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对策

时间:2022-07-10 04:49:35

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对策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4-0621-01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中被感染的几率很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感染危险。因此,积极探讨经血传播造成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对策,以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

1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

1.1锐利器械损伤:锐器伤是一种伤及皮肤深部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伤害。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被针头或其他锐利器械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53名护士就有246例发生过锐器伤,占97.2%[1],可导致血液暴露,有发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的危险。

1.2皮肤黏膜破损:完整的皮肤黏膜是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天然屏障,当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医务人员不注重防护,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质,被病原体侵入造成感染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1.3血液、体液飞溅:在诊疗护理工作中,时有病人血液或体液溅污医务人员口鼻腔及眼内的情况发生。由于黏膜具有吸收性,当病人血液或体液抗原阳性,则有被感染的可能。

1.4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预防要求医务人员对所有的病人不管其诊断如何,均要认定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不积极参加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个人操作行为不规范,甚至高危操作也不采取防护措施,导致职业暴露与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2对策

2.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建立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务人员健康体检制度、职业暴露报告与登记制度,以便医务人员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2.2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对医务人员进行有计划地培训,以提高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术,尽力做到零暴露。医护人员在手术、注射、清洗器械等操作时,极易被锐利的器械刺伤,皮肤黏膜稍有破损,在接触带病毒的血液、体液时就有被感染的危险,因此,处置带病人血液、体液的物品时应戴手套或采用不直接接触的操作技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更应强调戴手套,对于进行有可能被病人血液、体液溅入眼部及口鼻腔黏膜的操作,应强调戴口罩及防护眼镜。

2.3加强锐器伤的防护和处理:医务人员在接触锐利物品时要集中精力,小心谨慎,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严禁双手回套针套,可采用单挑法套针套,用后的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应置于利器盒内,以防刺伤自己和别人。被锐器意外损伤后,应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予流动水冲洗伤口,使部分血液排出,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并根据锐器污染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4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管理

2.4.1建立健康档案:对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监测受感染的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对高危操作的工作人员,如外科医生、手术护士、急诊科、检验科、ICU、血透室工作人员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传染病流行期间或遭受某种传染物质污染后,及时为医务人员进行各种相应的免疫接种。

2.4.2加强监督检查:职能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危害,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经常监督检查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职业防护措施是否实施,以督导做好个人防护。

收稿日期:2006-06-30

上一篇:培养并留住优秀人才的思考 下一篇:营口地区城乡儿童自我意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