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7 13:41:56

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

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篇1

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湖北省远安县连续18年保持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畜牧业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分散饲养向规模饲养转变、由污染型向生态型转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湖北省远安县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全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建成1个10万只现代化标准蛋鸡养殖场、1个万头猪场、1个千头肉牛养殖基地、1个千只山羊养殖基地、12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培育各类养殖大户930余户等。另据统计,2009年全县出栏生猪28.5万头、牛0.45万头、羊4.2万只、家禽42.6万只,畜牧业总产值4亿余元,农民人均增收达到280余元。

1队伍建设现状

远安县辖7个乡(镇)117个村(居)委会。2004年9月,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基层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按照“检疫上收归县、防疫乡镇扶持、诊疗市场开放”的改革思路,远安县将动物检疫、动物防疫、动物诊疗三大职能进行了彻底分离,成立了7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初步建立了保障性、公益性和盈利性等三大服务体系。2006年,该县通过“完善防疫工作机制、完善防疫投入机制、完善防疫工作机制、完善防疫考核机制、完善工作责任机制”,进一步深化完善了动物防疫服务体制。经过改革,全县动物检疫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动物防疫工作创造了新历史、动物诊疗工作达到了“三满意”(党委政府满意、业务部门满意、人民群众满意)。

截止2009年底,全县7个乡镇有132名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其中,动物防疫员40人、动物诊疗人员92人;具有兽医师职称6人、助理兽医师职称27人、技术员职称59人。

2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知识层次偏低。据调查,动物防疫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16人,占乡镇畜牧兽医工作队伍总人数的12%,高中(中专)学历24人,占总人数的18%;动物诊疗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47人,占总人数的35.6%,高中(中专)学历45人,占总人数的34%;防疫和诊疗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尚无一人。

(2)年龄结构不够合理,老龄趋势明显。在乡镇动物防疫人员中,18~29岁6人、30~39岁8人、40~59岁26人;动物诊疗人员中,18~29岁13人、30~39岁18人、40~59岁61人。部分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对岗位的适应性不强,对事业的热情也随之逐渐减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队伍的活力。

(3)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专业人才短缺。132名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专业均为兽医专业。在乡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国家承认的畜牧兽医专业学历文凭57人,占总人数43.2%,余下占56.8%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均为跟师学医。

(4)人员分布不够合理,影响产业发展。全县乡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中,动物防疫人员40人,动物诊疗人员92人。各乡(镇)均没有负责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严重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3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日益严峻的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压力,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畜牧业发展更加需要专业技术支撑,因此,全面加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尤显重要,需要高度重视。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技术精、作风硬、效率高、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的一流队伍。

(1)加强技能培训,挖掘技术潜力。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着力推进学习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常规化。以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目的,以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重点,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综合业务培训相结合,区分知识层次、年龄层次,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县校合作”、“阳光工程”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抓好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新知识和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培训。编写《远安县畜牧兽医工作手册》,下发到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手中,规范行业行为、统一服务标准等。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关专业的各类成人学历教育,解决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2)丰富激励手段,激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采用“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为目的各种激励手段,不断营造和建立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让广大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感受有一种“家”的温暖,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归属感,进而调动和激发大家投身于畜牧兽医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携手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

(3)适当增加人员,提升畜牧兽医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创新人才高地是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强牧战略作为第一根本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用人标准,突出抓好人才引进,敞开人员入口,有计划的接受畜牧兽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优化队伍知识、年龄、专业结构,提升服务现代畜牧业的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县域内热爱畜牧兽医事业的“土专家”、“小能人”进入畜牧兽医服务行业的体制和机制,逐步提升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篇2

摘要:以公立医院改革为核心,建立医疗集团,整合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帮扶社区医疗机构发展,同步推进其他四项卫生改革的思路和措施,被称为“镇江医改模式”。本文介绍的是镇江医改中在人事制度上的改革: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关键词 :卫生 人事制度 改革 专题研究

镇江市作为为医改试点城市,在卫生医疗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上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二是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一、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

1.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院重新布局定位定编。镇江市政府为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卫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制度,组建了以两个三甲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实行医疗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下,结合城市发展变化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对两大医疗集团10所公立医院医疗资源重新布局和整合,各医院功能重新定位,以规划床位数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增核人员编制1167人。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使用人员编制。各医院应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充分挖掘现有人员队伍的潜能,编外合同制人员年度进人计划由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下达,不得突破单位总编数。空缺编制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和硕士以上研究生的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本科学历以下的实行编外合同制管理,同工同酬。从事卫生技术业务工作的编外人员,采取公开招考、竞聘的方式,选拔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进入编制队伍,充分调动编外合同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严格压缩行政管理人员规模,积极推进社会外包式服务对从事后勤、服务等工作的,采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办法,整体外包给社会上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实行整体剥离,最大限度地压缩主体用人规模。

