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日本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07 04:42:19

案例教学在“日本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日本概况”是日语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跨文化教育中交际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跨文化教育中,这一课程担当着重要角色。概况类课程大多理论与实践并重,鉴于“日本概况”课程教学的这一特点,文章从案例教学的角度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用改进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日本概况”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贴近实际,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合理化利用,达到教学大纲对于课程设置的要求。

关键词:案例教学;日本概况;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20-03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判断并解决现实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和问题。随着全球化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逐渐缩小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人们之间的认知和理解却远不如物质交流那样顺利和通畅,原因在于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这两个重要元素的把握能力不足。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这必将促使人们更多地参与跨文化的交流。“日本概况”因为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以很难把握教授的尺度,为了避免因面面俱到而导致流水账式的学习效果以及重点非常突出而导致的兼顾不周,需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即在案例教学法指导下推动其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具有良好外语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技能迁移,将学生引人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应用于“日本概况”教学的意义

“日本概况”课程内容覆盖广泛,课上时间有限,所以,要想全面、深入地讲解每个部分并不现实。所以,此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日本概况课堂的可感性,使课堂生动形象、直观易学。由于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易于学习和理解,便于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分析日本社会文化现象背后原理的能力。

案例教学更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唱独角戏独唱,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资料,自然而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查阅相关内容后,或多或少提出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教师随时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思考。这样的教学形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更突出启发性与践性。案例教学的答案不绝对,从大处说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小处看可以启发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能接触了解到大量的关于日本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学生了解具体化了的日本这一国家的概况。

当前,“日本概况”教学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念亟待更新。一直以来,在以日语能力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日本概况”教学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忽视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将语言和文化割裂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或多或少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在教授日本概况时,除了基本教学任务外,还应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在“日本概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从过去的经院式人才转变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且要具有高度文化敏感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抽象的理论的学习扩大到形象、活泼、生动的案例教学法指导下的概况学习。

(一)改进教学方法

课前,用心筛选相关案例材料。教学内容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案例必须典型、现实、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等。课前把案例的内容和细节烂熟于胸,必要时能够给予学生相应的点拨和相关信息的提示。在进行某一案例讨论的至少前一周,把案例材料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接下来学生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这个步骤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只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课中,主要采用归纳比较法、辩论探究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近零距离地感受日本。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日本概况”教学,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策略。这是由于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巨大,缺乏跨文化意识亦会影响到文化课堂教学的成败,文化差异对其成败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设置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能力,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全面地历史地分析日本文化基本特征的能力。

还可以采用理论学习与案例引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础理论学习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把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边学习边寻找解决案例中问题的理论依据。前提是案例的引入应与所讲授内容一致。且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恰当地提出讨论任务、讨论要求、时间分配等,案例教学井然有序地开展下去。例如,教做日本料理,教授茶道、插花,使学习与日本概况相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接近日本这一国家的概况。结合相关的内容,补充“中日的年中行事”[1]等资料,授课时对比讲解,以加深认识,增强中日文化对比意识。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在“日本概况”教学过程中过多讲解理论知识效果不明显,此时需要在备课环节,多思考课本,多留意分析学生,在教学环节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在讲授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时,如果将文化教学中的语言、礼仪、饮食等方面,就一个方面深入探讨分析,效果更佳[2]。在讲授日本茶道时,教师不能单纯依赖板书,要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手段,适当结合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同的案例进行教学,在这个前提下,以分组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后弄清楚每个环节需要如何做,然后再到课堂上进行解说示范,在每一个小组中大家都可以客串不同的任务角色,这样可以让每个角色的流程大家都能较强的记住。这一教学方法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而且更能学得好,记得住。

(二)将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启发引导相结合

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初步体会和掌握学习认识某一国家概况的基本方法,构建了具体可感的课堂,达到了教学目的。案例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是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围绕案例来讨论,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相结合,最终解决问题。

第一,在分组讨论阶段,将学生划分为四人组成的几个小组。分组讨论时,要求全员参与,每组设有记录人,记录发言要点,限制发言时间;集体讨论时,各小组派出代表,参与班级大讨论。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仍有疑问的情况下,发言人、本小组的其他成员都有义务对问题予以解答。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集体讨论,教师应点评学生讨论案例,必要时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教会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分组讨论能够摈弃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和教材搬家的做法,使学生不再厌学。通过师生互动,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根据日本的国情分析出日本经济的发展战略,学生从中明白了道理也学会了分析一个国家经济策略的方式方法。各个环节设计流畅有条理,有分析有讨论,有情境有小组讨论,衔接自然,学生体验日本文化的兴致高昂,探究对比中日文化差异的态度积极,这是锻炼学生辨析思维的有力途径;对待中日文化差异的探讨环节,教学设计的设问清楚,难度过大时,适当调整设问难度。

