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08 06:47:41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额信贷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创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概述了世界小额信贷模式的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和实施特点,阐述了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降低信贷成本的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 扶贫助困 降低成本方法 发展前景

“小额信贷”(Microfinance)起源于孟加拉国尤努斯(M. Yunus)教授发起的乡村银行(Grameen Bank,GB),目标是扶贫济困,改善低收入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从上个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几乎在同时都开始了小额贷款的尝试。

小额信贷组织,从性质上可分为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和商业性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机构。后者可进一步分三类:规模扩大型,比如从非政府组织(NGO)转变成正规金融机构;降低规模型,如大的商业银行下设小额信贷部;绿色田野型,从成立开始就专职做小额信贷。从运作形式上划分,小额信贷组织又可分为批发型小额信贷机构和零售型小额信贷机构:批发型小额信贷机构专门从事批发贷款业务,它们从大机构获取资金,再将资金批发给其他小额信贷机构;零售型小额信贷机构则包括小组借贷模式(GB 模式)、个人借贷模式、村银行(社区性银行)模式以及微型企业信贷模式。

一、小额贷款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小额信贷又称微型贷款,是近几十年在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的专门为穷人提供贷款服务的一项金融服务形式,因其成功地提高了穷人的生活水平,同时保证了自身的持续发展而备受世人瞩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杜晓山等学者给出了小额信贷的准确定义:小额信贷是专门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为大量低收入(包括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二是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第二层含义是区分小额信贷与一般扶贫资金贷款的关键因素。

凡是能实现自负盈亏、独立发展的小额贷款模式,其发展都是建立在几项重要的宏观及微观条件的基础上。首先在宏观上,建立全面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而非补贴性金融服务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与社会就业相比,穷人的自我就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更加有效的手段。在微观上,当地小额信贷模式的对象即大多数具有正常体力和技能的穷人都有资金的需求,并且在正确的指导下可以自行脱贫;而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在穷人间贷款可以有效地降低贷款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微观上更为重要的条件是穷人有储蓄的能力和习惯,只要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便利、可信任的服务,对穷人的储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而且利于形成机构和穷人双方对贷款的信心。基于以上条件,小额贷款在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起来。

小额贷款的理念是扶贫和保证机构自身的持续发展,但基于对扶贫和可持续性两大战略目标重要性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前者注重改善穷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服务目标为低收入群体中的最贫困者,在运营中更强调公平原则,而机构的持续性则作为从属地位,因此被称为“福利派”,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后者“制度派”主张走商业化道路,以收益为激励,通过监管将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纳入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中,其典范是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乡村部(简称BRI-UD)。“制度派”更加注重盈利,强调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财务体系达到数据的公开透明,并习惯用自负盈亏率和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指标来衡量小额信贷机构的业务成果。“制度派”信贷对象并不要求一定是最贫困者,而是强调借贷者是否有值得投资的项目来回收信贷,因此有时会表现出以微型企业为信贷对象的经营模式,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小额信贷。

尽管小额信贷模式存在地区及理念的不同,但都具有以下重要特点:一是贷款对象为本地区的贫困人群,用于经营小规模业务;二是贷款额度少,还款周期短,银行经营费用高;三是贷款发放不要求抵押担保,而是注重贷款对象的个人信誉和现金流量分析;四是贷款还款率高,实现扶贫目标的同时保证了贷款机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史

中国小额贷款始于上个世纪90 年代的部分地区试点,目标是解决农村人口贫困问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缩小国内贫富差距,目前已初见成效。典型案例有1993 年的龙水头村村民互助基金,该基金分为用于治病、治伤及求学的“扶贫基金”和用于生产、经商的“付息基金”两种。龙水头村村民互助基金为中国民间小额贷款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1993年在孟加拉乡村银行5 万美元分期低息贷款信托基金和福特基金会5 万美元的无偿资助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河北省易县成立“易县扶贫社”,借鉴孟加拉国GB 模式开展小额信贷项目试点工作。1998 年江西省山江湖工程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托拉斯(GT)合作协议下的江西GB 模式试验项目,严格遵循孟加拉GB 第一代模式的运行原理,是孟加拉GB 模式在中国可行性的重要实践者。1998 年8 月贵州盘县农行在贫困的鸡场坪彝族乡移山村启动小额信贷扶贫试点。2005 年10 月起,央行开始了新的小额贷款模式试验,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古5 省区成立了7 家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用自有资金及银行法定利率的4 倍(即24%的贷款年利率)发放贷款,但不能吸收存款。其贷款总额的60%~70%必须面向“三农”,农户借款一般采用信用担保即可。截至2007 年3 月底,7家公司共发放贷款9579.5 万元,部分公司已开始盈利。

