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采浆安全隐患刻不容缓

时间:2022-07-07 12:26:19

治理采浆安全隐患刻不容缓

据了解,美国的血液管理体系属于市场化运作,生产血液制品所需的原料血浆主要来自有偿供浆者,原料血浆和血液制品的价格也由市场决定。

业内人士普遍的担心是,在科学技术发达、法律环境完备的美国,血液制品生产加工及使用可能带来的疾病扩散风险可以迅速控制,从而不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血液制品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但中国现阶段能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呢?

“很多农民靠卖血浆脱贫,地方经济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稳定‘浆源’的存在满足了临床对血液制品的需要。”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花继明认为,不能回避“血浆经济”的客观存在,同时有关各方应切实加强管理,确保血液制品安全。对“血浆经济”要掌握好需要和发展的协调关系。“关键是解决监管问题。”

记者走访部分浆站发现,常见的违规行为有:简化采浆程序、跨区采浆、频采、超采、降低营养费标准等,既侵害“浆源”权益,也给血液制品安全使用带来隐患。贵州省卫生厅医政处负责人说,尽管浆站由政府严格批准成立和经营,而且由政府部门直接监管,但受利益驱动,一些单采血浆站时常出现违规行为,“而且手法越来越隐蔽”。

据报道,2004年,贵州省审计厅组织审计了全省单采血浆站2003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发现单采血浆站少付供血浆者营养补助费、就餐费等数百万元;个别浆站甚至转移隐匿血浆销售收入,以发放“福利费”名义集体私分。

令人更担心的是,浆站违规操作。“尽管贵州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例因采浆导致的艾滋病病毒传播,但我们的压力一直很大。”贵州省卫生厅医政处负责人说。

简化采浆程序被认为是目前最大的安全隐患。按规定,采血还输每床位一般每日采血4人~5人,每个工作人员管理不超过3张床。按照一般单采血浆站的床位,目前浆站日采浆人数不会超过200人。但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浆站采浆人数最高日能达到三四百人。人数“超编”必然带来程序简化,应该体检的项目不体检,等不及出化验结果就开始采浆等。跨区域采浆和频采是另两种经常出现的违规行为。

为防范违规行为,监管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如引入计算机自动管理系统、IC卡身份识别系统,与公安等部门联合打击伪造身份证、供浆证等行为。但由于违规对“浆源”和浆站短期内都有好处,因此给监管带来很大难度。

加强血液制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公共卫生与市场经济相交叉的领域,从制度设计上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是最基本的道义原则。单采血浆的安全隐患应警钟长鸣!加大治理血液制品安全隐患力度应刻不容缓!

上一篇:浆站转制与“蛋白荒” 下一篇:怪论:允许医生暂收红包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