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空间的塑造讨论

时间:2022-07-07 07:57:46

共享空间的塑造讨论

【摘要】阐述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共享空间设计根据不同空间形态、使用功能以及使用群体的构成,通过不同的空间层次塑造、主题的创作、技术支撑等手法,营造几个不同层次共享空间的环境气氛。

【关键词】共享空间、空间形式、技术支撑

Abstract: Dal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shared space design describ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patial form, functionality and user groups, the composition, shape space level, the theme of creation, technical support and other practices, and 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several different levels of shared space.

Keywords: shared space, spatial form, technic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共享空间传统的形体表达的方式大多以简单纯粹的几何体组成的,在建筑理论,建造方式,建筑功能不断创新的时代,传统建筑共享空间简单的形体表达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建筑功能不断拓展发展复合的需要。所以在当代建筑共享空间的表现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空间的构成模式已经走向了从简单到复杂,水平线性到立体复合的模式当中。在共享空间中各种规模的空间相互联系,开始转变以往独立封闭式的组合模式,使人在空间处于空间感受的不断变化之中。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水平的共享空间的设计案例。

大连是我国辽东半岛南端重要的及港口,工业,国际商贸,旅游为一体的中心城市。城市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的推动下,正在经历着对沿海地带的变革。在往后的十年时间里,这样的发展变革势必会将大连建设成国际口岸城市,而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定案开建,目的是为这个蓬勃发展的港口城市树立一个全新的地标,成为城市国际大都市风采的精神景观。最后蓝天小组的夺标设计方案更是将建筑的概念设定在混合了功能主义和丰富空间的综合效果的建筑。

一:不同层次的共享空间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首层共享空间主要功能包括有主要的休息,商店,展览,等等,二层为主体核心会议演出功能服务,同时作为环绕核心功能块周围布置的中小型会议室的转承空间。而二层连廊作为核心功能块和大小会议厅联系的交通枢纽。所以这次蓝天小组所设计夺标方案的空间不是传统单一的几何体共享空间,从空间构成、使用功能及使用人群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二种形式。

1:开放式的共享空间

在会议中心共享空间的底层空间在不同层次的使用者的情况下,在提供便捷的疏散环境的同时,同时容纳了商店,展览,餐饮等附属功能直接与共享大厅相连,并且提供了较短的路径和激动人心的视觉轴线。整个共享空间通过开放和流动的空间组织,在主剧场和会议空间中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城市街头广场的地带,所以就形成了不同尺度的连续空间的相互穿插,相互连接。在为不同目的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提供高识别性的内部空间方向感的同时,也提供使用者非会议阶段阶段需要的休息区,餐饮区,购物区,聚会区。从当代的会议建筑的设计理念来说,这是一个具有理想气氛的模式。

2:半开放式的额共享空间

会议中心的二层共享空间通过手扶电梯形成与底层空间连续过渡,通过手扶电梯将二层的共享空间与底层的“街头广场”联系起来,完成垂直向度上的提升。巨大的坡道和自动扶梯其造型从中庭创造动感,而它的合理设点有给随设备流动的使用人群有较佳的视角和视域享受。同时由连廊为二层共享空间围绕核心功能块形成回型水平空间,在于底层形成垂直空间上的序列的同时,上下互动,完成功能到视线,流线的交换连通。在塑造二层共享空间界面的同时完成对与整个硕大的共享空间层次上和形态上的丰富,形成空间的交融和延伸,是空间形态更加动人,气氛更加多姿。

二:共享空间的技术和环境概念

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概念当中,整个建筑的发挥功能的方式好像一个缩小的城市。建筑设计的全新理念导致的动态化的共享空间形态,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也是技术,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系统所体现的服务功能就是一个有机体,满足建筑共享空间所需要的巍智能化,微小化,低能耗化的特点。

在会议中心的使用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建筑内短时间大量流动人口的疏导,他们所期望的流动性和舒适性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所以巨大的共享空间所形成的底层环绕式的连续空间可以相当出色的完成使用者的要求。而同时这个建筑的共享空间在功能复合化趋势越发明显的时代,也需要很高的功能灵活性,功能完善性,低能耗和其他资源的低利用率。建筑巨大的共享空间的气候调节是通过围护结构的优化整合达到的效果,大量的独立空间通过自然通风,减少机械通风装置的加热和冷却作用。形体的优化相比传统会议中心规整几何形体大大减少了共享空间的围护结构收到的太阳直射产生的面积,依据气候条件设计的表皮采光通风体系,更有效的保持了建筑共享空间的恒温。室内的辐射吊顶板将制冷室内空气同时在冬季也可以形成热辐射帮助室内采暖。多达四层的围护结构有金属表皮外装,采光屋顶玻璃,结构壳体和屋顶天花板表面,在塑造激动人心的共享空间形态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于气候能耗问题的技术优化。

三:空间主题的追求

共享空间通常都会围绕建筑的功能创立一个主题,而共享空间的组织和各组要素的设计就以这一主题为中心。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中通过历史事件,人物的作为主题。所以在塑造建筑共享空间的主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共享空间环境设计,几个不同层面的共享空间都围绕建筑设计的作为城市精神景观的主题发挥作用。底层环境的设计围绕起架15米的核心功能体,以其为中心形成环绕式的空间。不同功能的空间之间不再有明确的分隔设置,空间界限的不断模糊,空间适应性和服务职能的提高和拓展,是塑造共享空间高效,舒适,人性主题的关键所在。而传统会议中心空间的单一化功能已经不能完成会议建筑体验复合化时代的到来,人在会议中心建筑中除了参加会议,还可进行多种不同行为—休息,观望,阅读,思考,聊天,聚会,购物等等,这些行为的交替和重叠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多变而非特定的复合活动。它是由城市空间到建筑空间的过渡延伸,它的设计理念是追求反中心反二元和反权威的解构主义,其行云流水般的建筑形态下塑造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的理念,由城市大空间到室内小尺度空间的过渡。因此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共享空间的设计需要为这些复合活动提供复合化的空间。

四:结语

共享空间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论文根据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理解和一定数量的资料查阅,进行归纳总结,由于本人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将会发生对共享空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带来一定的片面性和不足,有待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庭建筑》(英)理查.萨克森著,戴复东、吴沪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香港现代室内设计》史庆堂著,广东科技出版社

[3]《建筑与绿化》石铁矛,时天光等

[4](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郑曙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园林建筑设计》杜汝俭,李思山,刘管平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新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环境、空间与格调》莫伯治。

[7]《浅谈现代公共建筑的中庭》唐林

上一篇:浅析对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分析 下一篇:用 PCR—DGGE 技术检测DO对A-A-O工艺硝化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