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艺术表演力

时间:2022-06-12 12:06:09

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艺术表演力

摘 要:舞蹈的学习过程,具有系统性,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对于舞蹈技巧和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舞蹈教师们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舞蹈的魅力。舞蹈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人对于“美”的认知能力,在掌握了舞蹈基础的同时,还要重视舞蹈艺术表演力的提高。文章讲述了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演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表演力

一、舞蹈教学中艺术的基本特点

(一)艺术原则

1.舞蹈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因此,要想充分的掌握其精髓,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实现。因此,舞蹈的艺术原则,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舞蹈水平进行提高。

要想实现这一原则,首先的要求就是学生一定要对舞蹈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学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或者是一些电视媒体中,人们经常都可以看到舞蹈表演者优美婀娜的舞姿,光鲜亮丽的背后,不知是多少默默地付出才T就今日的美丽,因此,这也再次说明了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舞蹈表演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舞蹈表演的学习过程中,勤奋刻苦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创新能力也是一样重要的,这也是舞蹈学习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表演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并把自己的创新想法融入到自己的表演过程中,表演才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的吸引观众的目光。

因此,舞蹈学习者除了学习好正常的课程内容外,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去翻看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吸取其中的精华,来完善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然后再加入自己的想法,提高自身的艺术表演能力。

(二)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目标

舞蹈的深层次目标,是提高学习者对于舞蹈的高度感知能力,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水平。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留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性格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舞蹈风格。

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流露自己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有效的应用自己的舞蹈中,避免机械式的动作组合,这种舞蹈通常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加入了自己情感之后,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有“灵魂”的表演。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舞蹈艺术表演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1]。

二、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演能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学生审美意识和艺术表演力的培养

舞蹈本身就具有的一定的美学价值,不仅包括了表演艺术,同时还包括了审美艺术。因此,对于舞蹈来说,也具有着独特的美学规律和美学特征。要想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魅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不同风格的舞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表现,同时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舞蹈类型。

对于舞蹈的表演艺术而言,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舞蹈的表演规律和美学特征,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定要让学充分的掌握,然后把这种因素融入到自己的舞蹈当中。

(二)开展拓展训练

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种羞怯心理,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开展一些表演拓展训练。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一些“特定模仿”、“即兴表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抛开传统的束缚,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舞蹈表演中。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和赞扬。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开始全心的投入表演。久而久之,良好的舞蹈学习氛围也就形成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这种表演的拓展训练,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挖掘学生内在的隐性潜能,对于学生舞蹈艺术表演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们敢于表现自己之后,教师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去感受舞蹈的灵魂,在表演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充满着表演意识。每一次的旋转、投足、跳跃都要尽力的去完成,绝对不可以有任何的放松,要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舞蹈的魅力所在。

(三)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

舞蹈表演离不开音乐,缺少了音乐,舞蹈的艺术感召力也会大打折扣。音乐本身就是抽象的,但是舞蹈却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形式。通过两者的相互衬托和结合,会带给人们一种很特别的视听感受。

在实际的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是与音乐交相辉映的,例如,音乐播放到抒情的阶段时,舞者的舞姿也会变得更加的轻盈,更加的柔美,在情绪的处理上可以是煽情的,也可以是淡然的;当音乐播放到了高潮的阶段,这个时候舞者的动作也开始变的更加的有力和舒展,这个时候的情绪处理就可以是欢悦的,也可以是激昂的......一个优秀的舞蹈表演者,可以在任何一种音乐中,随机应变的去表现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表演也更加具有说服力,更加形象生动,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细腻的表演。

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围绕着音乐,开展一些有趣的互动。教师随机的播放音乐,让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的根据音乐类型进行即兴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中,自如的表现自己,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舞蹈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舞蹈本身就表现了一种文化,因此,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持的。

在我国很多艺术类的院校中,都不是很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了相应的专业技能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文化素养对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性。这样的发展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在今后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广泛的阅读书籍,开阔自己精神视野,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对于舞蹈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能让舞蹈表演更加的成熟。院校中也可以经常的开展一些文化讲座活动,特别是一些文学类的讲座,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也能间接的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更加有利于舞蹈艺术表演能力的提高[2]。

(五)深入剖析舞蹈内涵

舞蹈术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舞蹈是一种源自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的背后都会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舞蹈作品的深层次内涵进行剖析,提高学生对于舞蹈作品的认识感受力,从而达到一种内心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舞蹈作品没有情感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也就算不上真正的优秀作品。因此,在对每一个舞蹈作品进行学习之前,教师都需要对作品的背景、环境、以及角色等进行讲解,让同学们可以充分的了解每个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对于作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舞蹈作品的大致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进行角色的分配,让学生真正的走进作品之中,这样的表演才会更加的真实,富有张弛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表演热情,让学生们真正的喜欢上舞蹈这门艺术,感受它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舞蹈艺术表演能力。

(六)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

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舞蹈作品背景的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是有效进行舞蹈学习的关键。

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当下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舞蹈课程进行编排,在课上可以把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效拉近学生与舞蹈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些视频的观看,使学生对于舞者的情感和创作背景都会有一些了解。同时,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3]。

(七)基本功的训练

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决定了舞蹈的学习效果,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条件去开展其他的训练。基本功没有训练好,学生在做一些高难度动作的过程中,就会很吃力,动作的连贯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程开始之前,组织学生进行舞蹈基本动作的训练,一旦发现学生有哪个动作不够标准,就要立即进行纠正。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过了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在今后的舞蹈表演过程中,也会带有更多的生活色彩。

三、总结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对于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舞蹈教学更要与时俱进,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舞蹈艺术表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有坚定的毅力和决心,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蜕变之梦。

参考文献:

[1]封霓.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北方文学(下旬),2017(03):187.

[2]刘声超.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谈如何将舞蹈教学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J].戏剧之家,2016(18):236.

[3]于巍巍.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染力[J].当代体育科技,2016(29):87+89.

上一篇:关于电商隐藏优惠券的法律思考 下一篇:论大学生养生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