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07-09 09:07:51

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古人亦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烁着理性思索的光辉,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材料。可以说语文课堂是人文教育的前沿阵地,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格观和审美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巧寓人格教育呢?

一、教师以自身的人格,潜移默化学生的人格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由于授业解惑的需要,学识必须是广博的,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到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到更多的知识;面对有着丰富知识、多才多艺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才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地提高,其对老师的敬仰也因此油然而生。

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必须关心学生,有持久的耐心,善于利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无私,平等待人。

我过去的班上有个学生,是出了名的顽固分子,从不完成作业,课堂上也总是开小差。经过观察,我发现他特爱劳动,于是我就借班会之机大张旗鼓地表扬他,时常找他谈心,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让他读书、回答简单的问题。说也奇怪,其他老师认为“不可救药”的他竟把作业交上来了,课文也能通顺流畅地背下来。有了老师及同学的肯定和鼓励,从此,他增强了自信心,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人说过,作为真诚的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而当他们也乐于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也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教师应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加强个人修养,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健全人格就会逐步培养塑造出来。

二、学文悟道,健全学生人格

钱谷融先生曾在60年代提出“文学是人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集古今中外文学之精粹,或彰显了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或体现了作者执著勇敢、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或传达了作者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受到理想、志趣的教育,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对真、善、美的发现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在逆境中,父亲为儿子付出的一切是那么的可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学生树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都德的《最后一课》使学生体会到韩麦尔先生面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从这些作品和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养料,扩大了人生境界,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发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格因素,在生本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实现生本对话,使学生能够吸收精华,感受道德力量,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在审美教学中塑造健全人格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而语文教学恰恰与美育有着难舍难分、血脉相承的特殊关系。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规定明确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和美育目标。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固有的任务,在塑造美好的心灵,改善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发挥教学的引导作用,教会学生该怎样追求美,追求什么样的美。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极好的美育教材。如《紫藤萝瀑布》不仅让学生领略到紫藤萝盛开的美丽,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永动不息的人生哲理。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中用“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展示出一幅江南早春图,那优美的意境,以及诗人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悠闲的心情,使人不仅看到西湖的湖光山色,还能看到一幅太平盛世的社会生活图景。

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健康人格

作文教学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最高体现,它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古人曾云:文如其人,“文为人之心声”。作文教学无疑对健康人格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

作文教学的内容极其广泛,教师通过作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对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进行判断,懂得做人的准则,使之内化成自身的完美人格。比如,在写景作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之内化为审美人格;在写事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对事情的叙述、想象、理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自觉性、独立性等品质。

此外,通过作文的批改,与学生书面对话,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极好方式。学生笔下流淌的微妙心理,细腻感情、浓浓哀怨,来自他们心灵深处不愿向常人打开的隐秘世界,面对学生的信任,须及时像朋友似的进行心理疏导,鞭策学生看到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以审美的理性思考面对一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保持群体情感,乐于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使学生在情感和心境方面逐步由冲动、浮躁、脆弱、抑郁向平稳、深沉、坚强、开朗、振奋转化,在性格、品德及审美情趣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避免心灵走失。

五、实践体验,健全人格

生活是一个大实验场。只有真正走进生活,投身到实践中去,人格才能得到培养,人生才能得到完善。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人格教育。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成就感。教师应利用课外活动,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培养他们参与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基础。

比如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拔河、篮球赛等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氛围、集体的温暖、集体的重要、集体的力量,从而牢固地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形成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心理品质,养成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行为习惯。

也可以让他们以自己的身份、视角去参与体验,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在道德选择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母亲节前夕,我布置一道作业,让他们回家后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写上日记,他们都能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辛。

还可以以他人的身份、视角去参与体验,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完成工作后的情绪和收获,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我会偶尔选择一些自读的课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让他们有机会当一回老师,体验到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滋味,从而懂得去尊重别人。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锻炼了思维能力,磨炼了坚强意志,领悟了生活真谛,这些都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尽管需要各方面的整合作用才可完成,但作为语文新课程的执教者更应该要重视和分担这一神圣的历史重任。因为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当今世界教育以人为本的主流。总之,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内涵,教师应把语文知识内化为学生人格素质,使语文素质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上一篇:农村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数学日记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