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籍设计的交流语言——材料

时间:2022-07-10 04:41:43

论书籍设计的交流语言——材料

摘 要:材料是创造书籍形态的基础,合理利用材料语言,是书籍设计创新的一种可行思路,为书籍形态的变革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关键词:材料;书籍设计;形态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68-02

材料是承载书籍内容的物质基础,它与图形、文字、造型等设计语言,通过印制工艺等手段共同构成了书籍存在的物质形态。

对于材料的认识,在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中就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我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考工记》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材有美指的就是材料的种类,合适、优质的材料是决定产品优质美观的先决条件。另外,不同材料所呈现出来的视觉特征及情感表现也不尽相同。竹木清秀雅致;玉石晶莹剔透;草藤朴素文静;陶土浑然质朴等。充分认识材料的表现语言,强调树立材料的意识,在设计观念上为书籍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书籍材料的演变

书籍设计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书籍材料的演变史。纵观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意味又一次书籍形态的变革。

在纸张材料尚未发明并应用于书写之前,人们即已采用各种材料供写作文书档案、历史记录、私人信函以及和后代子孙交流之用。其中包括动物的骨、甲壳、象牙、丝帛;矿物,如青铜、铁、银、锡、石、玉、陶土等;以及植物如竹、木等,都达到极为普遍与精巧的程度。从兽骨到玉石,从竹简到缣帛,从纸草、树叶、羊皮,最后到纸张的运用,都推动着书籍形态的一次次革新,书籍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现代书籍设计的创新思维中,书籍材料混搭的创作方式表现出不同一般的创造与变化。各种材料大面积的使用或小面积的混搭,形成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木材、金属、塑料、织物、皮革等材料相互交织,共同谱写出书籍形态的变革的新篇章。

二、书籍设计中的材质表现

由于书籍具有占据三维立体空间的实体性特点,就决定了材料在构成书籍物质实体的艺术表现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择与书籍内容与书籍表现形式相恰当的材料是设计过程中重要一环,合适的材质能更加有效快速的传递书籍的内容,更多地引发书籍内在的意蕴,更生动、更贴切地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纸材

纸材包括一般纸张与特种纸张。一般纸张是我们常见的书籍用纸,特种纸张是各种艺术纸张与特殊用途纸张的总称,种类纷繁复杂。这类纸张的肌理与质感更加厚重与丰富,纸张表面凹凸起伏,纹理形式多样。特殊纸比一般纸张更加具有视觉吸引力和艺术的表现魅力,使书籍在空间上的体量感有了更丰富的视幻效果,常用于书套、书封、书脊、扉页等设计的过程中。

如图1朱赢椿书籍设计作品《不裁》,设计师选用了质朴、平实的纸张,但在精心设计之后使得这种平实的纸张变得不平凡。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发现书的质感发生了变化,因为书由人工裁开,翻口由原来的光边变成毛边,最后得到一本朴而雅的毛边书,从而体验到审美的过程和趣味。

(二)木材

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其纹理,气味都带给人们纯朴,回归自然的感觉。在表现书籍的文化底蕴和提升书籍的档次方面,也有非常强的表现力。木材具有质地轻巧、强度较高、有较好的弹性和韧性,常被用来制作封面、函套等,用以保护和存放书籍的,增添书籍的韵味及艺术表现魅力。

如图2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作品《朱熹千字文》,运用木材作为书籍封面的材料,文字反刻在木板上,仿造宋代印刷的木雕版,字体苍劲有力,大气磅礴,体现出书籍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籍材料的选择考究,衔接的方式独特,细节上处理精致,形态上继承了传统的方式,达到了视觉与触觉的完美结合。

(三)皮革

皮革被选为书籍设计的材料在现代书籍设计的作品中并不少见。由于皮革的价格昂贵,加工困难,常见于高档书籍,高档画册的封面的设计当中。不同的皮革有着不同的特点,常见的皮革材料多为羊皮、牛皮和猪皮。羊皮细腻柔软,但容易破损;牛皮牢固坚硬,但加工困难;猪皮粗狂有力,但质地粗糙。设计师应根据不同的特性选择适合书籍内容与风格的皮革。优质的皮革经过工艺的加工,具有明显的凹凸对比,呈现出美感的皮纹和色泽,使它成为封面材质中的佼佼者。

如图3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作品《马克思手稿影真》,书籍的封面设计结合了牛皮与木板两种材料,并通过印刷雕刻工艺雕刻出细腻的图像与文字,呈现出不同的肌理与质感,设计别出心裁,趣味盎然。

(四)金属

金属的质地坚硬,庄重大方,表现范围较为广泛,常被制作成精美的扣件或饰物镶嵌在书籍的形态当中。金属的种类繁多,表现力极强,既可以用于古典书籍的设计,也可以用于现代书籍的设计。设计中,金属材质与书籍的外观造型交融相汇,结合现代化的工艺与制作手段,通过强化书籍的空间感及肌理感,体现出金属材质的艺术魅力,给书籍带来鲜明的时代气息。

如图4书籍设计作品《食物本草》,它是中国第一部营养大全的套盒装,书籍选用了金属材料作为书籍封面的材料,并用金属材质模拟藤编食盒的造型,在继承书籍传统形态的同时进行了新的尝试,目的在于利用材质的特性去影响读者的视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体验,从而影响书籍设计整体风格的表达。

(五)塑料

作为现代材料的一种,塑料具有通透、防水和不易撕破等特点,常见于一些个性张扬,形态独特的书籍设计作品当中。从视觉与触觉的角度,塑料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坚硬、柔软、粗糙、细腻等不同类型,分别服务于不同的信息及不同的阅读目的,从而影响阅读的行为,引导阅读的兴趣。

如图5陈幼坚先生的书籍设计作品《陈经》,书籍形态在保留经典的传统卷轴装的形式之外,运用现代材料——塑料,为书籍设计出新的包装形式,给书籍的形态设计指出了新的方向。

三、材料的变革引发书籍形态的变革

书籍不是静止的,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极大的丰富了书籍的视觉感受与艺术表现力,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材料以及工艺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书籍设计的理念不能总是停留在旧有的模式当中,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来保持书籍设计的生命力。

新材料的出现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凭着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深刻理解,设计师不断拓展新的设计观念,寻找新的设计语言,为书籍的形态的创造,挖掘出更为灵活的表达途径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出符合书籍内容,具有艺术价值的新的书籍形态。

综上所述,材料是创造书籍形态的基础,它对书籍的影响是巨大的,关系到书籍的印刷、工艺、装订、成本,伴随着整个阅读过程,带来了“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的感官体验,材料与阅读直接发生着联系。可见,选择正确材料的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在书籍设计实践中,要充分理解每一种材料的性格,考虑到材料的特性是否与书籍的精神内涵相适合,只有恰当的选择材料,才能有效的传达书籍的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提升审美趣味。合理利用材料语言,是书籍设计创新的一种可行思路,为书籍形态的变革带来了无限的动力与源泉。

参考文献:

[1]杉浦康平.发展中的书籍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余秉楠.书籍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3]汉斯·彼得·维尔堡.发展中的书籍艺术[M].吕敬人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4]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5]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上一篇:浅谈美术鉴赏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下一篇:论数字媒体时代下广告教育如何建立开放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