2.改革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激活用人机制

(1)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全员聘用制。建立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以岗位聘用为基础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在康复医疗集团试行中层管理干部身份、级别和工资标准实行档案化管理,科学合理设置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工勤等各级各类岗位,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任职条件和聘期,积极推行竞聘上岗,实行以岗定人,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聘任制度。

(2)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有序流动。在市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计划限额内,各单位的专业技术力量,可根据工作需要在系统内合理调配流动。各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可面向系统内所有人员实行内部招聘、双向选择。具体调整方案报市卫生、市人社局、市编办审核认可后,办理相关流动手续。

(3)完善公平竞争择优用人机制,严格人员准入。严格人员准入,完善公开招聘、公平竞争的择优用人机制,确保新进人员的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紧缺专业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可以由用人单位通过综合考核直接聘用;引进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律按规定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本科及以下编外合同制人员由各单位自主向社会公开招聘。要加强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准入管理,严禁在职的非卫技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岗位工作及不同执业类别或不同专业人员混岗上岗。

3.改革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创新激励机制

医院领导年薪制。实行医院领导班子集体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管理业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从公立医院的社会满意、运行效率、运营效益、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确定绩效考核评价定量指标,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医院职工绩效工资总额,确定医院领导的年薪。医院如果超总额发放,下年度计算医院领导年薪时按人均超发放额度3-5倍扣减,并按超发放总额扣减下年经费补助。医院领导的年薪原则是职工工资性收入平均数的3-5倍。集团领导的年薪由理事会研究决定,集团内各医院领导的年薪由集团决定。

各公立医院制定医院对职工的绩效工资分配的具体实施办法,灵活多样,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挂钩,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注重向优秀人才和高科技含量、高风险和关键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部分紧缺或者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二、积极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卫生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全面优化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改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明显实惠。

1.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机制

(1)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编制管理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核定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总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功能定位、职责任务、服务人员、服务范围等因素,逐一核定每一所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事业编制,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2)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范围内,科学规范设置岗位,组织岗位聘用,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3)实行人员准入资格制度。严格执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准入资格制度和按岗位公开招聘人员的制度(除定向培养人员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招聘不具备执业资格、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或从业资格的人员。现有在职人员,未取得执业资格的,不能参加国家已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的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聘用;未取得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得参加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聘用。新进人员见习期满或执行初期工资结束时,仍未取得执业资格或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可继续从事见习期(初期)岗位工作,但不得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聘用。

(4)实行人员退出制度。连续两次考试未能取得相应执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及时终止(解除)聘用合同。

2.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所需经费由当地财政按规定予以补助。省辖市财政要加大对所辖区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核拨经费挂钩。建立健全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对职工的考核结果作为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聘用人员岗位工资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解聘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绩效工资应在岗位设置审批和人员聘用工作完成后兑现,原则上与基本药物制度同步实施。

3.明确政策界限,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1)多种形式进行分流。其一,提前退休。工龄满30年,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且工龄满20年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经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后,可办理提前退休。其二,办理病退。须符合病退条件的。其三,轮岗待聘。对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落聘人员,由单位针对空缺的工勤岗位,统一组织培训,提供两次以上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机会。未聘人员在本单位待聘期间,享受不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原医疗保障待遇不变。其四,鼓励辞职或自谋职业。在这次改革过程中辞职,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者,除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外,还给予相当于本人3年基本工资的资金资助奖励。

(2)清退编制外聘用人员。对编制外聘用人员原则上予以清退。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终止和解除聘用合同,并按政策规定或合同约定给予相应的补偿并做好有关社保方面的衔接工作。符合国家和我省卫生教育部门认可的医药卫生类中专以上专业学历、并具有相应执业(从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编制、岗位空缺和需求,严格按照程序,以县(市、区)为单位,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一次性择优进编;也可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联系、推荐到行政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聘。

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基层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实效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关系到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关系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深入,关系到广大卫生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稳妥推进。

第二,各县(市、区)卫生部门负责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制定和完善本地区基层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按照省统一部署要求,按政策规定做好人员聘用、分流安置和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由县(市、区)卫生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认真做好政策配套、经费保障、监督指导工作。

第三,要按照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多方参与、协调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内容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与划拨经费、绩效工资分配挂钩,逐步建立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第四,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执行分流安置政策并落实到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分流人员办理社保衔接、档案管理、人事、职称评定等手续和党团组织关系接转等事宜,切实解除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

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篇3

1调查结果

1.1编制情况

(1)床位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为1:0.023,最低为1:0.008,平均为1:0.012。(2)卫生技术人员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最高为1:0.014,最低为1:0.007,平均为1:0.0086。

