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族婚俗探析

时间:2022-07-10 10:30:18

[摘要]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民族都是新疆的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彼此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婚礼仪式上形成了大同小异、争奇斗艳、交相辉映、和谐共融的模式。本文通过描述四民族婚礼民俗文化事象,探讨四民族婚俗的相互交融和影响,以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构建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婚俗;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46-03

民俗文化学领域里的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等。婚礼是人生仪礼中最热烈、最喜庆、最隆重的仪式,更是一对新人一生最幸福、最灿烂、最重要的时刻。本文通过描述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民族婚礼主要民俗文化事象,探讨四民族婚俗的异同和交融影响,以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构建有所裨益。

一、四民族婚礼主要民俗文化事象

(一)维吾尔族婚俗

婚礼那天,姑娘和小伙子都要盛装打扮,小伙子穿上黑皮靴,戴上小花帽;姑娘蒙上红纱巾,身穿花裙,颈挂项链,喜悦等候幸福时光的来临。

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仪式立即开始。主持阿訇问新郎:“你愿意娶某某做你的新娘吗?”新郎急切而响亮地答道:“我愿意。”接着问新娘:“你愿意嫁给某某做你的新郎吗?”连问三遍后,新娘含羞回答:“愿意。”顿时,一片欢呼声。阿訇说一些吉利话,并按习俗诵读《古兰经》。随后,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是主持人拿出馕,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吃了这个蘸过盐水的馕,预示着不管今后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夫妻都能够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新娘离家时要和家人依依惜别。此时,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起告别歌。歌词表达出对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愿女儿到了男方家多受关照,并要她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和睦相处等。然后,迎亲的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弹起都它尔等民间乐器,唱着喜歌走在迎亲队伍前面,新郎和新娘乘坐彩车随后。一路上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迎亲的队伍来到男家后,受到热情接待。新娘进男家门时必须从门槛旁燃着的一堆火上跳过,再进新房。大部分地区讲究把新娘接来后,让她坐在厚厚的垫褥上或毛绒绒的羊皮袄上,既是温暖的象征,又是顺产的意思。

(二)哈萨克族婚俗

哈萨克族许多青年男女通过“姑娘追”建立爱情,当爱情成熟时,在歌声中举行婚礼,尤其突出的是对唱。婚礼当天,蒙着红纱巾的新娘用歌声向父母、亲友告别,新娘的亲友对新娘唱歌,新娘坐在陪送的毡房帷幔后哭泣;唱歌的小伙子掀开新娘毡房的一角,唱劝嫁歌。听到歌声,老人们不约而同地双手搭于胸前,齐声祝福:“阿明,阿明。”新娘出门唱哭别歌,倾吐对亲人和故土的依恋。期间,还要举行赛马、叼羊、阿肯弹唱等活动,以增添婚礼喜庆气氛。新娘到了婆家毡房,婆婆将糖果、奶制品撒到新娘身上,小孩、年轻人立刻抢拾这些象征喜庆吉祥的食品。

在新郎家的婚礼上,先举行揭面纱仪式。由一歌唱得好的小伙手拿扎彩绸的马鞭或树枝,指着新娘唱《打开面纱歌》,唱毕将新娘面纱掀开。新娘向坐在上方的公婆屈膝行礼,接着朝火炉里撒一碗酥油(或羊油)。在座的人口念:“火娘娘,油娘娘,给我们把福降。”以祝福新婚夫妇生活幸福。新人双双合饮一碗毛拉(伊斯兰教职业者)念过经的圣水。让新娘坐在刚杀的羊的羊皮上(哈萨克人认为坐这种羊皮生育顺利),有序吃完羊肉后,老人为新娘做“巴塔”(祝福)。

(三)柯尔克孜族婚俗

柯尔克孜族崇尚“九”,认为“九”是吉祥数字。男女订婚,聘礼要按“九”数准备,如九头牲畜、九件一份的礼品等。

婚礼的第一天,新郎及父母、亲戚、伴郎(阔鲁嘎什)以及一群小伙子陪同,带上礼物、羊,骑马来到女方家;女方家小伙子也带上一只杀了的羊,骑马前迎。在互相争夺中,男方将带来的羊扔到女方帐篷前,意为见面礼;女方小伙子们也把羊扔到男方马队后面,意为欢迎远方的客人;随后,新娘给新郎脸上撒白面粉,象征情意洁白无瑕。

第二天,婚礼在女方家举行,双方亲友都来庆贺,由阿訇主持婚礼仪式。阿訇念经祈祷,为新人祝福,接着,他端上一个油果,分为两半,新郎、新娘各吃一半。阿訇又将面粉撒在新郎、新娘脸上,象征他们的婚姻纯洁晶莹、白头偕老。

第三天,新娘嫂嫂带上嫁妆陪同新娘去新郎家,有的新娘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同来新郎家住些时日。人们在路旁燃起火堆,新人跳过。到了新郎家,双双从帐篷前的火塘上跳过,均示吉祥。

