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的意义与措施

时间:2022-07-10 12:57:15

当代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的意义与措施

摘 要:当代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幸福心理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助推器。对大学生进行幸福心理教育必须重视幸福课程开设,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以及塑造幸福人格。

关键词:幸福教育;大学生;措施

当代哈佛著名心理学家泰勒认为:幸福应该成为人生的至高财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群体,其幸福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青年价值观的主流,对于国家的文明进步,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幸福心理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幸福观,实现人生价值,收获幸福人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理解

(一)幸福

依据心理学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个体总体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的心理状态,这种愉悦的感觉包括个体生理健康、伦理道德平衡与心灵欢快的平衡感,同时也包括个体生理物质需要与文化精神需要满足后所产生的和谐感。幸福给个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体、心理以及伦理得到满足的和谐状态。具体来说,生理层面的幸福是个体生理欲望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感受;心理层面的幸福是个体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快乐的精神状态;伦理道德层面的幸福则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其他价值判断的认可。

(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将幸福感定义为心理体验,它往往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生活状态以及外在的客观条件所作的判断,同时也包括对生活的主观意义以及满意程度的价值判断。现代幸福感研究包括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两种研究范式。主观幸福感从快乐论发展而来,以Diener为代表;心理幸福感则源于实现论,Ryan和Deci对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阵地,认为幸福是快乐的主观体验,包括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认知评价是个体针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而给出的整体评价,情感体验指个体对生活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个体来说,客观的生活事件只有被感知,才能被区分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才是有意义的[2]。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当今压力倍增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幸福心理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大学对其进行幸福心理的教育,能增进大学生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树立积极健康的幸福观,学会获得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泰勒博士对于“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给出了答案:个体能否在生活中获得幸福不在于金钱和地位,而在于个体的对事物的视角和理解、心态和选择,我国道家思想也明确指出,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生活中换一个视角,以积极战胜消极,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二)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心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其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即人生意义,是衡量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对自己具有意义和作用,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否对社会具有意义和作用,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个体除了了生理性需要,同时还有精神性需要,个体的一生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创造价值,发挥个人潜力,超越自我,实现幸福人生。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懂的知足常乐,在生活中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在提高幸福感中创造人生价值,成长成才。

(三)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对于促进个体内心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和谐的首要因素在于人的和谐,促进个体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重要责任。幸福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教会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让个体幸福感少受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制约。引导大学生在关注个体兴趣和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体会生命所带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而实现社会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幸福教育措施

(一)开设幸福课程

开设幸福心理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获取幸福能力最直接的措施。近年来,幸福教育课程在各大学迅速开展起来,在哈佛大学,幸福心理学课程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我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幸福感课程的开设。在大学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依托当代科学心理学,从更加专业和科学的视角,全方面的向学生展示幸福心理各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幸福的含义,了解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规划好未来职业。幸福心理课重视理论指导和社会实践结合,采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验证有效的获得幸福感的措施,提高学生幸福体验[3]。

(二)树立正确幸福观

树立正确幸福观,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所谓幸福观,是指个体对“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所持的观念和看法,它直接影响着主观幸福感水平。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主要集中体现在对爱情、事业和家庭等方面的看法。多数大学生对所持幸福观积极,少数大学生的幸福观呈现出注重物质、享乐、自我满足等消极的倾向。因此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融入幸福观教育,深化学生对幸福的理解,让大学生所持的幸福观既能实现自我价值,也能实现社会价值。

(三)塑造幸福人格

塑造幸福人格,是Υ笱生进行幸福心理教育最持久有效的措施。人格是个体所具有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形成主要受后天生活经验的影响。其中幸福人格有三种特质:其一为乐观型解释风格,持这种解释风格的人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由特定的情景事件和外部原因引起,且只限于此时此地。这种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价值观,在生活中为幸福提供稳定的动力;其二为主观幸福感,又称为幸福满意度,它是一种心理体验,同时也是人格特质。是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上对自我生活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内在认同,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而非取决于个体的客观生活质量;其三为自我决定性,指个体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的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以及幸福感作用巨大。在大学开展幸福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重视幸福满意度以及自我决定的人格特质养成,切实增强幸福心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霞.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银小兰,朱翠英.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子及其增进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姜涛,安海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1):145-146.

上一篇:浅谈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优化方式 下一篇:大思政格局下“社团+”高校学生活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