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GSS中国城市家庭数据的外语水平与收入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6-25 01:09:43

基于CGSS中国城市家庭数据的外语水平与收入相关性研究

【摘要】语言与劳动收入关系的理论研究,作为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认为语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劳动力收入。随着我国居民的外语热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人们对外语能否提高收入持有不同的看法,有必要对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对2006年CGSS中国城市家庭数据进行剔除删选,并且控制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户口、教育年限、外语水平等变量,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借助于Eviews对外语程度和收入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得出外语水平与收入呈正相关的结论;最后,从外语教学改革和社会制度改革两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外语水平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外语水平,收入,相关性,改革

一、文献综述

1999年,许其潮(1999)首次将“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且初步介绍了国外语言经济学的观点和研究内容,至此语言经济学正式传入中国。汪丁丁(2001)也较早地介绍了国外的部分成果,并对语言习得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之后的几年内的一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新兴学科的角度来介绍国外语言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且对语言经济学的各个前沿分支进行总结和评述。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中国的语言经济学开始了独立的研究思考。如:张卫国(2008)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总结并提炼了语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框架;黄少安、苏剑(2011)则进一步提出并论证了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命题,等等。除了理论研究以外,还有江桂英(2010)、李宇明(2011)等人的应用性研究。

国内的学者没有就我国的具体数据对外语水平和居民的劳动收入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首先对语言经济学产生依赖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然后选取了前人研究中常用的年龄、性别、工作经验等常用解释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06年CGSS中国城市家庭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且得出二者之间正相关的统计关系。本文是首次利用国内的数据对收入和外语水平进行实证分析,而且本文结合之前的研究揭示了语言经济学在我国发展建设中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模型设置

(一)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本文研究的是外语水平对收入的影响,收入为被解释变量。问卷中有关于被调查者的两项收入:年收入和最后一月的月收入。年收入不仅包括工资收入,而且包括奖金、福利以及其他收入在内的总收入。但是年收入明显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因为年收入中只有工资收入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来外语水平的收入提高效应。也就是说,外语水平更多的是与工资收入相关,而不是与年收入相关。因此,本文选取被调查者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用于本文分析中的自变量包括常用的收入模型中个人层次的变量:年龄、年龄的平方除以100(除以 100 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模型中回归系数的易读性。)、性别、户口、教育年限以及文章要研究的影响因素――外语水平。

(二)数据的收集

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联合进行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的城市样本,该数据涉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0,000 个家庭户,样本总数为10,151个。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年龄、性别、户口、受教育年限、外语水平以及工资收入等指标进行分析。另外,按照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惯例,本文将年龄平方项/100作为一个研究变量。本文设置性别为虚拟变量, 0代表男性,1代表女性;设置户口、教育水平和外语能力为等级变量,调查中户口分为三个级别,1为农业户口,2为非农户口(蓝印户口),3为非农户口(城镇户口);外语能力分为6个水平,1表示对外语一点也不懂,2表示能懂得一些简单的日常单词,3表示能进行一般的日常外语会话,4表示能看一些简单的外语文章,5表示能够比较熟练地听说读写,6表示外语使用得非常熟练。除此之外,被调查者的年龄,教育年限,收入等都为连续变量。

由于是调查数据,其中存在很多无效值、缺省值以及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必须将它们剔除。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1)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目前在职人员的情况,因此必须剔除掉那些目前没有工作和从未工作过的人的数据;(2)对月工资收入小于100元的数据以及无效值(问卷中关于收入的问题9999997代表问题对被调查者不适用,9999998代表不知道、不清楚,9999999代表拒绝回答);(3)将部分教育年限缺省的数据剔除,第98个被调查者的教育年限为98年,视为无效值,本为将其进行了删除。进行这一系列处理之后, 最终所得样本数为4649个, 其中男性 2411人,女性2238人;平均年龄为41.93岁;平均教育年限为10.12。处理后的具体的变量描述性统计量见下表:

