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谨防三个问题

时间:2022-07-08 07:24:17

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谨防三个问题

摘要: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极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准确认识并及时改进出现的问题,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的优势,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 多媒体 主体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由于其“声情并茂”的特征,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各个领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也正逐渐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并对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多媒体使用的日益盛行,它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谨防三个问题。

一要谨防以“电脑” 为中心,保证课堂常规教学时间。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应和教师的常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保证课堂常规教学时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依赖电脑,上课只需打开电脑,让学生看课件或观看视频,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在不同班级重复同样的过程,而往往忽略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个体的差异,实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进度等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再者,教师的讲解,必要的板书以及学生的交流、发言、互动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那种流水线式的、程序化的教学方式,是难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应跟着电脑软件资料跑,上课时不能围着屏幕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好主导作用,保证课堂的常规教学时间。

二要谨防以“课件” 为中心,保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切不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课件是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的灵魂之一,但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容易华而不实,过分地强调华丽的外表,不能紧扣教学内容,容易出现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软件,它的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既要根据教学内容来优化设计,又要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效则平平淡淡。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在历史课堂教育中,教师既是整个课堂的导演,同时也是剧中的演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兴趣,这种课堂激起的自发兴趣,是任何形式的多媒体技术所难于达到的。因此,在整个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要谨防以“课件”为中心,围绕电脑左右。要尽量多地从课堂现场反应来关注学生理解和消化等方面的水平,善于运有肢体语言,情感表情等来让课堂内容变更丰富。

三要谨防以“菜单” 为中心,保证学生自主思考空间。对学生而言,在多媒体教学往往也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变换快的特点,学生通过“菜单”的选择学习来实现学习目的,来实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菜单式”学习。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人”的主体本位,教师和学生仍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主体,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同时更与教学方式有关。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能随机应变,对历史事件中地点、路线、过程等可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当堂操作或演示,让学生参与,充分体现在学习当中的互动性。实现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防止从“人灌”到“机灌”的现象,真正保证学生自主思考时间。

参考文献:

[1]马振平,鲁雷.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现代化[J]. 中国电化教育. 2005(07);

[2]王金祥. 多媒体教学隐忧[J]. 科技信息. 2008(34).

上一篇: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