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减负增效

时间:2022-09-14 03:54:50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减负增效

摘要:如何引领学生走出题海的阴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笔者多年来在改进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希望能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21-02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授人以鱼”,轻“授人以渔”。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应重视培养学生多探究、勤动笔、常反思的习惯,使学生通过边学边练边思考,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能否为学困生搭建获取成功体验的平台,显得尤为关键。

下面以本人在五年多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以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为载体谈谈自己的做法,以供借鉴。

一、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而对分类讨论思想的考查常常以导数为载体。学生在处理分类讨论问题时,有的不知道要分类,有的知道要分类却找不到分类的标准,有的在讨论过程中有重复或遗漏,有的在讨论之后不懂得归纳总结。

在教授必修1“集合的基本运算”时,学生常常会遗漏空集的情况,而教师一味地强调其作用又显得生硬且没有太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空集的重要作用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递进式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不断往下探究的欲望,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例题1:

(1)若集合AH誃,且B={1,2},则集合A=。(答案:HT{1}{2}{1,2})

(2)若集合AH涨褺{x|x2-3x-10≤0},A={x|m-1≤x≤m+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分析:因为B={x|-2≤x≤5},(m+1)-(m-1)=2>0,所以集合A非空,故只能有m-1≥-2,且m+1≤5,所以-1≤m≤4。

(3)若集合AH誃且B={x|x2-3x-10≤0},A={x|m-1≤x≤2m+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分析:学生容易把它和问题(2)等同起来,只考虑到集合A非空的情况,而忽视了集合A为空集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对于A为空集有个直观体会,我在学生解题前先铺垫一下,问“当m-3时是否符合题意?”来引导学生发现空集在集合运算中的不可或缺地位,接着让学生顺着此思路自然地进入分类讨论的情境中。如此一来,学生不但领会了分类讨论思想的重要性,还掌握了讨论的切入点,可谓一举两得。)

在教授选修2-2导数的应用时,讲到求单调区间或极值问题时,在求导后,求解不等式f'(x)>0(或f'(x)

例题2:已知函数f(x)=ax-1nx,求该函数的单调区间。

教师:观察函数结构特点,用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思考)

学生:函数表达式由对数式与一次式构成,若采用(单调性)定义法,在a>0时将很难处理,考虑采用导数的方法。

教师:请A同学来解答这道题。

学生A:首先求导函数f'(x)=a-,

由f'(x)>0得;由f'(x)a,所以x

所以,函数f(x)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在区间(,+∞)上单调递增。

这时早有学生按捺不住,有的说忽略了定义域;有的说不等式解的不对,没有分类讨论。于是教师就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解答此题。5分钟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B:函数f(x)的定义域是(0,+∞),

由f'(x)>0得0,所以ax>1(x>0)

讨论:①当a>0时,由f'(x)>0得x>;由f'(x)

②当a≤0时,因为x>0,ax>1无解,即x>0时,f'(x)>0无解,而此时f'(x)

综上所述:当a>0时,f(x)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当a≤0时,f(x)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教师:同学B的解答规范完整,解答过程的难点在于分类讨论,你为什么要以零为界对a进行分类?

学生B:由f'(x)>0得出ax>1这一步,由于这是解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要解出x必须同除以系数a,当a为正数时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当a为负数时改变不等号的方向,因此要对系数a以零为界分类讨论。

教师:好﹗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性应注意什么?

学生C:首先应注意求函数的定义域;若含有参数应注意分类讨论,分类讨论应把握时机,做到不重不漏。

教师:同学A你明白了吗?

学生A:哦,好像明白多了。

教师:从本题来看,相信大家通过努力是能够做好分类讨论问题的。做分类讨论问题和其它问题一样,找到了切入点后,先进行正常的运算和推理,当感觉按单一方向进行不下去时,讨论的时机便来临了,然后一类一类地处理,自然地进行。要注意做到不重不漏,归纳总结。

二、数形结合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而高考对于此方法的考查常出现在二次函数、指、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中。合理运用数形结合法对于提高解题效率有很大帮助。高一学生刚进校时,为了更好地进行初、高中知识衔接,我们一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而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在教授必修1的二次函数时我做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这个难点有较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且效果良好。其设计如下:

例题3:

(1)求出下列函数的对称轴方程和顶点坐标,画出草图,并求出其在x∈[-1,3]时的最值:①y(x+2)2+1(递增),②y(x-4)2+1(递减),③y(x-2)2-1(先减后增)

(2)求函数yx2-4ax+a2+2,x∈[-1,3]时的最小值。(动轴定区间)

(3)求函数yx2-4x+3,x∈[t,t+4]的最大值。(令(2)中的a1得到)(定轴动区间)

(4)求函数ysin2x-4sinx+3的最小值。(将(3)中的x换成sinx得到,利用换元法可变为(1)中递减型)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我让各学习小组派代表,结合抛物线图象来小结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主要是根据题意,构造恰当的函数,或建立相应的方程(或不等式)来解决问题

历年高考数学试题中函数与方程思想占较大比例,题型涉及选择、填空、解答题,难度有易、有难。且大部分高考压轴题与函数方程有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复习必修1的“函数与方程”时我专门选取了近年福建省高考题作为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感受该思想的重要地位。

例题4:(2009福建理科高考10题)函数f(x)=ax2+bx+c(a≠0)的图象关于直线x=-对称。据此可推测,对任意的非零实数a,b,c,m,n,p,关于x的方程的解集都不可能是()

A.{1,2}B.{1,4}C.{1,2,3,4}D.{1,4,16,64}

本题提供的参考解答如下:

解析:本题用特例法解决简洁快速,对方程中m[f(x)]2+nf(x)+p=0分别赋值求出f(x)代入f(x)=0求出检验即得。而在实际讲解时,我采用了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法,当关于x的方程m[f(x)]2+nf(x)+p=0有解时,设其解x满足方程f(x)=m,则由于函数f(x)=ax2+bx+c(a≠0)的图象关于直线x=-对称,所以当原方程的解成对出现时,必然也关于直线x=-对称,而选项D不满足此性质,故选D。

上一篇:中职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