2007年5月起,河南省长垣县邮政储蓄银行对外试点办理一项新的小额贷款业务。这是我国邮政储蓄银行首次进行此类尝试,此业务将逐步在陕西、湖北、福建、河南、山东、浙江、北京七省市展开试点,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2007 年8 月7 日,中国银监会正式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针对现行农村小额贷款相关业务制度做了调整和完善。主要内容为:扩展借贷款主体,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关键环节和领域;调整了贷款额度、适宜农业季节特点的贷款期限,实行贷款利率浮动制度,简化农村小额贷款手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实行动态管理制度,推行农村小额贷款与客户经理激励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等。这一系列的政策指导意见为新形势下小额信贷扶贫助困目标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三、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小额贷款业务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国内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贷款成本过高导致整个项目无法实现盈利,这是影响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针对目前出现的部分贷款还款拖欠问题,缺乏有效的体制和制度来规避和惩罚。第三,为保证持续发展,大部分国内放贷机构的资金来源由国家负责,非自行解决,这决定了放贷机构不能独立发展,依赖性强,更缺乏有效的激励使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率。

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我国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

1、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

建立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使得小额贷款发展能够具有时效性和持续性。

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如均值、方差、频率、频率分布等)和探索性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借贷者资信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对借贷者行为特征进行观察和提炼,对借贷者未来表现进行初步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借贷者进行划分。如按收入划分成高、中、低,按照历史表现(如是否有过政府借款,是否按时归还等等)的好坏进行划分,其特点是以非系统性、探索性的分析作为决策的依据。

下一步,将是否借贷的决策影响定量化。未来信用表现不仅是借贷者自身特征的函数,而且是决策的函数。比如利息率对借贷者接受小额贷款概率的影响,一般利率越高,借贷者接受贷款的概率越低。但不同的借贷者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人可能对利率的敏感度高,较小的利率上调可能导致接受概率的大幅下降。而对于继续信用,选择余地小的借贷者,同样的利率上调可能导致反应概率的很小的下降。

此外,小额贷款信用体系的建立应该倚重于熟人社会中的信用评价。上述信用分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农民间相互评价的调查分析报告,这不但可以最大程度上确保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也可省去部分人力物力,以此降低成本。

2、实行快借快还制度

小额信贷实行快借快还、滚动使用的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基金周转利用率,扩大贷款受益面,同样可以降低经营项目的成本。这也是小额贷款区别于其他信用贷款最重要的部分。

3、帮助民众普及小额贷款知识

实施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有义务向农民或小商户介绍小额贷款,这不仅可以扩大小额贷款的影响力,用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借贷者从事生产活动。充分调动借款者积极性也是维持小额贷款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效应就是贷款成本的降低。

四、结语

小额信贷是扶贫助困的有效方式,是新形势下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尽管目前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存在一些限制因素,但通过借鉴国外信贷理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调整,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提高资金的周转利用率和普及小额贷款知识等方法,可以排除影响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不良因素,有效地降低小额贷款成本。小额信贷完全可以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实现扶贫助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项目资助:大学生创新性研究计划;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项目编号:2006024。)

【参考文献】

[1] 高焰辉、・尤努斯:为穷人造富的银行家[J].名人港,2007(1).

[2] 杜晓山、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J].财贸经济,2000(7).

[3] 黄建新:国外反贫困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及思考[J].广州商学院学报,2007(1).

上一篇:论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制 下一篇:公共投资的经济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