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色彩在运用中的认识和了解

时间:2022-07-21 10:24:55

谈谈色彩在运用中的认识和了解

摘 要:生活中色彩无处不在,然而每个人对色彩感知度又大不相同,所以色彩可谓是视觉最响亮的语言。设计中色彩是功能和情感的融合表达,在功能表现上具有一定共同认知个性。色彩不仅给人印象迅速,更有使人增加识别记忆作用;它还是情感表达要素,可因人情感状态产生多重个性,所以在设计中色彩恰到好处地处理,能起到融合表达功能和情感的作用,更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下面就设计师在设计运用过程中对色彩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色彩;色调运用;色彩印象理论;色彩感觉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89-01

一、色彩感情规律。色彩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感情,在广告设计中,利用色彩感情规律,可以更好表达广告主题,唤起人们情感,引起人们对广告及广告商品兴趣,最终使人们印象深刻。

(1)用色调的兴奋感,引起人们观看兴趣。红、橙、黄等暖色调以及对比强烈的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力强,给以兴奋感,能够把注意力吸引到广告上来,使人对广告产生兴趣。蓝、绿等冷色以及明度低对比差色彩,虽不能在一瞬间强烈冲击视觉,但却给人以冷静、稳定感觉,适宜表现高科技产品科学性、可靠性。

(2)运用色调明快活泼感,产生优美愉悦效果。一般说来,暖色、纯色、明色以及对比强烈色彩使人感到活泼、愉快,利用色彩这特点设计广告,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接受广告信息。

(3)运用色调档次感,体现商品不同品味。色彩也有档次感,气派、华贵的色调总是用于高档产品,那些朴实大方色调总是与使用品相联系。

(4)运用色调冷暖感,表现不同商品特点。在广告色彩中,常常运用暖色调来表现食品,儿童用品给人感觉是热情、充满朝气,因而儿童用品广告也多用暖色调。而空调、冰箱、冷饮广告大多用白色、蓝色等冷色调,使人感到寒冷、清爽!

二、色彩印象理论。在白昼光中,用红光照射白色物体,产生绿色阴影。绿光照射则产生白色阴影,而紫光照射则产生黄色阴影。在白昼光下,每一种彩色光线都产生它的补色阴影。色彩阴影所做进一步实验中,得出以下结果:在没有白昼光情况下,用红光照射物体,产生黑色投影,蓝光和绿光照射下物体投影也是黑色。没有白昼光情况下,用两种彩色光线照射物体。用红光和绿光时,红光产生绿色投影,绿光产生红色投影,两个投影交叉处产生黑色,而绿光和红光的混合产生黄色。当使用三种照射色光—红橙色,绿色和蓝绿色时,红橙色光产生蓝绿色投影,绿光产生淡紫色投影,蓝绿色光产生黄色投影。三个投影的交叉处是黑色。三种彩色光混合产生白色背景。

三、色彩的心理感觉。光看色彩时,由于受到色彩视觉刺激,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色彩有冷暖感,被称为色性。红、橙、黄等给人是视觉刺激强,联想到暖烘烘的太阳、火光,感到温暖,所以称为暖色。青色、蓝联想到天空、河流、阴天,感到寒冷,所以称为冷色。色彩有兴奋感与沉静感。凡明度高、纯度高的色调又属偏红、橙的暖色系,均有兴奋感。色彩有膨胀感与收缩感。同一面积、同一背景物体,由于色彩不同,给人造成大小不同视觉效果。凡色彩明度高的,看起来面积大些,有膨胀的感觉。凡明度低色彩看起来面积小些,有收缩的感觉。色彩有前进感与退后感。暖色与明色给人以前进感觉;冷色和暗色给人以后退感觉。色彩有轻重感。高明度的色彩给人以轻的感觉;低明度的色彩给人以重的感觉。

四、色彩的意义。色彩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运用了自身独有特点,诠释着设计师和使用者不同心声,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红色:最强有力色彩,能引起肌肉兴奋、热烈、冲动。

橙色:较温和,是一种很活泼、辉煌的色彩,富足、快乐的色彩,稍加黑则较稳重,蓝橙对比时较生动。

黄色:亮度最高,尤其灿烂、辉煌,象征智慧之光,象征着权利、骄傲,经不起白色的冲淡,当用黑、紫、深蓝反衬时,能加强其亮度,淡粉色能使之变柔和。

绿色:具中性特点,和平色,偏向自然美、宁静、生机勃勃,宽容色彩,可衬托多种颜色达到和谐。

蓝色;永恒、博大、遥远感。

紫色:大面积有恐怖感,紫红尤其明显,暗紫有灾难感,淡紫是一种优美的活泼色,紫与黄共存时,消极性更加显著。

黑与白:非常对立又有共性,是色彩最后的抽象,能够用来表达富有哲理性东西,其中黑展现出空、无、永恒沉默;白色则代表虚无,有无尽可能性,此二色总是通过对方的存在显示自己的力量。

灰色:是色彩中最被动颜色,受有彩色影响极大,靠邻近色获得自己的生命,进冷则暖,进暖则冷,最有平静感(中性),是视觉中最安静色彩,有很强调和对比作用。

色彩是设计表达很重要一个方面,也是区分性别设计重要方式,所以每个设计师都要协调好色彩搭配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千万不能闭门造车。

参考文献:

[1][日]古贺惠子著.袁阴译.实用色彩设计手册.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一版.

上一篇:加强音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论对话型音乐教学的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