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7-07 01:06:04

《论语》中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对环境教育的启示

摘 要:《论语》是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展现了鲜明的环境理念,如敬畏自然;顺天、应时、不违天命;俭用爱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等。虽然论语中所体现的环境教育大部分是通过个体自我内在修养来实现的,与当前兼顾内在修养和外在约束的环境教育有所区别,但是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论语》;自然;生态环境理念;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019-02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和“自然”等概念,但在他的言论中却蕴含着丰富而又鲜明的自然生态环境理念,在文中谈到自然所涵盖的内容时一般以“天”“天地”等加以表达。

一、孔子敬畏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

孔子敬畏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之神”的敬畏;二是对“自然之物”的敬畏;三是对“自然之非工具价值”的敬畏,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自然存在对象的崇拜、虔诚、畏惧等情感和态度。

对“自然之神”的敬畏主要是针对一些迷信和宗教的神灵崇拜来说的。它有异于一般的迷信,却不具备成熟宗教的特征,但是在孔子时代类似宗教性的敬畏自然思想依然影响巨大。《论语》中多次提到了敬畏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表现的是祭祀的虔诚;在祭祀的时候则要求人们“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乡党》);对子路忠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反之,如果不敬畏天神则会“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对“自然之物”的敬畏是假借于物来体现的。这是因为孔子时代的自然多少带着神秘的面纱,《论语》中对于直接的自然敬畏描述比较少,其中大部分为类似宗教性的敬畏,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通过假借于物来实现的。《乡党》中记载“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即古人取出一些饮食来祭祖也一定要像斋戒那样对待。再如“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乡党》);“迅雷风烈,必变”(《乡党》)即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孔子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

对“自然之非工具价值”的敬畏也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于自然之美的重视。相对于自然之工具价值注重物质上的收获,自然之非工具价值则更偏重自然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即“但人还拥有一种理解、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欣赏和享受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生物学利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如此大智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雍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对于智者和仁者的欣赏、松柏后凋的感悟、时间流逝的感叹,都早已超出了工具理性价值的范畴,俨然上升到了非工具价值的高度,让人钦佩、喟叹。

二、孔子顺天、应时、不违自然的生态环境理念

除了敬畏自然,在《论语》中还表现了孔子的其他生态环境理念,如从自然之天而行、从自然之时而行、从自然规律而行,简而言之就是顺天、应时、不违自然。

从自然之天而行是相对于“天命之天”而言的。何谓“天命之天”,《论语》中有许多表达天命的句子,如“五十而知天命”(《为政》);“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这里的“天”“命”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宿命的必然。这与传统的敬畏天神有所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也着重强调了人的能力,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那么何谓“自然之天”,这里说的自然之天已然区别于之前的天命之天,已经具有现代自然观的意味,自然之天在论语中直接提到的较少,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中,四季变幻、万物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再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

从自然之时而行是指物与人都要遵循自然时令行事。首先是自然物要遵从自然之时而行,“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乡党》),世间的一切生物都是要遵循时节捕食、生活、迁徙的。其次人类也要遵从自然之时而行,颜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第一句的回答就是“行夏之时”,表明了孔子主张主动来遵循自然规律。再次,在生活和人事上也要从自然之时。如“不时,不食”(《乡党》),这是孔子在生活细节上对于自己的要求,吃东西要按季节、按时令。

从自然规律而行是指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类谋福利,倘若违背自然就会付出代价。前面所说从自然之天、从自然之时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具体表现。这在《论语》中在描述人事问题上有所体现,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在处理人事问题的时候,尽管其本身并没有针对自然而言,却也传达了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同时灵活处理问题的先进思想。这种适时变换的思想是我们遵循自然规律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这样,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人类才能适时调整策略来顺应、利用好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孔子爱生和俭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理念

此外,《论语》中也含有许多爱惜自然生命保护生态、爱惜自然资源提倡民众勤俭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爱生和俭用的思想。

爱惜自然生命,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孔子十分爱惜自然生命,在《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只钓鱼而不网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从当今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种可持续生态理念。然而孔子的思想由于时代限制也存在一些局限。一次孔子退朝后,有人告诉他马厩被烧了,他只问了“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马虽然没有人命重要,但毕竟也是条生命,一般人也该问问马。最受赞同的是朱子的解说,不是孔子不爱马,是因为人贵畜贱的观念所致。

爱惜自然资源,提倡民众俭朴生活。孔子个人十分推崇节俭,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出要节约使用资源,反对浪费。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是执政者治理国家的原则,“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儒家向来是很看重“礼”的,但孔子认为宁愿要俭朴一些也不要奢侈浪费。“俭,吾从众。”(《八佾》)。“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雍也》),治国理政,只要严格依礼办事,便可简约行之,不求全责备。节约本身没有错,为了节俭,反对骄奢浪费,宁愿别人说自己固执鄙陋也无妨,故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对于其他人的浪费行为,孔子也会提出批评,如“臧文仲居蔡,山节藻■”(《公冶长》)。

四、《论语》中的环境理念对当今环境教育的启发

环境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来对人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从而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论语》中的环境教育与当今环境教育的是有所区别的。一方面,《论语》中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意识建构,另一方面,论语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着重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建构出发,来提升环境教育对象的内在修养从而达到良好的环境教育效果。

首先,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环保的行动意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区别于以往的世界观,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为主体。人们光有环保意识还不够,最终还是要靠行动来改善我们的环境。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人固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自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随意征服自然。因此,《论语》中祭祀神祗、敬畏神明,虽然在今天来看来有些愚昧,但其中对自然适当的敬畏之心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其环境主体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是增强环境主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其一,增强热爱自然的主体意识。中国地大物博,让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更有利于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从而保护自然的意识。《论语》中孔老夫子对于仁者智者的认识和松柏后凋的自然美的认识对我们启发深刻。其二,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自觉性。将爱护环境逐渐内化为一种道德观念,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最后,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普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环境教育的直接价值目标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一就是学习《论语》中的节约精神,资源节约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其二,要学习论语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语・先进》记载,一次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讨论人生志向和理想时,孔子对于其他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共鸣,唯有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这才赞叹道:“吾与点也!”即我赞同曾点的看法,这幅美好的画面就是孔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代表,孔老夫子的环境理念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

参考文献:

[1]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5]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任雪山.《论语》生态思想阐释[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漆玲.略论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建构[J].道德与文明,2011(2).

上一篇:超越石墨烯 政策春天与产业瓶颈 下一篇:口腔显微镜在楔状缺损充填治疗中的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