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西北地区民族分布与交通格局的改变

时间:2022-02-06 12:41:08

北宋时期西北地区民族分布与交通格局的改变

[摘要]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交通在宋夏战争和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渗透的影响下,既有对以前道路的继承与重复利用,也在当时的特有条件下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尤其是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主要线路的走向与利用发生了变化。

[关键字]北宋时期;西北地区;民族分布;交通格局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6-0062-05

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西北地区自古交通就呈现发达面貌,特别是长安长期作为各个王朝的首都,更是使得西北的交通一直处在持续的发展中,汉唐丝绸之路的繁盛就是最好的反映。特别是唐代,以长安为中心的驿路四通八达,丝绸之路此时也发展到顶峰。而唐代中叶以后,因藩镇割据、边疆地区的民族迁徙与动荡,以长安为中心的各条驿路受到影响,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也逐渐走向衰落。由于中西方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西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然形成,受阻线路退出历史舞台后,新兴的线路和经调整后的原有道路在中西交通中继续发挥作用。至公元960年北宋建国,对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采取争取和拉拢的政策,政府在经略西北地区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前代驿路,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建设通往西域的道路。

一、 北宋西北地区的民族格局

北宋时期西北边区分布着吐蕃、回鹘、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它们也建立了甘州回鹘、西州回鹘、喀喇汗王朝、西凉府吐蕃六谷联盟和青唐g厮等地方民族政权及西夏王朝。从大的方面来说,吐蕃势力主要在祁连山以南的青海东南部一带,党项族以河套地区为主要势力范围,回鹘以西域为主体范围。西北地区的民族格局为吐蕃、党项、回鹘三者并立,在互相争夺中向外渗透,在宋、夏、吐蕃接壤地区就分布着大量的吐蕃、党项族帐。北宋中期以后,西北边区频频向外开拓,疆域大幅扩大,新辟之地也多聚居各部族。

党项部族主体也即分布在西夏境内,沿边处在与宋界汉人交杂中。吐蕃部族源于唐代的吐蕃政权,公元7世纪在高原崛起的吐蕃经过不断迁移,趁唐安史之乱河西陇右空虚之际进入这一地区,至吐蕃政权崩溃后,迁徙到陇右地区的吐蕃“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①自伏羌寨以西沿渭水过洮水直至青唐城,均有吐蕃部族分居。宋初的凉州六谷联盟力量已经形成。宋人何亮言:“西戎既剖分为二,其右乃西戎之东偏,为夏贼之境;其左乃西戎之西偏,秦、泾、渭、仪之西北诸戎是也。”②大体陇山、六盘山以东以北为党项居地,陇山、六盘山以西以南为吐蕃居地。“秦州古渭之西,吐蕃部族散居山野,不相君长,耕牧自足,未尝为边鄙之患。”③当时,“河西回鹘多缘互市家秦陇间”。④后来又分为青唐g厮、西凉府吐蕃、甘州回鹘及附属于宋沿边州军的蕃部“熟户”。g厮政权成为北宋抗击西夏的盟友,秦州地区的“熟户”蕃部是抗击西夏的主力。西域回鹘部族曾建立河西回鹘政权,虽然被西夏在11世纪初击灭,但回鹘在河西地区仍具有很大的势力。

二、 宋以前西北地区的主要交通道路

宋以前,西北地区无论是关中驿路还是通边的道路都很发达,在唐时达到了顶峰,尤其以长安为中心有11条主干道路联结各州、府、县,并通往境外。其中有通往中原的汴州道,通往江南、岭南的长安、商州、邓州道,通往“三受降城”的长安、延州、夏州道,长安、同州、晋州道及长安、州、灵州道。⑤

“三受降城”指唐代在河套地区设置的三个防御点,在丰州(今内蒙古五原)置西受降城,在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置东受降城,在安北都护府(今内蒙古包头市)置中受降城。并以灵州灵武城和夏州朔方城为基地,统军支援丰、胜二州,屯重兵,辟驿路。唐代河套通往长安的驿路有三条:一为循黄河而上,由丰州至灵州,再南经庆州(甘肃庆阳)或西南经原州(宁夏固原)达州,至长安。二为循黄河而下,由胜州南经麟州(今神木县)、银州(今横山县党岔乡)、绥州(今绥德县)、延州(今延安市)至长安。三为由天德军(内蒙古乌梁素海东南)至夏州(靖边县北白城子),再入卢子关至延州。延州、夏州道居上述三道之中,最捷近。

