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夏日危机

时间:2022-07-09 09:57:12

电力夏日危机

业内人士熟知,每年的两个用电高峰集中在夏冬两季。尤其是夏天,由于耗电量大的空调启动,用电量一般比平时增加一倍以上。有的地方,这个高峰从6月开始,会持续到9月。

在这夏季的三个月中,缺电的情况会进一步恶化吗?缺电到底由什么原因引起,又会对电力行业、对正在启动的电力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16省区拉闸限电

“如果保持现在(指6月)的气温,情况会很好;但如果像去年那样持续高温,缺电的情况就会更严重。”国家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欧阳昌裕如是判断。

日前,欧阳所在的部门公布了一份题为《2003年春季电力市场分析报告》的调查。对始于去年夏天的缺电问题,这是目前可知的惟一一份全面回顾和预测的材料。

从2002年夏天以来,拉闸限电的消息就从全国各地陆续传来。以水电为主的四川省去年冬天进入枯水期后,日均电力缺口占到总需求的20%,日均拉闸883次,最多的一天达到1400多次。而位于华中的河南,从去年开始用电负荷的增长就坐在了直升机上,据测算,目前全省电力缺口在100万千瓦以上,最高时达200万千瓦左右。

调查显示,2002年全国有12个地区电力紧张,出现拉闸限电,只有东北、福建、江西和海南等少数地区电力略有富裕。受经济快速增长拉动,2002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16386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1.6%。

到了2003年,云南与西北的甘肃、宁夏和青海也加入了缺电队伍,共有16个省(市、区)电网在一季度就出现了拉闸限电。其中,浙江、内蒙古、江苏、宁夏、河南、山西、湖南和上海等八省市区的用电同比增长率超过了20%。如此大范围的缺电已多年不遇。

缺电原因解析

根据欧阳的调查报告,装机容量不足是缺电最主要的原因。由于经济增长提速,华东、南方以及华中、华北的河北、河南地区都在近两年形成了上百万千瓦时的供需缺口。

许多投资银行的人也认为,中国经济近两年每年增长8%以上,快速奔跑的经济列车现在却面临电力不足的问题,反映出了计划调节供求的滞后。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电力过热之后,国家计委加强了对于投资的宏观调控,限定每年新上的装机容量。从1998年到2000年,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只有几百万千瓦。一些申报项目的投资者抱怨审批的程序太漫长了,一个50万千瓦的热电厂项目在北京市计委与国家计委之间走了两年都未能拿到批文。与此同时,早期进入的许多外资也在与国家电力公司的磨擦中纷纷遭遇购电合同无法兑现的尴尬,大多选择了撤离中国。

自90年代末期开始,电力投资全面萎缩,而中国经济却从此时明显提速。国家计划部门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变,供需之间的落差在2002年凸现。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这说明国家计划部门还没有摸准中国经济规律的脉搏。

供不应求当然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电力专家分析,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缺电原因各有不同。

电煤价格纠纷是一个重要原因。西北、湖北、河北局部地区、四川等地缺电就主要由此引起。尽管电煤双方都拒绝对此负责,但是即使在电力行业内部,也有很多人承认,煤炭提价未必会真的导致发电亏损,一些电力企业拉闸限电主要是为了变相要挟政府,在煤价提高后相应提高电价,以保证电力行业的利润不受影响。

除此之外,在很多对水电依赖比较大的地区,冬季的缺电与枯水期有关。而部分电厂的机组老化,以及电网区域联网不足或者虽然联网,却不能实现区域之间的有效调度,也是造成缺电面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之一。

当然,普遍公认的一点是,目前这种“缺电”与当年短缺经济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从总量上,供需基本平衡,缺电只发生在个别地区和个别时段。

并非多余的担心

但是甚嚣尘上的“狼来了”的缺电恐惧却引起了一部分电力业内人士的忧虑。他们担心从2002年开始的电力供应紧张,会使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五号文件”框定下的改革进程出现回潮。

2001年,当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电力改革正式提上日程时,中国的电力正处在供需平衡、略有过剩的时期。电力需求一年的增长只有2%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些原来被十几年的电力发展掩盖的体制性矛盾暴露出来,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条件。

而一旦出现缺电现象,在电煤价格冲突的背景下,有的地区不由分说拉闸限电,在业内人士看来就有阻碍改革的嫌疑。因为依照电力公司的潜力,区区5元的煤价涨幅并不足以导致电厂亏损,限电包含着要挟政府以提升电价的意图。而日前已经报到电力体制工作小组的电价改革方案也与改革派的理想有距离,因为其中规定的两部制电价的基础,即容量电价部分,实际上仍然由政府来核定。

即使不会引起整体的震动,缺电对电力改革带来的影响仍是不可避免的。据国家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欧阳昌裕估算,华东地区的电力供需缺口在100万千瓦时以上。如果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竞价上网,电价攀升几乎是必然结局。这显然不是人们期望看到的电力改革的成果。

2003年6月10日,电监会宣布将在东北开展区域电力市场的试点。在此前接受《财经》采访时,电监会负责人曾经透露过将在东北与华东同时开始区域市场试点的打算。目前仅宣布东北启动,很可能与东北多年电力富余,而华东去年和今年都出现拉闸限电有关。

发生在湖北的“直供”流产,更增加了人们的担心。所谓“直供”,是指让发电企业直接与大用户签订长期供电合同。自2001年始,湖北宜昌的葛洲坝电厂就酝酿与宜昌点军区试验区实行直接供电。在优惠电价的吸引下,一批高耗能企业落户工业园区。然而第一起过网合同正准备实施,2003年4月,电监会在赴湖北宜昌调查后就宣布叫停。

此事在业内引发争议。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研究所副所长刘树杰看来,电价改革方案刚刚在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审议通过,全国性的规范的电力市场尚未成熟,贸然搞直供会消解原来电网在高低不同的电价中进行平衡的能力,损害小用户的利益。因为中国的电价体系原本错综复杂,有高有低,直供用户享受了优惠电价就意味着其他用户将承担较高的那部分电价。

国家电网公司的欧阳昌裕则批评直供的用户方是高耗能企业,对高耗能企业提供优惠电价不利于提高用电效率,也不符合环保标准。

但是反对者们更关心电力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否受到损害。在他们看来,电力改革最核心的两个精神一是打破省间壁垒,建立区域电力市场,二是推进电价改革,由政府定价最终变成市场定价。其关键步骤就是要推行竞价上网和鼓励直供。

电监会副主席邵秉仁在“做好2003年电力供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曾专门提及此事。他强调有计划地进行直供试点,是深化电改的重要措施,但是未经国家批准擅自向电解铝等高能耗项目直接供电,影响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有必要重申:直供试点必须在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未经国家批准的试点一律停止。”

显然,电监会否定的是个例,并未否定直供。对于担当着推进电改重责和监督电力市场运行的电监会,所面对的业内利益分歧和体制矛盾错综复杂,强调统一安排或许是在改革、发展与稳定中求取平衡的稳妥选择,但是尽快制定出规范的操作办法和程序,也正在成为当务之急。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现实是发电集团已现雏形,对于这些跃跃欲试的企业,直供潜在的市场需求已然显现。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竞争的加剧,类似的事件还会在其他地方继续上演。

上一篇:保险资金入市之争 下一篇:一个失效的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