1.2人员素质情况

12所医院医学工程部门总人数为245人。(1)学历:受高等教育的184人(75.1%),中等教育的49人(20%),初等教育的12人(4.9%)。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5.33:4.08:1。(2)技术职称:高级技术职称32人(13%),中级技术职称70人(28.6%),初级技术职称143人(58.4%)。(3)年龄分布:年龄<30岁的53人(21.6%),30~49岁的170人(69.4%),50岁以上的22人(9%)。从事医学工程技术工作多在10年以上。1.3业务工作量(1)医疗设备价值:医院医疗设备总值最高的近9.8亿元,最低的也达到了1.5亿元,平均3.3亿元。(2)维修情况:医疗设备修理率最高为99.12%,最低为89.86%,平均为96.02%。医疗设备修复率最高为99.55%,最低为85.00%,平均为94.01%。

2分析讨论

2.1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一切高科技领域都猛烈地冲击着医学领域,医学上每一个重大成果,都与工程技术信息相关,X-CT、核磁共振就是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的结果。医学不再是与理工类分开的独立学科,相当部分高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用于医学,造福人类,正确把握工程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充分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一个现代化医院,不但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医生和素质良好的护理人员队伍,也要有一支掌握现代高科技技术、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才能创造出高的医疗水平。因此,重视医疗设备管理,摆正工程技术人员的位置至关重要。

2.2现状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近些年医学工程技术队伍从人员素质、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仍存在不少问题。(1)各级领导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关心重视不够。(2)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人机比例过低。(3)人员素质偏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缺少高学历和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3几点建议

3.1各级领导加强对医工科工作的重视各级领导对医学工程科室工作的重视是提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地位的关键。要做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要有正确认识。(1)把医生与工程技术人员人为的分为主角和配角是不恰当的。在发达国家一所现代化医院中,医务部、护理部、临床工程部已成为鼎足而立的3大支柱。所以一定要正确认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作用。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正确引进、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密不可分的。(2)要求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什么都会是不现实的。因为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医学等多学科。维修设备与给人看病不同,人体解剖基本差异不大,但仪器设备结构却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功能的仪器,也会因型号、生产厂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工程技术人员必需依靠图纸进行交流。因此,要求某个人什么都掌握是不现实的。通过重点培养,个人刻苦钻研,有侧重地掌握1~2项技术是可行的。(3)维修是能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1台价值昂贵的医疗设备,很可能只有1个或几个器件损坏而不能运转,可维修的过程却尤如大海捞针,但只要找到故障所在,往往可能不用太大的经济代价,就可以修复。因此,维修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轻视的。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之路是曲折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初步形成规模,总的来说,发展相对缓慢,且极不平衡。重医疗轻设备的思想还存在一定的比例,有些单位看似重视,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但在日后的管理、开发却用功太少,造成设备闲置、浪费、功能开发不出来。医学工程专业在我国起步晚,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基础薄弱,队伍也不够整齐,正因为如此,更需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

3.2增加编制,明确职责,建立科学的人机比例国家卫生部有关规定的床位与药剂人员之比为1:0.06~1:0.10,药学人员宜占卫生技术人员的8%~9%。但与医学工作相平行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其人员比例明显偏低。卫生主管部门应根据医院的等级、床位、医疗设备的总价值等因素来配备各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数目,面对现实,给予编制,明确职责,逐步趋向合理。而对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层次(水平、专业、年龄)结构应搭配合理、衔接自然。专业结构要多样化,由检修人才、计算机、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和组织管理人才组成的医疗设备管理队伍,才是合理的专业群体结构,才能建立一支适应高科技发展的、科学化管理体系的医学工程技术队伍。

3.3整合资源,丰富和扩展临床工程学科内涵临床工程部包含了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维修、医学计量、计算机网络、配电等保障部门。应该把涉及医学工程的各学科整合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技术平台,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总医院的医学保障部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范例。

3.4依靠自身努力提高医学工程学科地位

3.4.1加强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医院的人员素质比例不尽合理,尽管总体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很大,但知识的更新换代更为重要。因此,加强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更有意义。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自身要重视业务学习,加强学术交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技术培训的途径:①走出去,开阔眼界,参加有意义、有针对性的学术活动、短期培训,条件允许还可以参加进修班学习。②请进来,虚心求教,聘请专家实地教学,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维修、管理经验。③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加强传帮带,积累、总结维修经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始终瞄准医学工程专业的最前沿。④抓紧院校培养,坚持在职培训,鼓励自学成才,是极其现实的对策。

3.4.2不断扩大医学工程科的影响力(1)不断提高维护保障的有效性。认真履行职责,业务精益求精,提高医疗设备运转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医学工程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如扩大医学计量检定标准、加强区域性检修站保障力度、环境改善等。

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篇4

一、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护理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㈠护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市有注册护士6121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护理队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专科以上学历占25%,中专学历占65%。广大护理工作者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辛勤工作、勤勉敬业、锐意进取,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㈡护理服务理念明显转变,工作内涵得到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我市从1997年起在区县以上医院开展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基本实现护理模式由功能制护理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坚持实施“三基三严”为重点的护理人员素质训练,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护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患者以及突发事件病人的抢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逐渐增强,推动了护理学科发展,护理服务不断向社区、家庭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得到发展。

