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韵为核心创和谐的校园文化

时间:2022-07-11 07:56:17

以“陶”韵为核心创和谐的校园文化

【内容提要】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本文以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视角,关注校园文化中的和谐教育,把校园文化当作教育的开展方式,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激发孩子生活的乐趣,探知的渴望;求真的精神,究理的信念;实践的能力,创造的激情,从而引导学者品味校园、在校园文化中孕育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 校风建设 教风建设 学风建设 人际关系建设) 制度文化

【正文】何为“文化”?“文化” 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何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为方式;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学生课余生活中的一切文化活动;以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等为主体的校园物化形态;以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与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为表象的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指导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更能强化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期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而且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下大气力去抓好。我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他的教育理论内涵丰富而博大,是现代科学的教育观与人生观,是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探索、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以“陶”韵为基石 创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严密组织。校园的美化不能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校园美是学校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砥砺师生品行,培养师生良好和谐的气质、个性和心灵;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师生的学习和工作,提高师生生活的品位。完善的校园设施又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以“陶”韵为精髓 创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

陶先生在《行是知之始》中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真知识是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长叶开花结实的是真知灼见。”从古至今,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求知的能力。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先天的个性,培养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雅典时代希腊文明的伟大,就是自由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果。无疑自由和求真的过程是和谐的。相反拜占庭时代希腊文明的匮乏,也正是烦琐教育,压抑求真的结果。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种“求真”、“求知”、“求创”的精神文化是绿色校园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其它校园文化表现形态的灵魂。它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心理特点、及社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表象出来的具有鲜明特征的精神文化。

“培养具有人文思想,科学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现代化人才”是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思想指南。围绕着这一理念,形成我校办学的又一特色。完善的校风建设理念培训,日常教风工作的强化落实,平等、和谐的学风建设,以诚待人的人际相处氛围等等无一不展现了“陶”韵的芬芳。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

第一、 以“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为轴心的校风建设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面对社会中形形的不符合校园环境气氛的行为,良好的校园校风建设会给它们一种无形的压力,起到警醒的作用。面对要求孩子所做的一切,老师都躬亲共做、躬亲共学、躬亲共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教会其人生之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师生共学、乐学的校风,激发着每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催人奋进的氛围保护着每一位学员的心理健康,抵御着所有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排除着各种不良的行为侵蚀和干扰。

第二、 以“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精神为核心的教风建设

所谓“教风”,即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陶行之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这种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其树立起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激励着我们,我们应以他为楷模,领悟其教育精髓,严格要求自己,引导和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第三、以“严谨、创新”态度为指向的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陶行之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创造宣言》( 1951年4月《育才学校》)中,他又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为了使孩子具有创造力,他进一步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我们小孩子的精神营养非常贫乏,这还不如填鸭,填鸭用的还是滋养料,让鸭儿长得肥胖的。”……)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学生乐学、好学的学风重在平时的熏陶,我们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多提问、多找寻;巧思考、多动手。对于教师,更是要求因地制宜,巧授心得,做好学生的助手,有问必答,有疑必教,要善于在文本中找寻另一个天地,开拓另一片视野,放飞另一份心情,展现另一面风采。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学生创新学知,真正营造出“稳而有力、活而不乱”的学习氛围。

第四、 以“和谐、真诚”为基调的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陶行知先生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为人师者要把学生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我们从学生情感入手,切实转变师生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不再单一地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把学生真正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来对待,高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感悟,主动思考,学会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如何以诚待人,与人相处,培养高贵的人性,从而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完整人格的人。当然,学校人际关系的建设还可以植根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比如:艺术体育活动,即组建学生合唱团、器乐队、舞蹈队、运动队,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艺术、科技和体育活动等;读书教育活动,即师生征文、演讲、知识竞赛与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等;当然还有各类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更为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以“陶”韵为核心 创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师生社团、课余活动小组等所反映出的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等。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指:校园规范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会议制度、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这里的“自觉的行动” 即就是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的习得体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需要建立自己独特的制度文化,并坚决贯彻执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校园管理的基本保证,它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地指导了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部署、落实、检查的步调,充分体现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办学精神。我们应坚持将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各单位的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年终量化考核,奖惩兑现。当然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墨守成规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集思广益,根据随实际情况,严格遵循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及时修订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包括《卫生制度》、《绿化制度》、《升降旗制度》、《政治学习制度》等,并将其实施情况纳入班级、部门的目标管理。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校园文化阵地、绿化、卫生、保卫等几支专职队伍的建设,着力提高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在学生中,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约束的积极作用,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设立执勤队或值周队,文明监督队等自律组织,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具活泼特性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养成,高尚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升华。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反过来,也告诉我们学校即就是小小的社会。在这个小小的社会里,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文化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是呀!“校园文化”,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它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的。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我们坚守着“陶”韵的风采,以“以人为本、和谐育人”思想为理念,为建构和谐校园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①《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陶行知全集》第2卷 第650页

②《创造的儿童教育》 1944年12月16日《大公报》

③《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陶行知全集》第2卷 第650页

④《谈生活教育》 《陶行知全集》第4卷 第428页

⑤《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 《陶行知全集》第4卷 第637页

⑥20xx 年《教育参考》

⑦《学校文化的使命和任务》张民选

⑧《现代学校的文化建设》张民生

⑨《学校文化建设琐谈》 尹后庆

上一篇:述职报告:述职报告(公安) 下一篇: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