丝绸之路正式被官方开通,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路东段主要路线经河西走廊,以后路线的变易也主要取决于河西走廊的畅通与否。唐代丝绸之路由长安出发,沿渭水河谷西行,经咸阳、兴平、武功、扶风,到关中西部的岐州凤翔府治所雍县,出凤翔后西在循F水东北岸而上行,到陇州,出陇州西后,过陇山东西要隘大震关。出大震关西50里至陇山分水岭,后至清水、秦州(今天水)、伏羌(今甘谷)、陇西、渭州(陇西)、渭源至金城县(今兰州),由此渡黄河入河西。另外,从长安临皋驿,咸阳县驿出发北行,还有一条与南道关陇道基本平行西去的北道,它沿泾水河谷西去。此道出长安后,西北行经醴泉、奉天(今乾县东),到州进入泾水河谷,循河谷而上,至宜禄县(今长武县)、泾州(今泾川县)。由泾州西行至渭州(平凉),又西入弹筝峡、瓦亭关、六盘山,北上原州(今固原)、石门关、折西去海源、河池、会州(今会宁)。由逆水入河西走廊后,经过广武、昌松、凉州、山丹、甘州、肃州、瓜州到沙州,为河西道。唐时还有通吐蕃的吐蕃道,但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领陇右、河西,唐通西域走“回鹘道”,通西域的还有灵州道。

三、 北宋时期西北交通线路的改变

北宋初期西北地区的丰州、府州、夏州皆为少数民族政权,中原王朝许之可世袭为节度使。而河西地区又属

瓜沙归义军曹氏、甘州回鹘、凉州的吐蕃六谷族折逋氏等政权,它们也向宋朝靠拢,北宋一代与西夏长期争战,由此而来的交通线路的变易是难免的。灵州及河西被占领后,西夏为守备河西,对于配备监军司的措施的考虑极为周到慎重的。凡属交通要道,毫无遗漏地设置在其管辖之下。瓜州西平监军司控制着从瓜州起到罗布泊及伊州、高昌一带的河西西端交通路线分岔地点等各重要地段,黑山威福监军司配置在从伊州起向东走,经由河西的北侧,到达阴山山麓的沿途各要道据点,及古时汉代的旧居延城地方,控制着沿额济纳河的那条纵断河西的路线的北方出口地点。而卓监军司则和他分别地担任着控制河西纵断路的出口地点的任务,把根据点卓城设置在现在的庄浪河,亦即当时的喀川下游地方。黑水镇燕监军司则设置在贺兰山北方,处于和阴山之间,控制着向南走往灵州、兴州的路线,以及从额济纳河方面向东走,来到阴山山麓和鄂尔多斯沙漠的路线。甘州甘肃监军司则控制着通往肃州、凉州的古代以来河西路及甘州、灵州之间的路线。西夏全面地掌握着河西附近主要交通路线的要点,由各地监军司严密地监察着通过此地的行人。这也使得必须按照林擒城―青唐城―宋廷而来,在契丹和青唐城之间,沿着鄂尔多斯沙漠南沿曾经是频繁往来的。在西夏的周边,国际交通路线相当发达。⑥

正因此,北宋丝绸之路走向随之变化,内地由长安出发的驿路的繁忙程度也因之而改变。北宋时期丝绸之路东段先后有灵州道、夏州道、泾原道(陇右道)、青唐道(青海道)四条道路通行。这其中既有对唐代交通线路的再利用,也有迫于客观条件而新开或调整的线路。

(一)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以前西北交通格局

在灵州被西夏占领前,以灵州为枢纽,经河西走廊以达于阗、印度、大食的交通非常畅通,被称之为灵州道。灵州为唐代朔方重镇,唐末五代至宋初,传统的陇西道被散处于秦陇地带的吐蕃各部族隔断,灵州成为联结河西的交通枢纽。自此北宋通西域的道路走向为:自长安沿泾河抵州,再循泾河支流马岭水北上,经宁州、庆州、马岭、方渠而至环州。由环州再北上至洪德寨,循马岭水西支白马川,出青岗峡,经清远军(今环州甜水堡)、溥乐(今宁夏甜水河与苦水河会合处)、耀德(今宁夏吴忠县南、山水沟北岸)等寨以达灵州,是为东段。由灵州向西为西段,渡过黄河,出贺兰山口,穿越腾格里沙漠,渡白亭河以达凉州,即与传统的河西道相合。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西夏李继迁攻陷灵州,灵州的枢纽位置也因此丧失。原来的灵州道变为北宋王朝内部驻军、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

后在战争利益影响下,西夏和契丹出于共同对宋和g厮的顾虑而相互友好,契丹使者曾经沿着鄂尔多斯沙漠南缘前往青唐城。而这时西夏和契丹之间交往也主要经过麟府路,时“麟府路最当契丹夏人交通孔道”。18所谓麟府路,是指麟州、府州路,横山东北部,此地正当契丹与西夏之间的交通要道。自从进入元丰年代,西夏军就常常东侵到达无定河流和麟州方面,在灵州和麟州之间是沿着横山北麓来往交通。这也可从自从元丰五年(1082)九月,宋军的重要据点永乐城失陷以后,西夏势力已经扩展到横山南麓便可理解。而鄂尔多斯沙漠南缘的路线只有在契丹与西夏有关系的情况下,才能作为和青唐城之间的交通路线。另外还有河西纵断路。《宋会要辑稿・蕃夷四》记载的于阗朝贡反映出,沿额济纳河向南走,经由河西的甘州、凉州,穿越南山山脉中,到达湟水北岸。

