激励,极大提升了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意愿,促进了学生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美术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已经深入学生意识,成为一种习惯,基本上消除了学生反复多次"顽固性"忘带工具的行为。时日一长也就养成了好习惯。

上一篇:基于支持向量机及粒子群算法的腊肉品质等级检... 下一篇:浅析联系生活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