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如何提高课程领导能力

时间:2022-07-07 06:55:11

校长应如何提高课程领导能力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思想、能力、视野、学识等,决定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实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校长,不仅应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求实奉献的精神,更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大胆的改革意识以及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相结合的管理艺术和学术水平。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增强素质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空前的。尽管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但当课程改革的大潮如期而至时,仍会有许多困惑,因为我们毕竟是在应试教育这块阵地上,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武装并奋斗了多年,我们的思想、视野、思维方式以及传统文化观念都根深蒂固,要想融入新东西,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全面学习。我们需要了解新课改的背景,学习新理念,转变思维方式。在这些方面,校长必须走在前面,要具有当代教育视野和发展的战略眼光,能从国际竞争、综合国力、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教育创新的意义;能从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层面,认识教育发展的动力和趋势;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认识教育改革的时代精神与时代内容;能从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的高度,认识教育的宗旨;能从遵循教学规律、学习规律、思维规律的高度,认识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等。从而在理论上引领教师,在实践上指导教师,在环境上感染教师,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形成氛围,抓点带面,辐射群体

校长在认识上、理论上形成一定的高度后,就要带动教师全面参与、积极研究。

首先,校长要积极创设课改情境,形成课改氛围。一是要利用好校园文化阵地,宣传渗透新课程信息,让教师一进入校园就感受到浓郁的新课程、新理念的气息;二是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边学理论边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是建立健全各种研究组织和制度,使研究活动网络化、规范化、常规化;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辅以激励机制;对那些在研究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要进行表彰奖励,弘扬研究风气;五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引导教师会学习、会利用、会创造,保证教师能够尽早接受最新的教学信息,拥有超前的教学思想,掌握所需的相关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研究质量和工作效率。

其次,校长要抓点带面、辐射群体。一是要抓好实验点。要选择素质好、研究能力强的教师承担实验课题,要组织教学领导及相关人员参与研究,校长要为实验组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研究,做好示范带头。二是抓好重点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级骨干教师研讨的积极性,并指派骨干教师带动一般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共同促进。三是抓住课改的亮点,进行反复宣传。课改工作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要善于抓住某一方面的亮点,诸如课堂评价、教学反思、角色定位、学习方式的转变等,进行大力宣传,弘扬课改之风,逐步形成人人搞科研、个个有课题的研究氛围。

三、勤于总结,勇于探索,善于发现,敢于创造

校长要将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课程领导能力;要克服事辗比叩睦难,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坚持听课,坚持各种教研活动,在具体工作中发现教学活动的规律性,发现每位教师教学活动的闪光点,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提高,让新教育思想从实践中得来,再反馈运用到实践中去。比如,我们在语文课的识字教学中,根据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概括了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编字谜、编顺口溜、开火车、仿动作、攀亲戚、找朋友等高效识字方法;我们在引导教师记教学后记的过程中,总结出的记教学中成功的亮点、记教学中的败笔、记教学中的偶得、记教学中的灵感、记教材中的质疑、记教学中突发的奇思妙想等基本方法。

作为一名校长,一名当代教师,想要发展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就必须掌握教育博客。这对教师的教学资源起着很大的补充作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以书、报、杂志为主的教学资源的不足。通过教育博客,教师可以短时间内收集、记录、整理大量的教育信息,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案,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撰写出高质量的教育论文等,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当然也可以端正教师的教学心态,提高自我的教学素养。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而教育博客则起到督促的作用。它督促着教师在平时的基础上不断地实践学习,反思写作交流。当这些实践学习反思写作交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时,那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有了质的改变。

总之,校长在参与课程研究中要做好引领、推动、提炼、指导工作,要既能沉下去又能凫上来,这样才能大浪淘沙,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炼真金。

参考文献: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山奈酚延缓db/db小鼠肾损伤研究 下一篇:急性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