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10 03:44:31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几点思考

【摘要】青年志愿服务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作为青年队伍中最为年轻、最具有朝气的群体,高校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非常广泛。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原有的高校志愿服务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明确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定位,进一步规范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体系等问题就逐渐突现出来,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做出调整,与时俱进。

【关键词】志愿服务,志愿活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高校乃至全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掀起新一轮的高潮,也给高校的志愿者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中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情况,以及对当今青年志愿者活动在策划和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一、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对社会而言,青年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青年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 “ 爱心 ” 和 “ 文明 ” 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促进社会进步。志愿工作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青年志愿者个人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奉献社会。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二是丰富生活体验。广大青年学生朋友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缺乏的是社会经验,每一个大学生朋友都需要经过社会的历练和洗礼,志愿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服务了社会,也锻炼了自己,能力与才华在志愿者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对服务对象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接受个人化服务。志愿者服务,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更能发挥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从而令服务对象受益。二是帮助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通过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他们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同时,志愿者以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减轻接受服务时的自卑感和疏远感,从而使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当代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动机多样。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多是跟随学院组织或社团组织,自主性、能动性较差。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分为三类,传统型动机(以责任感为轴心)、现代性动机(以发展为轴心)和后现代性动机(以快乐为轴心)。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多样:有些人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增强人际交往,实现自我价值,属于现代性动机;有些人认为志愿服务重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属于传统性动机;有些人在志愿服务中也收获了种种快乐和感动,也愿意继续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属于后现代性动机。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经济支撑和法律保障。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渠道是学院组织和社团组织,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因志向相同或兴趣爱好相似而自发形成的学生团体。活动经费主要是向会员收取会费,而公益社团本着无偿性这一特质,活动经费更无保证。志愿服务分校内和校外,校外活动更多一点,可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造成不便。

(三)社会活动造成的志愿者活动的盲从。雷锋月等一些节日的到来往往把志愿者活动推向高潮,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不少的志愿者组织往往在这个时候盲目跟从,在不确定志愿者活动的是否必要的前提下,为了完成上级组织下达的服务任务,盲目开展活动,造成了“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笑话。曾经有媒体报道,说一个敬老院的老爷爷一到3月就恐慌,问其原因,说是每年三月,都会被洗好几次澡,洗的皮肤都起来了。这样的问题非常值得志愿者活动组织的思考。

(四)志愿者组织者个人原因导致的志愿者活动的不足。作为一个志愿者服务队的主要负责人,其思想决定了整个服务队的工作路线,他的决策影响着整个阶段的志愿者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如果他的思想单一,缺乏创新,那么整个服务队便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有时候盲目的学习其他服务队的活动,使得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服务队的优势,更不能较为正确、规范地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可以说目前高校的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很大一部分处于“需要就找,用时才管,完事就了”的状态,没有明确志愿者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和方式,缺乏对志愿者的长期有效的管理,没有建立从招募、登记、日常管理到保障、激励的制度,无章可循,方式单调,不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队伍,不利于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人员招募机制。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的专业服务水平、扎实的工作态度、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是开展我院青年志愿服务的有利保障。因此完善其组织招募机制,让更多的学生青年参与到志愿者队伍,是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的基础。志愿者招募机制包括了人员招募原则、宣传动员、组织建设、注册登记等工作制度,旨在规范管理工作,建立志愿者的队伍和个人服务档案,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二)项目运作机制。青年志愿者活动项目运作的开始阶段到活动结束,这一过程需进行策划、评估、指挥、协调、实施、运行、控制、调节和评价等环节,以实现志愿者活动的目标,从而达到活动效果。同时,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可以依托当地的大型门户网站,建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专区,招募志愿服务者,宣传青年志愿者服务。我们要利用网络空间信息的瞬间传播和交互性,使活动信息可以瞬间到达所有青年志愿者,快捷高效地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

(三)服务保障机制。志愿者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高尚人群。志愿服务需要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给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以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例如: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解决志愿服务保障体系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建立“政府-社会-高校”的协同机制和完善法律保障机制,高校志愿活动是一项非营利的社会事业,要想得以长足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得到各级党团组织和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建立“政府-社会-高校”三结合的协同机制,整合各种资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更充足的资源保证,维护志愿者权益,涉及志愿者的学习、生活、工作、劳动保护、人身保险、医疗等相关保障。

上一篇: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下一篇:高校办公室牢骚之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