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人类记忆的背影

时间:2022-07-10 07:48:30

文化遗产:人类记忆的背影

【导语】

珍爱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尊重,因为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独特的民族心理。一个国家的历史以及见证历史的遗产、文化正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如果我们不了解祖国的历史,不积极保护我们国家的精神财富,那么,这些人类的珍宝就有消亡的危险,我们也很难再找到人类记忆的背影。

【素材展示NO.1】

昨日,上海,位于黄浦区王家码头路和花衣街路口的沈宅,已被拆得支离破碎,大量砖头碎落在地,房屋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木头。有着150年历史的不可移动文物沈宅,正在遭遇被拆除的厄运。据了解,沈宅的房屋建筑为清朝建造,在去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沈宅被列为上海4422处不可移动文物目录之一。

(2012年10月17日《新京报》)

链接:沈宅是江苏苏州甪直镇的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建于1873年,距今有130年历史,原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现向游客开放的只属西部的720平方米。沈氏拥有众多的产业和财富,清末民初以来,俗语“沈半镇”就广为流传。

【适用话题】

文化的血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留住历史的记忆……

【速用示例一】

历史遗存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风霜雨雪在销蚀了其他同代建筑时凸显了留存下来的古迹的稀有性;人类的社会变迁赋予留存者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文化性。游客光临沈宅,所欣赏的绝不仅仅是它的建筑艺术,更有附着其上的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和充满水乡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才是沈宅的魅力所在。真正值钱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历史,是文化。

【速用示例二】

曹雪芹故居被拆了,徐悲鸿故居被拆了,此外京剧大师裘盛戎、著名诗词学者叶嘉莹、“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四小名旦”张君秋的故居,也早已在“旧城改造”中灰飞烟灭。现沈宅也难逃脱掉被拆除的命运。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悲剧啊!紧随其后的,会不会是我们沉淀已久的文化血液被一滴滴地挤干?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一旦毁掉,其损失无法弥补。拆除,是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需要,而保护和修缮,更是一种先进理念和进步。

【素材展示NO.2】

福建省平和县近日宣布,一家地产公司拟斥资30亿元将林语堂故里坂仔镇打造成世界级文学小镇。这一规划的效仿对象是英国沃里克郡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莎士比亚曾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光。

那座宁静的英伦小镇至今保存着16世纪的田园风光与乡村建筑,莎士比亚故居、莎士比亚中心与圣三一教堂是那里为数不多的景点。

一个到过那里的年轻人记得,小镇的长椅上能看到穿着16世纪英国服装的男青年弹吉他唱歌,并吟咏莎翁的十四行诗。在其故居的二楼窗户里,一个美丽的姑娘正呼唤着罗密欧的名字,那是一段经典独白。而在莎翁埋骨的教堂旁小河边,一群穿着黑T恤的年轻人冒着疾雨表演现代话剧。总之,那是个因文学而自然长成的小镇。

回到中国,在平和县的官方发言中,打造世界级文学小镇的主要原因则是:近年来特色农业优势不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坂仔镇经济发展出现短腿现象。

一切看起来都轻车熟路。小镇里将拥有占地一千亩的林语花溪高档住宅、两座五星级大酒店,一条闽南商业街以及一处占地二百二十亩的天地温泉。

当然,焕然一新的还有林语堂十岁前居住的地方—— 一个“同”字形的小平房。

【适用话题】

文化与商业的冲突、如何正确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速用示例一】

林语堂故居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这是林语堂出生及童年生活的地方,绵延起伏的十尖山和石起山,门前的花山溪和古朴的小阁楼都承载着林语堂深切而珍贵的回忆。但目前,福建平和县要斥资30亿打造世界级文学小镇。经过大规模商业开发之后,这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记忆是否还能保留住?如果真的一去不复返了,不仅林先生在九泉之下无可奈何,就是衷心追随林先生文学之路的那些人,也再找不到林先生曾经生活过的足迹之所在了。如果把林语堂先生生活中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趣给弄丢了,那么林的故居也就失去了特有的乡村田园之美。没了这些,让故居失去了本真,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了纯粹的商业炒作行为,那么文学给予人的那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必将受到人为的破坏。