㈢执业行为进一步规范,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和《省卫生厅关于加强护士执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实施护士执业准入制度,连续11年共计11000余人参加了全国护士执业考试,有5500余人获得执业护士资格,并及时进行了执业注册和再次注册,定期对达不到规定教育学分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实现了护理人员持证上岗、依法执业。多数医院建立了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垂直管理体系和护理质量控制及评价,制定了完善的各项技术操作规程、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和规章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三严”训练及考试考核,保证了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㈣医院感染监控有力,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护质量,成立了市医疗质量监控委员会和市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自2004年7月1日起对全市区县以上50个医疗单位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目前博山、周村等区县城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全部进行了集中处置。制定了《市护理质量考核实施细则》、《市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市医疗废物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定期组织专家对全市区县以上医疗单位的护理质量、医院感染、医疗废物处置等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发督办单,限期进行整改,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

㈤学术竞技活动开展活跃,“白衣天使”风采得到展现。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2005年与市妇联、市劳动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了全市护理操作技能大比武,经层层选拔,有42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决赛,其中7人获得技术标兵,35人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在重大疫情面前,广大护理工作者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彰显了广大护理工作者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职业风貌,展现了新时期白衣天使的风采。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共举办心肺复苏和心脏紧急救治、抗生素合理应用及医院感染管理等各类技术骨干培训班16期,15000余人次参加了学习和培训,有160余人次和50余个单位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少,护士人力配备不能满足病人护理需求。不少医院病房床位与病房护理人员之比低于卫生部规定的1:0.4。有的医院为降低护理人力成本,以临时工的方式和待遇聘用护士,形成了医院内一支同工不同酬的特殊队伍,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有的医院对人才缺乏合理使用,未能科学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有新的提高。二是部分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相当一部分医院对护理工作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将护理的人力成本和必要的物质成本一减再减,我市医护之比低于卫生部1:2的规定,护理管理体制未理顺,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未完全落实。三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落实欠佳。临床护理服务存在着不主动、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护理工作尚未完全做到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诊疗技术的发展存在差距。四是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护理管理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切实抓管理、抓质量。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滞后。五是护理教育需要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不清晰,办学质量不高,缺乏系统规范的护士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规划,缺乏对专科护理岗位和护理管理岗位护士规范化培训。

二、我市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我市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切实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适应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我市护理事业2006-2010年发展总体规划目标是:依法加强护士执业监督管理,规范护士执业行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实现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深化整体护理的内涵,巩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探索发展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护理教育,以促进我市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规划目标和要求如下:

㈠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科学统筹护士人力资源。

1、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数量。根据不同病区、不同病种以及病区的实际开放床位数、床位使用率、护理工作量等要素测算,合理配备护士。总床护比达1:0.7,普通病区病房床位数与护理人员之比达到1:0.5,至少达1:0.4;重点科室应达到1:0.5—0.7(设定条件为全院床位使用率85-95%),重症监护单元(ICU、CCU、NICU等)为1:2.5—3(设定条件为床位使用率75—85%或使用有创呼吸机治疗病人不超过40%的情况下),手术台与手术室护士之比为1:3。到2009年底,三级综合医院的编制护士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所有医院编制护士均要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二级以上医院的护士人力资源指标纳入医院综合评审及质量评价体系,将其作为医院评审的一票否决性指标,扭转目前医院临床一线护士短缺的状况,切实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

2.科学统筹护士人力资源。根据《省综合医院护理岗位设置名录》和《省各级护理人员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做到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职责明确,履行到位,执行有力。对医院现有护理岗位进行调整。脱离护理岗位的人员不得占用护士编制,不得按护士序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得享受护士待遇。到2008年底二级以上医院非护理岗位占编护士数为零。职称晋升中,应优先考虑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逐步在医院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即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进行护士配置,对护士实行按学历水平、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分层次上岗,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加强护工规范化管理。护工是在护士长和注册护士的指导下,对病人实施生活护理的人员,不属于护理技术人员。建立护工队伍,是规范病房管理,满足病人生活护理需求的重要措施。各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配备一定数量的护工,普通病区床位与护工之比为1:0.1-0.2,重症监护单元为1:0.3-0.5,其他岗位可根据需要适当配备。依据省护工培训标准,建立护工培训持证上岗制度。护工由护理部统一管理,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具体负责护工的工作安排和质量监督。医院要制订护工服务规范、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加强监督检查,提高生活护理质量。要严格界定护工岗位职责,护工不能从事护理技术性操作及对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严禁以护工代替护士从事护理工作。

4.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到2010年,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其中三级医院不低于60%,二级医院不低于40%。