注:lnincome为2006年CGSS数据中被调查者最后一月工资收入的对数值

age、age^2/100分别为被调查者的年龄,年龄的平方项除以100

gender为被调查者的性别

hukou为被调查者的户口

eduyear为被调查者的受教育年限

foreign代表被调查者的外语水平

表1汇总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与具体定义。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样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2年,即平均达到了高中教育水平,这与我国长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也充分说明其实施的效果是基本理想的;而标准差为3.31,意味着教育分配不均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数月工资收入的平均值为6.78元,标准差为0.74;相应的月工资收入的均值为1263.11元,但是其标准差却达到了3780.87,这充分说明样本中的人员的收入差距很大,贫富不均现象明显。外语水平的均值为1.64,水平介于1(对外语一点也不懂)和2(能懂得一些简单的日常单词)之间,说明被调查对象的整体外语水平仍然较低。

(三)模型形式的设计

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模型设定为:

三、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在EViews中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见图1。估计出的模型结果为:

(一)经济意义检验:

从回归结果中看,外语水平作为解释变量的系数为0.112988,而且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也就是说,2006年CGSS数据显示外语水平对于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随着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也相应的提高。更确切的说:外语水平增加一个水平,收入提高0.1130%。另外还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教育年限的增加,被调查者的工资收入也是增加的,男性的工资收入普遍高于女性的收入。这和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乃至之前的理论研究都是相符合的。

(二)统计推断检验:

从回归的结果看,模型的F统计量的值是212.2319,可决系数为0.21526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214253,二者仅相差0.001,考虑到所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认为模型整体的显著性,对数据的拟合优度是可以接受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在0.05的显著水平下,由回归结果中的P值可以判断,模型中的age^2/100、性别、教育年限和外语水平都是显著的,就是说对收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另外,在10%显著水平下,年龄和户口对收入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因此认为模型显著性良好。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根据经验,截面数据更容易产生异方差,对模型作White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检验知Obs*R-squared=4649*0.005926=27.549974,表明模型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2006年CGSS中国城市家庭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外语水平和收入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一)改革英语教学,提高双语水平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会说外语的人是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的,但是从经济限制、个人发展等多个角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还是在校学生的首选。

改革英语教学,首先要优化外语教学队伍,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决定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是师资力量,虽然现在聘请外教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国内大部分学校的外语教师的主要来源还是国内的师范院校。

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师范院校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并从整体上提高外语教师的门槛限制,改善外语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口语水平以及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其次,要优化外语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如的情景法、听说法、翻译法等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学生在课堂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能积极参与。根据老师和学生的反映,近几年来开始普及的任务法、互动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也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可通过实践,发现并总结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从而提高其外语水平。

再次,改革教材内容和评价方式。外语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讲授教材,因此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内容布局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外语教材都是以单词和课文为主,而且内容相对比较枯燥、陈旧,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外语教学应该使用内容有趣且贴近于现实生活的教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外语应用能力。

(二)改革社会制度,促进外语学习

外语水平的提高,除了改革外语教学之外,还需要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成效。例如,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语言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来引导、鼓励对劳动力市场上外语人才的需求,并以此来提高外语水平高的人群收入。较高的收入便会激励人们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外语,并且达到更高的外语水平以获得更高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鹏.我国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5(4)

[2]黄少安,苏剑.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命题.学术月刊,2011(9)

[3]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综述.经济评论,2011(4)

[4]Bleakley, Hoyt, Aimee Chin.Language Skills and Earnings: Evidence from Childhood Immigrant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

[5]Marschak, Jacob.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Behavioral Science,1965(2)

[6]McManus, Walter, William Gould and Finis Welch.Earnings of Hispanic Men: The Role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83(2)

[7]Tainer, Evelina.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Earnings among Foreign-born Men.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88(1)

[8]Veltman, Calvin, Boulet, Jac-Andre, Charles Castenguay.The economic context of bilingualism and language transfer in Montreal metropolitan area.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2)

上一篇:氧化应激促发酒精性肝损伤的机制及其应用意义 下一篇:浅谈eclipse连接mySql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