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存在过度竞争

时间:2022-07-07 02:03:27

中国是否存在过度竞争

张文魁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研究领域是公司金融、公司治理、国有企业改革。曾与人合著《国企改革十五题》、《十.五计划期间产业发展趋势》

要正确看待一些行业中的过度竞争问题,分清过度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用市场的力量去解决。

防止夸大过度竞争

记者:在前不久的搜狐新视角论坛上,有人提出,中国企业之所以长不大,是因为现在中国市场中所存在的过度竞争导致的。不知您是否赞同这样的观点?

张文魁: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中国现在许多行业、领域的确存在过度竞争的问题,但对过度竞争问题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防止夸大过度竞争的程度和过度竞争的危害性。

第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自发性,因而许多行业难以避免地出现竞争主体多、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小的现象。在1992年中国政府提出来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实际上就已经开始往市场经济这个道路上走了,特别是基层都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走,于是形成了一个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局面,这种自发的冲动造成了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现实。

第二,中国市场经济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拿成熟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来套。许多人都说中国的汽车行业目前的散、乱格局不好,应该学美国只搞三两个大汽车企业就可以了,殊不知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时也是几百家汽车企业在市场中你死我活的拼杀,像美国现在的通用汽车公司就是由几十家企业并购重组而成的。现在美国汽车业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但这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才形成的。中国目前的情况离成熟的市场经济还有十万八千里,在许多行业,经过市场竞争的选择使大企业浮出水面的阶段还没有到来。

第三,中国不光存在过度竞争的问题,也存在竞争不足的问题,不应该只看到过度竞争的一面而看不到竞争不足的一面。计划经济手段、政府不当管制往往束缚市场竞争的发展,有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很高,有些行业市场化程度很低,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产品门类的市场化程度都有很大差异。这方面体现得最典型的就是汽车行业。许多人都会说中国汽车行业的整车企业有一百多家,太过度竞争了,但仔细一分析,可以看出其实是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并存,竞争不足多于过度竞争,大家可以感觉得到,经济型轿车的竞争的确很厉害了,而高端轿车的竞争又有多少呢?而且在审批制度下,竞争被严重地抑制了。

第四,很多行业的竞争的确非常惨烈,但应该区分不正当竞争和过度竞争,防止把不正当竞争的危害也算到过度竞争的头上,否则就会片面地限制竞争,特别是以审批制度等行政手段来限制竞争,这样对中国许多行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造就大企业和提高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会起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记者:您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不正当竞争和过度竞争?

张文魁:无论在经济学上还是法律处理上,不正当竞争和过度竞争是有截然区别的。举个例子来说,一条街上有两家餐馆,从市场结构来说,这应该不是过度竞争。但是,这两家餐馆里,有一个生意非常火,另一个则生意清谈。于是,这个经营不好的老板就开始散布谣言,说那个生意好的餐馆经营的野生动物有“非典”,或者勾结黑社会去骚扰它,再或者投毒,以及以一种不正当手段挖对方的墙角并以此将对方的专有技术、产品带过来等等,都属于不正当竞争。在一般人看来,好象觉得竞争这么厉害肯定是过度竞争,但是在经济学家眼里,这只是一种不正当竞争,当局所要做的是打击具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不是由政府去限制竞争或者去促进某个企业壮大。

中国可以跳过过度竞争阶段吗?

记者:中国许多行业的过度竞争状态,是不是中国企业长大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痛苦过程?

张文魁:我刚才讲到美国是经过了典型市场经济过程的例子。但是,日本、韩国却是例外。像日本、韩国二战以后的产业发展,并没有经历过美国那样的漫长而酷烈的竞争阶段,而是由政府采取了限制竞争的方法来扶植大企业的成长。所以,中国有不少人提出来要学习日本、韩国的经验,直接跳过过度竞争这样的阶段。但是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其一,中国由于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不适合走这样的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许多行业的重要企业是国有企业,选择大国有企业来扶持,限制非国有企业的进入和参与竞争,结果证明损害了产业发展,因为国企的机制先天不足导致他们只能是扶不起的阿斗、长不大的孩子。日本、韩国他们当时扶持的是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本身就有好的运行机制,能在市场中逐步发展起来。

其二,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日本、韩国有很多区别。日本有位学者叫做福山作了专门比较,他写过一本书《信任》,分析了中国与日本文化的区别:日本文化是讲规则的,讲信任的。这些在中国是没有的。中国文化有许多投机耍滑的东西,只能进行无情竞争,不能搞有情保护和行政限制,否则规则全乱了,就会乌烟瘴气,颓废衰败。

其三,时代不同了。当时日本、韩国实行这样的扶持政策时,经济全球化还没有象现在这样厉害,还可以相对关起门来搞产业政策。但是现在可能吗?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谁能够限制企业的竞争?中国自己的企业答应,但WTO是不答应的。

有序竞争题中之义

记者:对于目前中国行业中所存在的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您是否主张应该任市场的手去拨弄?

张文魁:基本上是这样的,但并不完全是这样。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是未来几年考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能否向前推进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叫转变政府职能叫了许多年,但到底有多大进展?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总想审批,政府部门总是把低水平重复当成摈弃审批制度的挡箭牌,把限制低水平重复作为维持审批甚至加强审批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许多行业的实践证明,市场竞争自己会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会随之提高。如果政府要人为地去限制竞争,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我还讲不完全是由市场之手去拨弄,意思是政府要有所不为但也要有所为,就是政府应该限制自己去投资搞重复建设或者动员企业去搞重复建设。我们现在的汽车行业有不少新上项目,如果说这些是重复建设的话,有几个不是政府投资或者动员的呢?我们政府不去管自己却要去管企业的投资审批,难道不是错位吗?

记者:那么有没有可能实现一种“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张文魁:可以肯定的说,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一种某些人脑子里的“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国搞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市场经济的意义。有些人脑子里有一种“乌托邦市场经济”的理想图景,因而什么东西都是“有序”的,其实他们想象的这个“序”就是他们自己规定好的某种状态,这其实同计划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市场经济有它的两面性。好的一面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好的一面是也可能导致这样所谓的“无序”竞争状态。市场的力量不是那么容易被左右的,想建立那种“有序”的竞争环境只是人们的一种天真想法。

上一篇:善待民营资本 下一篇:谁来处置不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