㈡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各项护理工作之中。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模式,从维护病人权益和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调动积极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体现“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为病人提供细致入微、关怀备至的护理服务,履行好护士的职责,努力使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与外部护理质量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护理工作标准、技术规范,建立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对医院的护理质量评价工作。

依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和《省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基本标准(试行)》、《省中医医院中医护理评审标准》及《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细则(试行)》,积极开展评价工作。探索建立护理服务内容公示制度,在有条件的医院试行分级护理挂牌服务,建立有效的护理服务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有效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使“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到2008年,我市85%的二、三级医院护理服务要达到标准要求;2010年,我市100%的二、三级医院护理服务要达到标准要求,基础护理合格率要达到98%、分级护理合格率要达到95%、病人对护理工作服务的满意率要达到95%、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要达到100%。

㈢培养临床专业护士,充分发挥护理专家作用。

专业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建立专业护士制度是提升护理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发展专业护士是护理专业发展的方向,对于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级护理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五年内我市将优先在重症监护(ICU、CCU等)、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病、器官移植、急诊急救、精神病、产科、手术室护理等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养工作。2007年,依据省专业护士岗位培训管理规定,启动专业护士培训工作,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到2009年,全市专业护士总量要达到100人以上,60%以上的二级以上医院要配备有专业护士;到2010年,全市80%以上二级以上医院要配有专业护士。对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护士,通过两年护理实践和一定时间的定向国外进修等多种方式,着手培养一批我市的临床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打造护理品牌。

㈣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实施岗位培训制度。

1.完善护理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医院要处理好护理垂直领导与院科两级负责制之间的关系。护理部要作为医院独立的职能部门,主导护理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的管理,使之成为责权统一、管理到位、监督有力的组织保障。根据卫生部1986年《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的意见》规定,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到2010年,500张床位以上的三级医院要配有护理专职副院长,300张床位以上的二级医院配有专职护理副院长的要达到50%以上。护理部正、副主任(总护士长、副总护士长)及工作人员要到位。

2.建立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开展对护理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尽快培养一支既精通护理业务又具备科学管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组织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师资骨干队伍,参加全国及全省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到2010年,100%的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完成岗位培训,80%的护理管理人员完成省内培训工作。

㈤发展社区护理,拓展护理服务领域。

1.严格社区护士准入制度。合理配备社区护理人员,促进社区护理的同步发展。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具有相关临床工作经验,通过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全科医学护理知识与技能岗位培训,并经全省统一考试合格。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可根据国家有关职称晋升的规定,申报相应的护理技术职称。

2.规范社区护理服务行为。根据卫生部社区护理技术服务项目目录,制定社区护理技术服务操作规范,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3.提高社区护士队伍业务素质。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制度,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建立社区与医院之间的护理业务协作关系,发挥医院的护理专业技术力量优势,对社区护士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4.加强社区护理质量评估。以居民对护理服务满意率、投诉率、社区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等为重点,建立社区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考核和监督。

㈥调整护理教育结构,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

1.合理调整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压缩护理中专教育规模,到2010年,把护理中专招生规模控制在招生总数的30%-40%;大力发展护理专科教育,达到40-50%;争取增加护理本科教育。

2.适度增加男性护生招生比例。转变观念,发挥性别优势,在急诊急救、精神科、男性科、手术室护理等工作岗位上充实男性护士。

3.加快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精神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力方面,注重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㈦加强聘任制护士管理,确保护理服务质量。

1.严把聘任入口。要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考试考核,择优录用已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并实行试用期制度。

2.规范聘用手续。护士录用后,要按照《劳动法》、《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签订聘用合同,实行人事,并按时交纳社会保障费用。同时,受聘人员应享有相应的福利待遇,争取到2010年达到同工同酬,允许其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行政职务任职资格,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加强聘用后管理。对聘任制护士的教育、培养、管理,要与在编护士同等对待;要严格“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要健全奖惩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充分调动聘任制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护理质量。

㈧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㈨合理安置大龄护理人员,注意发挥大龄护理人员的积极作用。

1.在护理部设督导组,安排具有副高以上护理专业技术职称、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从事质量控制和督导工作。

2.在特殊部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设一定数量的护理专家岗位,如设立护理专科门诊、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等,发挥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㈩加强护理领域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市护理事业发展。

不断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护理科研管理机制,多渠道、多层次争取护理科研项目和护理科研专项经费,造就一批中青年科研人才,加大对科研能力和论文书写能力的培训力度,促进护理科研的发展。到2010年,全面提高我市护理科研的数量和质量。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

三、保障措施

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护理工作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疗、康复、保健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护理工作的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关心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大护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发展建设好临床护士队伍,切实维护好他们的权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要把“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提高,推动护理工作与医疗工作协调发展,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诊疗技术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适应。区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配齐配好护理专(兼)职管理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分管院长或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参加护理管理培训班,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各级医院要把护理工作纳入医院发展规划和总体计划,继续加强和完善护理部的职能作用。未设立专职护理副院长的医院,主管院长要至少每季度一次定期听取护理工作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规划》实施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并进行责任追究。

