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时间:2022-07-09 08:04:32

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前,有些教师只习惯于设计判别性和叙述性两大类型问题。判别性问题的典型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叙述性问题的典型形式是“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出叙述回答。这两类问题,在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何才能使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本文在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新颖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或设计问题情景,或从日常生活的话题引人、或从自然界生动的事例讲起、或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或用实验现象启迪等,形成一定的悬念,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尽量让学生“多思。”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领会新知识,也是搞活课堂气氛的好方法。

例如,在讲到“次氯酸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问题:据报道有些不法商贩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来冒充矿泉水牟取暴利,如何用实验来检验这杯“矿泉水”是否是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呢?(课前预先准备好的一杯自来水。)这个问题是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全班同学的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以下几种方案:方案一,闻气味法;方案二,观察颜色法;方案三,加石蕊试液法;方案四,加入硝酸银溶液法。通过学生实验验证的现象:实验1、2、3效果不显著,实验4溶液略呈浑浊。结论: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中含有Cl-,可加入硝酸银试剂来检验。

又如在“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的教学中,在溶液导电性的实验装置里注入浓醋酸,灯光很暗,教师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醋酸是弱电解质,在水溶夜里部分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小,建立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葑CH3COO-+H+,所以导电能力较弱,灯光很暗。如改用浓氨水,灯光仍很暗。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浓氨水做导电实验也和浓醋酸一样很暗?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得出结论。再将两溶液混合进行导电实验,结果灯光很明亮。教师又提出新问题:两平衡有否变化?如何变化?灯光为什么十分明亮?让同学们去想去议。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两溶液混合发生了中和反应,生成电离度很小的水,而CH3COO-和NH4+仍以离子形式存在,这时同学们高兴地知道:原平衡破坏,使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大大增多了溶夜里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使灯光变得十分明亮。这样一步一个台阶设置问题,使学生始终置身于探索知识的积极思维之中。

上述情境的设计,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识环境来调动学生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如在钠的过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了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后,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在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变红”。然后让学生做该实验,而实验结果是:先变红后褪色。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分组讨论,我在一旁引导,和学生一起提出了许多可能的原因,经归纳有:1.Na2O2具有强氧化性,生成物中O2、H2O2(可能产物)等也具有强氧化性,可能是它们氧化漂白了红色物质;2.所加水的量较少,红色褪去可能是生成的NaOH溶液浓度较大的影响;3.反应后试管很热,可能是溶液温度较高使红色退去。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原因呢?这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来探究反应的原理(即将影响实验结果的诸条件中的一个作为变量,其它条件不变,探究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生经过讨论,又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1.有同学提出用定量的方法探究方案中是否有H2O2,其实验方法是称取2.6g Na2O2固体,使之与足量的水反应,测量产生O2的体积,并与理论值比较。2.在反应液中加水稀释看溶液是否变红。3.在冷却后的反应液中加酚酞试液,看是否变红。

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提问、分析、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会养成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新课程理念下,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和表现。

三、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不知怎样下手。”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如果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其它思维;而后进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目的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通过多角度的问题模式进行思维发散性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增强。如在一题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例如,将铁棒插入CuSO4溶液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问题一:如何使图1的铁棒逐渐溶解,而铜不在铁棒上析出?

上一篇: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下一篇: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