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间的鸿沟

时间:2022-07-09 04:57:12

跨越时间的鸿沟

摘要:现象学作为当代重要的哲学流派逐渐渗透于各学科门类,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以直观观察为主,这给解读建筑作品带来了新的方式,本文尝试以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园林和霍尔的建筑进行解读,并对建筑现象学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现象学;研究方法;寄畅园;斯蒂文・霍尔

1质疑理性世界的现象学

当现代性社会日益碎片化与平面化,恒常不变的理性只能停留在理论世界而对现实世界无能为力的时候,一批哲学家将目光回归到了可本质直观的“现象”上,提出了生活世界、诗意的栖居、知觉世界等理念,这些哲学思潮被统称为现象学。当有着“哲人王”野心的胡塞尔明确提出现象学这一哲学流派后,现象学研究中有一位哲人对西方思想的源头追根溯源,甚至比他的任何一个前辈都走得更远,他跳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直追苏格拉底之前的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克拉泰勒斯,以揭示存在的本真之源。他就是海德格尔,因为他关于人类存在属性和真理的研究,关于世界、居住和建筑之间关系的论述,为建筑现象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指导思想。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有两点对于当代建筑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关于整体的概念、对器物的诠释与关于技术的解读。康德和黑格尔将美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艺术哲学,这对以后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负面影响是使得美学的研究范围日趋狭隘,正面影响则是两者将美学纳入了哲学研究体系中,因此形成了哲学对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研究的传统。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关注,使得他比较关注人居环境与建筑,此外他将建筑视为与环境一体的艺术品催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与设计方法的诞生。海德格尔一再的强调天空、大地、诸神和“终有一死”者的四方概念,与以往持二元对立理念的哲学流派相比,现象学使生命现象与人类等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其与人类的合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这意味着,个体生命的成长、个别事物的存在因为现实实有的规定而获得了非同于世俗意义上的哲学内涵,同时固有的抽象的形而上学分类体系被宣布为无效的裁断,事态原初的圆融境地用哲学的方式表达出来。①

海德格尔认为建筑物应该包含本真的知识和技术,“诗意地栖居”作为环境建设的理想必须通过本真的技术才能实现。而本真的技术是给予和美化生活,而不是对世界的挑战和征服。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对本真技术进行描述:“只要农业仍旧与这个世界和睦相处,农夫的技术就绝不是对土地的挑战。它是一种奉献(播种)和领受(收获)的循环过程,一种经年不断地看护和更新的过程。相反,当一座水闸锁住欢快的小溪的时候,对自然的奴役和破坏便由此开始。通过各种人工造成的渠道,河水的能量和自然的面貌受到水轮机叶片的束缚和役使。在水闸背后的那一边,在了无生气的水库周围,大片的植被渐渐荒疏,各种动物也杳然无觅。……正是挑战这种涵义使那种给与生活、美化生活的本来意义的技术同现代意义的技术以及技术的利用区分开来。”②

2以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寄畅园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特质比较适合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解读,下面就选取无锡寄畅园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用运动体验观察来看寄畅园的话,园林的整体形象是多层次景物的和谐统一,王樨登在《寄畅园记》以其运动体验记述了园林的概貌,从中可见其清晰的路径:“园门设在东墙,入门后折西为另一扉门‘清响’,此处多种竹子。出扉门便是水池‘锦汇漪’,水源来自惠山泉。由清响经过一段廊子到达‘知鱼槛’,从此处折而南为‘郁盘’,有廊连接于‘先得月’,廊的尽端为书斋‘霞蔚’。往南便是三层的‘凌虚阁’高出林梢,可俯瞰全园之景。再折而西,跨涧过桥登假山上的‘卧云堂’,旁有小楼‘邻梵’,登之可数(惠山)寺中游人。循径往西北为‘含贞斋’,阶下一古松。出含贞斋循山径至‘鹤景’和‘栖元堂’,堂前层石为台,种牡丹数十本。往北进入山涧,涧水流入锦汇漪。经过跨越锦汇漪北端的七星桥,到达‘涵碧亭’。亭之西侧为‘环翠楼’,登楼南望则园之高台曲榭、长廊复屋、美石嘉树、径迷花亭醉月者,靡不呈祥献秀,泄密露奇,历历在掌。”寄畅园通过迂回曲折的游览路线设计,增加了人行走的距离,延长了经历的时间和空间,还促成了比直线运动更复杂的视线变化,使人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多地视觉信息。每个游走在园内的个体体验到的时间被延长了,空间体验也得以拓展。如果说人是在空间中运动,那么根据相对论,也可认为是空间在人的周围运动。运动不只限于行进,人在空间中也不总是一穿而过,人在空间中生活,因此与空间之间存在着种种动态关系,包括视觉上的和非视觉上的。由此可见,运动才是真正认识园林的方法,从此空间到彼空间,从曲转迥廊到亭台轩榭,人在不断的前行中感知园林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园林中的节点空间作为让人停留的静态空间,强调进入者在其中的内部体验,时间与空间;观者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的融合。节点不仅仅是可供观赏的景点,更是可以进入并且在内部体验的领域。

3现象学建筑师斯蒂文霍尔作品的解读

作为一名建筑师,霍尔首先接受了现象学的态度,而不是具体的现象学原理。一方面,他肯定了舒尔茨场所理论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指出外在环境对于建筑以及人类意识行为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他将建筑与场所融合,汇集该场所的各种意义,从而使建筑的存在超越了物质与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吸收了梅洛-庞蒂的“知觉”、“身体”概念,指出人通过感知来亲身体验建筑及外在环境的重要意义。这一观点除强调建筑师个人对建筑的真实知觉外,还试图以此为基础,在建筑中创造出这一种使他人能够亲身体会或引导人们对世界进行感知的机会。因此,在霍尔的建筑现象学中,人的感知与环境、建筑是相互作用的,人对环境、建筑所产生的知觉既是建筑设计的源泉,同时也是结果。建筑细节对人的知觉感受影响最为直接,因此霍尔在对建筑细节的处理上尤其谨慎,与他对建筑整体形态处理的大方、朴素手法不同,在人手眼可及的局部细节中,却展现着他对精致的手工、艺术原创性与真实质感的敏锐捕捉。例如,在圣伊纳爵教堂中,由一条条木块连砌而成的厚重的大门、木门上用以夸大厚度的斜圆孔和手工的铜把手,以及与当地艺术家合作完成,多半由霍尔设计的地毯、磨砂玻璃窗、讲坛、座椅、灯具等等,都表现出了霍尔对于细部的关注。霍尔常常让人在每一个驻足点都可以感受到细部设计所带来的新奇感觉,这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精雕细琢的细部处理带来了相同的效果,不仅带来视觉的美感、触觉的享受,更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4结语

现象学强调以一种近乎直觉的态度来体验事物,转化成具体的设计思想就是霍尔称的“锚固”、“纠缠”、“视差”等概念,而这些又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不谋而合,而巧合的是霍尔在体验过中国传统园林后也认可了这一点。中国的传统设计思维传承藉由现象学这一设计方法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以重生,这似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注释:①王耘.论怀海特与生态哲学之关系[J].社会科学家,2007(6):19.

②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5.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李磷.计成与《园冶》[J].城大中国文化中心资料,2009.

[3] 海军.设计之重[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浅谈中国电影大片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现状 下一篇:试论群众文化艺术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