㈡落实政策,完善措施。

医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确保病房床护比、医护比达到要求。要科学调整并合理设置护理岗位,坚持护理人员不得从事非护理工作,对在编不在岗护士不予注册,限期清理。制定职称晋升倾斜政策,促进护理人员分层次上岗工作落到实处。加大护理科研投入,努力营造鼓励优秀护理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要完善辅助支持系统,药、技、后勤等做到下收下送,减轻护士承担的非护理工作任务。有条件的医院要积极筹建静脉用药物配制中心,减少临床护士用于配置静脉输液药物的时间。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保证把有限的护士人力及工作时间用在对病人的直接护理上,提高护理措施落实率。

㈢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努力创建规范化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示范岗。

各医院要坚持“以人为本,护理先行”,进一步深化护理改革,规范护理管理,改进护理工作,引导护理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为病人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氛围,提供优质、全面无缝隙护理服务,努力实现护患关系零距离,护理质量零差错,护理技术零缺陷,护理服务零投诉的目标要求,全力打造市护理品牌,为创建平安医院做出积极贡献。

㈣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各医院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强科学管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技术水平。三级医院在《规划》的落实上要为我市医疗机构作出表率,发挥示范。各及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单位在组织实施《规划》的过程中,要注重抓示范点的建设,发挥示范点的指导作用,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带动本地区护理工作分步骤达到《规划》的各项目标。

㈤加强督导,确保效果。

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篇5

为了扎实推进“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德医风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促进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上新台阶,县卫生局定于12月份举办全县医疗卫生系统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此次活动主要以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结合的形式进行。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岗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技能,营造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夯基础的浓厚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

二、目标要求

依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任务和各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坚持“什么岗练什么,什么缺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原则,保证应参加的人员人人参加,全员达标。通过练兵比武活动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依法执业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活动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县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琅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级职称(含中级)以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活动内容

(一)学习培训内容

根据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技能和核心制度、相关的服务流程,检测技术和结果评估,了解医学科技新知识、新技术。

(二)培训参考教材

1.临床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

2.护理人员:卫生部编《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考核要点》、《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理分册》。

3.中医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专业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中医学基础。

4.卫生监督人员:卫生部编《卫生监督员培训系列教材》(法律出版社XX年版)、《卫生监督员手册》(赵同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XX年版)。

5.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试验室设备操作和使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医疗机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要点》、《突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文件资料汇编》。

6.妇幼保健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相关内容、《福建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福建省儿童系统保健指导手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

7.医技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技分册》相关内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各医技科相关内容。

8.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手册》相关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读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

五、活动安排

全县卫生系统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8 月)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组织“三基”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要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学练技术、争创一流。要充分认清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认识到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阶段:岗位练兵阶段(2011年9月—10月上旬)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员工开展岗位练兵。采取自学为主、定期辅导、岗上带教、专题讲座、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并定期组织考试,检查学习培训的效果,确保学习培训的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第三阶段:技能比武阶段(2011年 10月上旬—11月)

在学习培训基础上,采取闭卷考试、知识竞赛、病历书写和执法文书展示、现场技能操作演练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分专业进行技能比武。各医疗卫生单位按要求自行选择一定比例的优秀选手参加全县的技能比武,笔试与技能成绩按40∶60比例,两项成绩总和在前10名,做为评选全县卫生系统学习标兵的依据。同时,将各单位选手参赛情况列入本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具体事宜由县卫生局医政股另行通知)。

第四阶段:总结评比和表彰阶段(2011年 12月)

技能比武结束后,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将参加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报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将及时对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六、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医疗卫生单位全体员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导班子要加强对活动工作的领导。县卫生局成立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活动的指导

、协调、检查。

(二)立足岗位,注重实效。在本次活动的安排上,要保证日常医疗卫生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各科室的工作特点,科学统筹安排,将学习培训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要立足岗位需要,突出岗位特点。切实使这次活动达到让医疗卫生人员熟知和掌握本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娴熟应用的效果。

(三)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要把本次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县卫生局医政股负责对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

(四)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建立和完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的考核评价机制。县卫生局成立专家督导组,对各医疗卫生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并将情况适时通报。同时将活动成绩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内容。

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岗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技能,营造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夯基础的浓厚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

二、目标要求

依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任务和各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坚持“什么岗练什么,什么缺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原则,保证应参加的人员人人参加,全员达标。通过练兵比武活动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依法执业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活动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县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琅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级职称(含中级)以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活动内容

(一)学习培训内容

根据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技能和核心制度、相关的服务流程,检测技术和结果评估,了解医学科技新知识、新技术。

(二)培训参考教材

1.临床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

2.护理人员:卫生部编《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考核要点》、《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理分册》。

