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

时间:2022-07-09 05:40:16

数学课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的“想”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回忆原来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从中领悟到“转化”的思想,展开大胆的猜想求圆的面积时可以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又怎么算它的面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把自己的设想说出来,再全班交流,效果就不错。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一课时,让学生看生活中物体和自己带来的实物模型,再动手摸摸,让学生有长方体、正方体更多的感知,从而为他们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为他们学好这方面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让学生尽可能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动手操作的不足。如:教学分数实际应用题的时候,经常让学生先准确的理解题意,再认真地把题目中的意思用线段图或其他形式画出来,这样既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要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大家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数学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讲过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之后有些学生对画出图形判断能不能折成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的题目有的想象不出来,老师就让学生把一些画出的图形自己重新折一折,再仔细思考,他们很快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记忆深刻,同时学生在自己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在教学“化简比”的时候,例题中用了“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之后学生大胆猜测,又用了除法和分数的方法进行了化简,并且取得了正确的答案。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的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运用学过的数学上用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处理。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上一篇:让物理课堂成为情感场 下一篇:让精彩从课堂引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