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动力

时间:2022-07-11 02:35:36

让问题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动力

21世纪的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信息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切都预示着信息技术必将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个领域。而信息技术学科作为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的重心由“教”向“学”转变,把学生由施教的客体变为了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个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知识收获者。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大多以任务驱动为主,忽视了学习中的合作和创新,学生的学习存在盲目性。怎样彻底改变现今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习的动力真正来源于学生自身,而不是教师或书本所给出的任务。试想当我们津津有味地观看喜爱的电视连续剧时,剧情经常会在精彩处戛然而止,让我们意犹未尽;欣赏长篇小说时,也会在我们入神处留下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电视连续剧也好,长篇小说也罢,无非是通过设置悬念激起观众或读者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地去猜测、思考后面的故事情节,接着通过积极地观看或欣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能不能也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呢?很多教学研究者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起始于学生的疑问、贯穿于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终结于学生研究成果的展示。并在学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也将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教学研究中以“问题”为载体,来反映出学生的成功与挫折,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受挫能力,使他们成为一名真正的主动学习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影响注意的是兴趣,一个精妙的问题往往可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及时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习者来说,新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有很多问题,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在信息技术课上,基于问题的教学,首先最重要的是创设一定的情景从而提出问题。这个情景可以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和。如播放一段录像,利用POWERPOINT呈现一些数据或表格,听一段音乐,展现一种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打开一个网站等等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充分感受问题情境,产生个人的体验。这样,有了一个学生所认识,熟悉的环境,他就有了思考的余地,不会看书或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好象有很多问题,自己对所要学的知识无从下手,却又提不出一个问题来。所以,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最重要是能创设出一个良好的情景。这样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上: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景,能感受到用“信息技术”解决周边实际问题的乐趣。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文本框和图文框的使用》这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课前利用教学媒体播放动画片《名侦探柯南》的一个片段。在学生兴致正浓的欣赏动画片时提问:“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里有很多人物,你们都知道这些人物的姓名吗?”学生回答知道并报出姓名。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在这张图片上把这些人物的名字都标注上,这样等一下老师看的时候就可对照这张图片来看了。”学生动手操作,但人物与文字位置放不好。这时教师演示操作:插入文本框——设置文本框格式——输入文字——调整文本框位置,成功。同学们看到老师能很轻松的调整人物与文字的位置表示疑惑,此时教师导入新课——《文本框和图文框的使用》。

还可以利用不同对象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创设问题情境,调动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网络》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网络对我们生活而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网络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然后通过学生辩论赛的方式来讨论这个问题。

正方问题:网络对我们生活而言是利大于弊,网络是安全的。

反方问题:网络对我们生活而言是弊大于利,网络是不安全的。

这样通过辩论,让学生之间相互解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同时利用不同对象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讨论,使学生能真正懂得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上网时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是不行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供相关模型来创造问题情境,例如《计算机中的资源管理》这一课中的“文件夹和子文件夹”教学,可以这样设计:首先提问,同学们的书包中经常放哪些东西?当书包装不下时你会怎样做?怎样整理?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整理书包”入手,开门见山地引出了本课的两个概念——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类似书包中的书和试卷;文件夹:书包。接着开始演示:打开“我的电脑”,打开E盘中的“王小明”文件夹,里面共有19个文件。

提问:假如要对这些文件进行整理,如何进行,可从哪几方面进行分类?……

在这节课中,把文件夹比喻成书包,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中学会文件夹、文件的相关操作,这是一种巧妙的教学策略,比较容易地突破了文件夹、子文件夹、文件以及三者关系的抽象性。一般地,大家经常把文件夹比喻成“放文件的夹子”,固然与其名称相符,但是遇到“子文件夹”就难解释了,而把它比喻成在书包里建立“夹层”这样的子空间,就容易理解多了。

其次,要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能够反映所要学的知识、又能够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相关联的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关系,理解其中的新侧面、学到新知识。

此外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大量的信息,如果只依靠单兵作战的方式去搜寻解决问题的信息源,效率将会极低,信息技术课上的信息资源共享成了解决这个难题的好办法。

总之,“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的提出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然后创设合适的情境,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一种探索与协作。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活动去探索、了解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搜集资料、通过实践或实验进行验证修正,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这种方法使学习者建构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不断探究,就会使“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并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助手。

上一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提问策略初探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弱势学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