3.中医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专业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中医学基础。

4.卫生监督人员:卫生部编《卫生监督员培训系列教材》(法律出版社年版)、《卫生监督员手册》(赵同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5.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试验室设备操作和使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医疗机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要点》、《突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文件资料汇编》。

6.妇幼保健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相关内容、《福建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福建省儿童系统保健指导手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

7.医技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技分册》相关内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各医技科相关内容。

8.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手册》相关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读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

五、活动安排

全县卫生系统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年8月)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组织“三基”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要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学练技术、争创一流。要充分认清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认识到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阶段:岗位练兵阶段(年9月—10月上旬)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员工开展岗位练兵。采取自学为主、定期辅导、岗上带教、专题讲座、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并定期组织考试,检查学习培训的效果,确保学习培训的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第三阶段:技能比武阶段(年10月上旬—11月)

在学习培训基础上,采取闭卷考试、知识竞赛、病历书写和执法文书展示、现场技能操作演练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分专业进行技能比武。各医疗卫生单位按要求自行选择一定比例的优秀选手参加全县的技能比武,笔试与技能成绩按40∶60比例,两项成绩总和在前10名,做为评选全县卫生系统学习标兵的依据。同时,将各单位选手参赛情况列入本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具体事宜由县卫生局医政股另行通知)。

第四阶段:总结评比和表彰阶段(年12月)

技能比武结束后,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将参加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报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将及时对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六、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医疗卫生单位全体员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导班子要加强对活动工作的领导。县卫生局成立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活动的指导、协调、检查。

(二)立足岗位,注重实效。在本次活动的安排上,要保证日常医疗卫生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各科室的工作特点,科学统筹安排,将学习培训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要立足岗位需要,突出岗位特点。切实使这次活动达到让医疗卫生人员熟知和掌握本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娴熟应用的效果。

(三)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要把本次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县卫生局医政股负责对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

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岗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技能,营造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夯基础的浓厚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

二、目标要求

依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任务和各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坚持“什么岗练什么,什么缺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原则,保证应参加的人员人人参加,全员达标。通过练兵比武活动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依法执业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活动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县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琅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级职称(含中级)以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活动内容

(一)学习培训内容

根据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技能和核心制度、相关的服务流程,检测技术和结果评估,了解医学科技新知识、新技术。

(二)培训参考教材

1.临床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

2.护理人员:卫生部编《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考核要点》、《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理分册》。

3.中医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专业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中医学基础。

4.卫生监督人员:卫生部编《卫生监督员培训系列教材》(法律出版社年版)、《卫生监督员手册》(赵同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5.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试验室设备操作和使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医疗机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要点》、《突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文件资料汇编》。

6.妇幼保健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相关内容、《福建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福建省儿童系统保健指导手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

7.医技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技分册》相关内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各医技科相关内容。

8.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手册》相关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读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

五、活动安排

全县卫生系统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年8月)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组织“三基”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要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学练技术、争创一流。要充分认清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认识到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阶段:岗位练兵阶段(年9月—10月上旬)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员工开展岗位练兵。采取自学为主、定期辅导、岗上带教、专题讲座、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并定期组织考试,检查学习培训的效果,确保学习培训的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第三阶段:技能比武阶段(年10月上旬—11月)

在学习培训基础上,采取闭卷考试、知识竞赛、病历书写和执法文书展示、现场技能操作演练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分专业进行技能比武。各医疗卫生单位按要求自行选择一定比例的优秀选手参加全县的技能比武,笔试与技能成绩按40∶60比例,两项成绩总和在前10名,做为评选全县卫生系统学习标兵的依据。同时,将各单位选手参赛情况列入本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具体事宜由县卫生局医政股另行通知)。

第四阶段:总结评比和表彰阶段(年12月)

技能比武结束后,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将参加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报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将及时对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六、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医疗卫生单位全体员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导班子要加强对活动工作的领导。县卫生局成立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活动的指导、协调、检查。

(二)立足岗位,注重实效。在本次活动的安排上,要保证日常医疗卫生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各科室的工作特点,科学统筹安排,将学习培训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要立足岗位需要,突出岗位特点。切实使这次活动达到让医疗卫生人员熟知和掌握本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娴熟应用的效果。

(三)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要把本次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县卫生局医政股负责对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

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篇8

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市中医医院骨科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科室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紧抓好,引导员工树立“技术精湛、服务一流”的服务理念。特别是在该院实施“五星级”优质服务活动后,认真履行“五星级”优质服务“病人至上,真诚关爱”的诺言,科室员工通过端正服务思想,改善服务态度,把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该科的服务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常常听到病人这样的评价:“这里的医生、护士态度和蔼可亲,嘘寒问暖,在医院就象在家一样。”