(四)塔吉克族婚俗

塔吉克族的婚礼通常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新娘在各自家里做准备。黄昏时分,新郎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来迎娶新娘,年轻人高呼“国王来了”,新婚享受国王厚遇,无论贫富贵贱,像国王一样受人拥戴,岳母等向新郎、伴郎肩上洒面粉,祝福吉祥;给新郎送上酥油茶,花围腰是给新女婿的见面礼。

新郎、新娘各就各位,婚礼仪式正式开始。根据伊斯兰教教规在阿訇主持下举行婚礼,宗教人士虔诚地诵经祈祷,愿真主降福给这对新人。两位新人同喝阿訇念过经的盐水,以表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婚姻就像水一样纯洁、清澈。

塔吉克婚礼离不开鹰笛、手鼓及欢快奔放的鹰舞,手鼓和鹰笛奏出的旋律以及人们的欢歌笑语一直在暮霭中的小山村回荡。

二、四民族婚俗的相互交融和影响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民族都是新疆的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彼此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婚俗上形成了大同小异、交相辉映、和谐共融的模式。从以上四民族婚礼习俗中可看出异同以及相互交融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仪式看,婚礼首先在女方家举行

这是对女方父母养育姑娘的真诚尊重与报答。由阿訇主持,出示结婚证,尽管仪式上四民族的问话稍有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得到法律、宗教、亲友的认可,以保护婚姻的神圣、严肃。

(二)从装扮看,着本民族传统婚服或兼备现代婚纱

有的新郎、新娘胸前佩戴印有“新郎”、“新娘”字样的红花,显然又受汉文化影响;而新娘头戴面纱(类似红盖头),寓有遮羞、驱邪求吉之意。

(三)从信仰看,四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

婚礼都按照伊斯兰教规举行“尼卡”宗教仪式,可见伊斯兰教“尼卡”仪式在婚礼上对新郎、新娘和亲友以及穆斯林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影响。

(四)从饮食看

四民族寓意相同阿訇给新郎、新娘吃喝的食物虽有不同(维吾尔吃蘸了盐水的馕,哈萨克喝圣水,柯尔克孜吃油果,塔吉克喝盐水),但寓意都是同甘共苦、丰衣足食、白头偕老。在伊斯兰教民族中,把盐看得很重,甚至对天起誓,都要以盐为证。通过借助”盐“这一神物的传导作用,来实现人们希望婚姻美满、幸福永远的民俗心理。

(五)从祝福方式看,四民族虽有各自独特的方式,但祝福的心愿都是共同的

迎亲撒糖果(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撒面粉(柯尔克孜、塔吉克族)等喜物,象征爱情纯洁无瑕、甜甜蜜蜜、吉祥如意。尤其是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视面粉神圣而珍贵,认为面粉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物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品,此时此刻不应该忘记它,而应珍视它。所以,只在喜庆日子撒面粉,寓示生活富足。

(六)从人物看,新人母亲在婚礼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维吾尔族新娘母亲请人以歌声的传情达意;哈萨克婆婆将糖果等喜物洒在新娘等亲友身上,以示对新娘的祝福和接纳;柯尔克孜族新娘母亲、嫂嫂的特殊送行及依依眷恋;塔吉克岳母为新郎洒面粉、递酥油茶等礼仪,都说明母爱的博大。

(七)从婚俗信仰看,娶亲至男家的跳火习俗是古老的祆教(拜火教)信俗的遗留

敬火拜火,以驱邪求吉,早已融入民族的文化信仰之中。此时举行跳火仪式寓意亲人愿为爱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八)从传宗接代传统观念看,四民族都向往通过婚姻组织美满家庭,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如进婆家,让新娘坐在羊皮上,这一习俗明显含有通过模仿真实的事物或行为过程,使用象征物,以求获得现实结果的愿望实现。既表明婆家热情接纳了新娘,是家庭温暖的象征,又含顺产寓意,以期繁衍生子、人丁兴旺、家庭美满。

三、结语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民族的婚礼,亲朋好友、四方邻里都来参加,被看作是大家共同的喜事。四民族婚礼中的仪式内容大同小异,是争奇斗艳、相互影响、交相辉映的结果,含义都是喜庆祝福、求吉去灾、同甘共苦、丰衣足食、婚姻幸福、求子祈祥、家庭美满、其乐融融,表达了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婚礼不仅是一对新人的美好时光,也是家人、亲友的喜庆日子,更重要的是婚礼使人们置身于群体氛围中,集体意识得到增强,不仅家庭团圆和睦,而且也是集中展示民俗文化、提高社会群体的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绝好机会。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续西发.新疆世居民族概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楼望皓.中国新疆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学术摄影出版社,2003.

[6]楼望皓.新疆婚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7]韩钢,韩连S.图说新疆风情[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8]周吉.维吾尔木卡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太阳崇拜 下一篇:重庆民族地区城乡统筹中旅游经济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