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7-07 11:42:38

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作用研究

非言语交际是指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交际过程,通常被称为“无声的语言”。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交际的含义会有很大差异,恰当的非言语交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反之,不恰当的非言语交际形式却可能给我们的交际带来障碍,甚至产生误解,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交际的正确含义,把它们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达到我们的交际目的。从常用的三种非言语交际方式来进行阐述,即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肢体动作。

跨文化交流非言语交际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肢体动作非言语交际,用最通俗的话说,即指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它主要体现在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方面来更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由于不使用具有明确意义的语言,故称为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中一半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信号传送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非言语交际。

一、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非语言沟通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通常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或接受,因为人无法每次沟通都先刻意思考才回答。相同情境下的非语言沟通会不断重复,以方便人们识别。在特殊情况下出现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不一致的情况,如意图表现讽刺时,人们倾向以非语言沟通传达此信息。研究发现,实际生活中面对面的交际影响和结果主要来自非言语交际的因素,而不是言语交际。

在交际中,人们更依靠交际者的声音、表情、举止和行为等非言语交际形式来确认或否定通过言语交际的信息。这不光体现在结果中,更左右着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情感。当我们发现交际对方的语言文字信息和他的非言语表现发生矛盾,我们必然会对他所表达的语言文字信息产生怀疑,甚至对他的品德和人格都会有负面的影响。这往往表现为人的直觉。反之,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使用我们的非言语交际,就可能破坏或减弱我们的沟通目的和交际效果。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使用的交流方式并非只局限于语言。通过表情、手势或其他姿势,我们都可以向对方传达信息。比如,微笑和张开手臂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悦,挥舞手臂表示再见,等等。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这些姿势所对应的含义是接受的。但在某些方面,同样的身体语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

所以,非言语交际在实际的交流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学会和使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

二、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以面部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为例

人类学家将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或一个集体的全部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包括将一群人联系到一起或区分开来的所有的社会实践。文化和身体语言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了实践。在我们的生活中,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都可以向对方传达我们的感觉,而不同文化背景下,他们所表达出的含义却有差异。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能够使交流者感知交际伙伴的感情程度。面部表情使用的程度和频率在不同文化中有很大的差异。Paul Ekman和Wallace Friesen研究了一套系统,这套系统把人表达情绪的面部分为三个部分,区域一为眉毛和前额,区域二为眼睛、眼皮和鼻梁,区域三为脸颊、鼻子、嘴巴、上颚和下巴。这套系统被称为Facial Affect Scoring Technique(FAST)(面部影响得分技术),脸部的每个部分都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用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还有另外一个定义:SADFISH,这是面部情感表达的首字母缩写词:S代表悲伤,A代表生气,D表示厌倦,F代表恐惧,I代表感兴趣,S代表吃惊,H代表开心。

当我们把情感与面部表情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与面部表情之间的关系,有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中国人常用微笑或大笑来掩盖自己的消极情绪,除非在亲密的人面前才会展露真正的情绪。然而,在北美洲的人却从小就被教导要展现真正的情感。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就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尊重和理解这种文化间的差异,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

(二)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调节规范交际的重要工具。在传递细微的情感方面,眼睛能起到其他语言行为所起不到的作用。一个人传递信息时眼神的接触、凝视或不凝视可以传递出这个人的内在情绪,如一个人说话却不直视对方,会被认为是在说谎。研究表明,眼睛是人类五官中最灵敏的,在各种器官对刺激的印象程度中,眼睛对刺激的反应最为强烈,其感觉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感觉的70%以上。可见,目光接触在人际沟通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际交流中运用得最多的非言语符号也正是眼神,爱默生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确实,人的目光和眼神往往透露出心灵深处的情感。人的眼神是会说话的。

在美国,黑人儿童与白人儿童在听教师讲话时眼神不同。黑人儿童常常眼睛望着地或其它地方,避免直接看着教师的眼睛,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家庭的教育,知道听讲话时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白人儿童受到的教育是听人讲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一是表示在聚精会神地听,一是表示诚意,而眼睛看地或其他地方是不诚实的表现。在亚洲许多地方人们认为讲话时直视对方眼睛是不礼貌的,尤其是下级在听上级讲话时,下级眼睛往往向下看以表示尊敬。阿拉伯人在讲话时通常总是盯着对方的眼睛。

(三)肢体动作

南欧、中东、拉丁美洲的人讲话时,动作多,动作幅度也较大;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小,幅度也较小。在英语国家,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要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是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中国人的特点是体触频繁,而英语国家的人体触却较为少见。如果一方无意接触到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也会说“sorry”或“oh,I’m sorry”之类的道歉话。因此,讲话的人一般不喜欢别人说话时靠的太近,除非对方显露出喜爱的表示,要求靠近一点。

此外,英美人对于身体接触十分敏感,通常都极力避免。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共汽车汽车或地铁火车上与陌生人的身体有长时间的接触,从人堆中挤过去则更是大忌,而且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在电梯上,不得不与周围的人有一些身体接触的情况,英美人通常把肩膀和两臂尽可能收紧,显出小心翼翼、情绪紧张的样子,这充分反映出人们对于身体接触的态度。通常的情况下,偶尔不慎碰到其他人的身体,总要表示抱歉。而作为交际者应谨慎对待,认真了解每一体触行为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上一篇:寓中华传统美德于学生思想教育之中 下一篇:退休检察官举报自己造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