正因为西夏的阻隔,宋朝不得不对通外道路作适当调整,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前代道路的基础上进行,但前代各条道路的利用程度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北宋内地的驿路设置情况

以上主要侧重于北宋西北主要通外道路的建设,而关中地区的道路在前代基础上不断纵伸。为适应繁忙的军运需要,曾不断进行修治或局部改移路线。战争状态下北宋政府向西北的增兵、运输物资及商人的大量拥入给当地的交通道路建设带来了契机,以长安为中心通往各州军镇堡寨及各镇堡寨间的道路密布。而且由于所处地区的不同,呈现的状态也不同。在长安附近州县仍沿用前代道路,而在沿边州军,出于军事需要,依据地形大力开拓交通线。北宋首都与陕西的交通线为汴州、潼关、长安道,此外还有沟通凤翔、秦州的陇州道,黄河锁钥同州道。在沿边像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延地区军事通道向纵深发展,横山南北有延州、保安军、长城岭道;保安军、金汤城、庆阳府道;金明路(延州、芦关道);延州、绥德军路;绥德、银州、夏州道。子午岭东西两侧、黄龙山区有保安军、庆阳府道;坊州、庆阳府道;州、庆州、盐州道。~州府州地区的通道密布,便于作战和转运粮草。

西北的诸多城镇也都在前代基础上继续与古丝路相沟通,或独辟新道以达西域,成为丝绸之路网状交通线上的新起点或内地通向西域的重要中间站。而传统的丝绸之路也渐变成为中原王朝经营、管辖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通道和西北与内地贸易的国内商业要道了。原丝路沿线的京兆、凤翔、延安府,泾、庆、秦等地,都形成许多城镇,从府州军治所到各县、城、镇、堡间交通线路密布,这既是军事因素影响下的一个反映,也是当时客观存在的事实。

四、 小结

总之,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交通格局在当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并立互相争斗和宋夏对峙的影响下,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变化。

对外交通方面,唐代丝绸之路河西段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阻塞已不能再度使用,宋初由于吐蕃占据河湟陇右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丝绸东路相继有灵州路、夏州路、泾原路通行。在西夏完全占领河西走廊后,西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互相斗争使得北宋对外交通呈现出崭新面貌,随着熙宁开边和宋与g厮等联合抗夏的进行,经过河湟陇右通西域成为可能。由长安出发过陇州经秦州至青唐城的道路成为通西域的最主要路线,之后再经青唐城西的林金城通往西域,即丝绸东路南道。从长安出发,经州、泾州、原州、渭州至兰州,过京玉关也可至青唐城,即丝绸东路中道。但由于宋夏战争的影响,前者在安全性上更强。这样北宋通西域道的路完全避开了河西,呈现出新格局。此外,宋夏交通道路主要沿河流河谷,分别以延安府、镇戎军等沿边州军为起点,很多是沿用了前代的路线。

内部交通方面,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密布的交通网。以长安为中心东至首都汴京,北到~延,西至秦陇,西北到泾原、环庆。其中原丝绸东路中受到阻隔的线路转而成为北宋内部交通的要道,北宋时曾通西域的夏州道、灵州道、泾原道,成为各个州军间往来重要通道。而沿边各个州军间出于军事防备和互相支援的需要,在密布的镇堡寨间开拓交通线,交通道路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延地区的横山南北、子午岭东西两侧、黄龙山区和~州府州地区。

[注释]

①⑨《宋史》卷492《吐蕃传》。

②《长编》卷44,咸平二年六月戊午条。

③《长编》卷262,熙宁八年四月丙寅条。

④《长编》卷111,明道元年七月甲戌条。

⑤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丛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页。

⑥前田正明:《西夏时代河西南北的交通路线》,《西北史地》,1983年第1期。

⑦16《宋会要・方域》。

⑧韩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辑。

⑩《元中九域志》卷3《宋史・李继隆传》。

11《长编》卷50,真宗咸平四年十二月乙卯条。

12《说郛》卷35,李远《青唐录》,商务印书馆100卷本。

13《武经总要》卷18。

14《长编》卷35,真宗咸平四年十二月乙卯条。

15陈守忠:《北宋通西域的四条道路的探索》,《西北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17任树民:《北宋时期丝绸东路的贸易网点――g家位》,《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4,元丰四年秋七月壬辰条。

上一篇:坦桑尼亚之旅 下一篇: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太阳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