第二,部分章节宜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为主,可采取情景模拟、启发引导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点的对错、口语是否流利,还要关注见解是否独到、观点是否新颖。部分章节宜采取文化渗透法,依据文化心理揭示法、文化背景考察法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文化对比研究的意识。如此一来,案例教学法指导下的开放式日本文化课堂,以情景为依托,使教学生活化,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通过跨文化交际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体验具体案例中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可增强趣味性。

第三,教学过程中,用关键词去特别揭示典型的国家符号的内涵,并且布置作业,让学生广泛搜集有关日本的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教师组织教学时,以问题为纽带,逐渐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进课堂的习惯,通过教学案例讨论问题,增加问题的深度,整个课堂教学变死板为灵巧、变枯燥为生动、变无趣为有趣、变无用为有用、化腐朽为神奇。

以“日本概况”中的日本社会文化为例。通过对比中日传统民族服装的差别、中日风俗习惯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中日端午节、儿童节等节日在今天依然存在,只是其中有些节日内涵与时俱进了但实质却一直都存在。让学生理解这是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中日传统文化只有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才能得到尊重、得以传承,即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中日文化习俗方面,通过对比让学生选择出至今仍被选择了的传统文化和被放弃了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最后得出结论:学习外来文化和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取其精华,去取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

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阴阳五行”和源自中国封建政治伦理生活中的“忠孝”、“君臣”、“上下”、“尊卑”等内容被日本W习、吸收、日本化后,成为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既是日本人思维方式、日本国民性和文化体制的体现,又制约和规范着日本人的文化观念、文化心理乃至其他一切文化活动[3]。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文化准则、文化习俗文化符号都会深深地融进人们的思想行为之中,因此有必要解析日本的文化符号,揭示它们的内涵,并且广泛搜集有关日本文化的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以更好地把握日本文化。

第四,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评价方面要求精准、到位,课堂上对问题回答的评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上创设实用且有效的社会文化情境,要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理解事物的本质,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总之,这一模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回答问题自信心。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及辅助工具的引入

案例教学时,引入多媒体教学及辅助工具,依据图片、文化符号解析法来进行。在文化这个复杂的体系中体现各要素的深层内涵并对该领域的国家概况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一些特别的语词。

在讲授“日本概况”的感性知识时,采用大量的直观素材,如各种地图、景观图、视频资料,尤其是各类图片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识清晰化、简单化,做到将知识搬到图中去,以图片展示为主线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图片的直观教学作用,引导学生读图,结合动静态图片的展示进行讲解,如展示“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日本,思考分析日本,增加趣味性。这是由于视频、动画、图片等能够把复杂的文化生动地直观地演绎出来,形成鲜明的印象,比苍白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教学的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日本概况的教学内容。

教材不是学习日本概况的唯一资源。我们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无论是作为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还是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只要有用,就尽可能制作直观教具、准备实物、利用等多媒体课件,为我所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多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用有趣的图片给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具体例子,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感受到课本上的知识就在身边。

(四)以科研为先导,强化以研促教

教师要探索教学,没有科研能力是不行的;学校要想成为特色名校,没有科研的支撑也是不行的。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师首先要具备教科研能力,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书匠。而要形成以科研为先导的机制,首先得使全校教师具备科研意识,增强科研信心,提高科研能力,以研促教,丰富案例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以科研为先导,通过研究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除开设专门的“日本概况”课程之外,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日本概况知识的渗透和跨文化教育,其中以语言交际手段中承载的文化、交际习俗和礼仪、价值观念为主。在科研过程中发现,日本人素来重视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思想,日本文化又被称为耻感文化、日本人具有集团意识、日本以家为基础的纵式社会的构造、日本人的娇宠意识和邀宠心理、以心传心的民族传统等。一些科研成果陆续被应用于日本文化的教W当中,教师通过科研成果来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将科研新进展及时引入到教学、编入教材或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另外,日本概况教学具有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案例、调研材料,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科研成果完善了教学手段。科研工作是探索未知的过程,而教学则是求知的过程。“日本概况”教学的情景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科研和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寓科研于教学当中,经过科研的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调研结果的统计处理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等等都有显著提高。同时学生对教材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比以往更为浓厚,起到了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作用。中日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相似之处。大多传统节日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到日本后,它仅保留了 “形”,而“神”已被抽换掉,有了新内涵,这是日本在强大的外来文化渗透下始终保持日本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原因。

综上,任何课程的学习最终都要理论联系实际,“日本概况”课程也一样,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基本的日语语言运用技能,具有较开阔的文化知识视野和广泛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应用型日语人才。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与实际联系紧密、具体可感、参与性强。案例教学法“体验+生成”的模式被应用于日本概况教学后,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推动了“日本概况”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盛琴.日本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6.

[2]徐冬梅.高校日本概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教育评论,2015,(2).

[3]周洁.日本概况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学报,2004,(6).

上一篇: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下一篇:基于DEA模型的武汉郊区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