二、仁心仁术,风范长存

一直以来,骨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廉洁行医,不避亲疏,不分贵贱之大医精诚。在解决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热点问题上,积极响应医院星级服务活动工作部署,主动到社区为群众讲课,上街、下乡义诊,为孤儿院脑瘫患者免费手术,同时全科人员捐款捐物,使患儿在院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确有经济困难的患者进行费用减免,如阳西县见义勇为英雄黄基绍受伤在该科住院治疗,该科医护人员受其事迹所感动,救助英雄义不容辞,全科员工慷慨解囊捐助,在住院期间为其购买生活必需品,出院后,科室还免收其住院医疗费用。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黄基绍的伤势一天天好转起来。在伤势痊愈出院时,黄基绍为感谢医院及全科人员的关怀和照顾,向医护人员赠送了“仁心仁术”的锦旗。

三、以人为本,精益求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一)在人才培养上,坚持“走出去”为主。

为了让骨科各业务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科室每年分期分批选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新技术、新项目。由于选送人员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学习的针对性强,回来后,结合科室实情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工作,如断肢(指)再植术,各种皮瓣移植术,脊柱骨折,滑脱椎弓根系统内固定,颈椎前后路手术,髓、膝关节置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痉挛性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术,先天畸形矫形术,椎间盘镜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填补了市内多项医疗空白。

(二)努力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

该科把培养造就一批“名医”和实用型人才作为专科发展的战略重点。确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使员工的知识技能不断地得到更新。建立“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机制,鼓励员工到上级知名度高的医疗单位进修深造,参加学术活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学术知名度。同时,充分发挥老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着力培育属于自己的“品牌”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业务知识精、技术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为选拔重点,在培养上进行倾斜。

(三)建立激励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一,以诚相待,留住人才。对培养的业务骨干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在使用上不唯文凭和资历,重视实际水平、能力和业绩,在职称的晋升、职务聘任时给予优先。第二,实行压担子、大胆使用,留住人才。对德才兼备的技术骨干在科内重用,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安心做好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第三,完善奖励措施,留住人才。科室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措施,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软硬环境,使专业队伍稳定发展,自己培养起来的骨干人才人心思定不致于发生流失现象。对在专科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或获得科研成果人员给予奖励,并在评先、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此举大大调动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为专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

四、挖掘潜力,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强专科内涵建设

随着骨科技术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该科由原来的20张床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创伤、脊柱、关节三个病区,100多张床位的综合科室。同时该科的技术水平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并摸索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治疗方法,在**地区乃至粤西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创伤骨科:是骨科中最具中医特色的专科,建院之初,该科只能从事简单的手法整复工作,以及处理一些简单的四肢闭合性骨折。设备简陋,对于开放性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须请上级医院会诊,每月开展的手术不到10台,脊柱和关节手术从不敢涉足。后经多年摸索,在手法整复中摸索出一套经验,逐渐制定一些复位标准和规范化的手法,并由传统的中草药外敷向一些剂型研究发展,研制了如双柏散、双柏膏、人参正骨冲剂等疗效显著的专科特色制剂。进入21世纪后,该科在骨外科主任医师冯运垒、副主任中医师吴业坤等的带领下,业务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骨折治疗方面,引进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的手法整复、中药制剂进行了不断完善,如在小儿手法整复肱骨髁上骨折,制定了更详细的分型,参照分型,确定基本手法,并在整复过程中总结出来“宁桡偏勿尺偏”、“手提心会”的整复理论。

脊柱骨科:是骨科中以微创技术为主的椎间盘病治疗中心。该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建立一套从诊断、治疗到患者康复的诊疗规范,以“能简单不复杂,能保守不手术”为治疗指导思想,既能体现人文关怀,保护劳动能力,又能收到最好治疗效果。患者和医生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该科还开设了椎间盘学校,通过多媒体演示,向患者介绍脊柱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新理念。脊柱骨科与中医理疗科结合在一起,理疗科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一些腰腿痛、肩周炎,制定了一系列治疗“套餐”,患者可结合自已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使其治疗效果日臻完善,其研制的腰痛Ⅰ号、Ⅱ号、Ⅲ号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很好的疗效,粤西地区很多患者都慕名到该科治疗。

关节骨科:为了给广大伤病者提供更加方便和优质的服务,医院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于20**年成立了关节骨科。该科在多年的临床中总结大量的临床经验,在关节疾患与创伤方面制定了一整套规范诊疗标准,配合中药特色制剂,对各类关节疾患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如应用蜂刺疗法及蜡疗,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科在做好传统中医治疗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现在可开半髋、全髋、全膝人工关节转换术、复杂骨盆骨折治疗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市中医医院骨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该科拥有三甲医院相应的专科设备,专科床位占全院的1/3,门诊量占全院总门诊量1/6,病床使用率91.6%,急、疑难病人占病人总数30%,市外住院患者达20%,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8%。

上一篇:主要专业技术工作情况总结范文 下一篇:煤矿测量人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