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践行创造教育思想的途径

时间:2022-07-09 01:30:22

语文教学中践行创造教育思想的途径

一、在质疑与感悟中激发创造兴趣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课堂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主阵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兴趣。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不容易,学会提出问题更不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的观点充分说明了提出问题的重要。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好学的体现。而且,让学生自主提问、共同解决,这种方式是学生所乐意见到的,能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满足感,能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具有创新兴趣。

2、让学生学会读中感悟

叶圣陶先生指出:“在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中,国文科是‘读’的学科,必须重视诵读。”“读”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提高语言欣赏水平,而且能养成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在进行“读”的训练中,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拨动其心灵之弦。在学生的朗读中,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学生自身的体验往往能够看出学生的理解程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说说这样读的原因。长此以往,学生就在逐渐的朗读中感受创新的乐趣,产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

二、在理解与想象中培养创造思维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形象的事物丰富化,从而使创新思维顺利展开。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阅读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词语,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课文的意境:在写作时展开想象,能使作文的内容生动具体,有独创的见解。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从培养想象能力入手,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引导观察,积极想象。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将观察到的事物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中去。

2、体会语言,想象说话。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从插图中感知事物,展开想象以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感知形象画面,展开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借助课文内容,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性说话。可以抓住课文开头或结尾,进行续想。所谓续想,就是遵循原文情节发展的顺序,由课文开头或结尾扩展开去进行想象。

三、在拓展与练习中增强创新意识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课外拓展与练习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要让课外拓展与练习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精心设计课后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学生懂得了如何去想象以后,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可供学生想象的练习,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想象。其次,扎实进行课外阅读,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自己读书、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无疑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实践,日积月累地形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读书笔记的活动。让学生人人都当参与人,同时人人又是受益人。第三,自主选择课外作业,进一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仅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应是自己作业的主人。学生只有真正获得了自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完成课外练习。教师要把课外作业的自交还给每一个学生。第四,积极组织社会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进行社会实践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及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直接的作用。

创新无止境,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更是永无止境。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陶行知等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的宝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对女子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探讨 下一篇: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