【速用示例二】

文物的价值,在于其穿越历史沧桑背后的深厚内涵。被誉为建筑典范的希腊帕提农神庙,历经千年只剩30多根石柱,没听说谁要去给它恢复原貌;举世闻名的椭圆形古罗马大角斗场,至今仍是断壁残垣。然而,正是这种对文物原状的尊重和维护,对“少干预或不干预”文物保护原则的秉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底蕴。而反观我们,一提到弘扬地方文化和历史特色,想到的就是仿古和复建。为发展旅游经济,不惜斥资30亿元打造林语堂故居;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斥资3亿元修复一段古城墙。孰不知,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用现代技术来仿古,只能使文化遗产变得似是而非。

【素材展示NO.3】

“古建徐霞客”有脾气

2012年5月14日,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因病逝世,享年88岁。88年的生命历程,罗哲文与古建筑打了将近70年的交道。

1940年,罗哲文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因其绘图方面的天赋,被梁思成收为弟子。1952年,年仅28岁的罗哲文接到了修复长城的任务。在修复古长城的过程中,他为城墙砖建立档案,以保证按原貌复原。

长城、京杭大运河、北京建国门观象台、甘肃炳灵寺石窟、四川蜀道……带着自己最好的“朋友”——从北京前门劝业场买到的一台德国相机,罗哲文走遍大江南北,记录下无数古建筑的点点滴滴。

性情特别温和的罗哲文,只有在面对古建筑被破坏时,才会生气翻脸。1998年,浙江省定海市大拆大建,古宅老居为新居“让路”,在“旧城改造”中被毁得面目全非。1999年,包括罗哲文在内的一批古建筑专家前去调查,希望当地政府能保护古建筑。但当地政府置若罔闻,0.8平方公里的古城,转眼间只剩下0.13平方公里。罗哲文愤怒地找到媒体,将此事曝光,并得到中央的批示,定海古城拆迁才被制止。罗哲文认为,零打碎敲的破坏不是最危险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城市的决策者,他的一个错误决定就足以使一座城市的文物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

奋力保护古建筑的同时,罗哲文面临更多的是无奈。1969年,北京修建地铁,西直门的瓮城必须拆除。一天,罗哲文从西直门经过,看见城楼和箭楼都搭上脚手架,一打听才知是要拆。无计可施之下,罗哲文只能经常带着相机跑来,为西直门频频留下“遗像”。

“万里长城第一人”“国宝栋梁”“古建徐霞客”,这是外界给罗哲文封的名号,可他从来只把自己当做一位普通的古建筑的保护者和研究者。他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京杭大运河申遗、蜀道申遗、在日本奈良为梁思成塑像,是他生前没有做完的事情。这三件事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速用示例】

如果没有罗哲文,以及和他一样为保护古建筑奔走的古建筑学家们,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保存完好的古宅故居遗迹早已变成了身价飞涨的某某楼盘。城市需要他们,他们应得到我们的尊敬,这种尊敬,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敬畏、保护古建筑。

【他山之石】

老舍故居:首个被保护的外国名人故居

英国人爱好人文历史,对人类社会有杰出贡献的外国名人,其在英国的故居也会受到英国人的尊重和爱护。据香港《东方日报》报道,伦敦的名人故居多如繁星,伦敦市政府自1867年起在这些房子的门口镶上一个蓝色椭圆形的金属或陶瓷小牌,写上曾经居住于此的名人姓名和居住时间,以供瞻仰。挂了蓝牌的房子不得拆除,成为受保护的文物。

老舍上世纪20年代曾在伦敦的一处住所居住,在此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及《赵子曰》等,被视为其文学生涯的开端。鉴于老舍在中国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贝克教授等知名学者共同撰写了倡议书,并正式交给了英国文物遗产委员会,要求保护老舍故居。2003年11月25日,老舍故居蓝牌揭幕仪式在伦敦举行,蓝牌上面用汉字、汉语拼音和英文分别写着:“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1925—1928生活于此。”自此,英国有了第一座专门纪念中国作家的故居。

【速用示例】

走在巴黎与伦敦的街头,那些完好无损的历史古迹和名人故居让我们深深被历史文化绽放出的芬芳气息所感染,在英国老舍的故居中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大师的每一个痕迹,这才是真正读懂历史、读懂历史中那些大师级人物活生生的教材。一座城市的文明并不是以有多少金碧辉煌的高楼作为尺度,也并不是靠物质上的满足作为依据,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精神领域的富足。我们可以复制一种空洞的自我满足,却永远复制不了历史饱满的魂魄。

上一篇:新形势下开展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几点想法 下一篇:陈某的行为可否定性为挪用公款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