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的有效导入

时间:2022-07-07 12:31:48

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的有效导入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教学这个动人乐章的开端就是新课的有效导入。在这个有效的导入中,会把学生原本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调动学生高涨的情绪,激发浓厚的兴趣,为高效教学奠定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的有效导入应具备寓情于境的情境性、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出奇制胜的新奇性、妙趣横生的趣味性、激疑启思的启发性、短巧简明的简洁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教学;有效导入

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开端。杜威认为:“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因此,新课的有效导入应当要达到的效果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注意和引起兴趣;搭建桥梁,使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铺设道路,让学习的课题、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心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什么样的新课导入才是有效的?这就是笔者要论述的问题。

一、寓情于境的情境性

皮亚杰说:“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这种能与人产生交互作用并引感变化的环境就是情境。杜威指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情境对其建构知识的重要性。新课的有效导入也是这样。导入的情境是一个载体,教师通过这个载体,呈现承上启下的知识,启发探究的问题,培养乐学、爱学的动机;导入的情境是一座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师生间、学生间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塑造出精神品格。在导入新课中,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特点、贴近社会生活环境的情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提出疑问,引发思考,激发学习的欲望和需求,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注意,显然这种导入情境会产生“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是有效的。要是没有创设情境,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主题,显然就无“境”寓情,无“境”生疑,无“疑”引思。

例如,在学习《电是什么》时以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导入:1752年2月,富兰克林用杉木和丝绸做成一个风筝,用铁丝固定在木条一端,捻线用丝绸带接上……当风筝飘到带雷电的云时,麻绳上松散的纤维向四周直立,电沿着打湿的麻绳向手指流来……在学生仍沉浸在惊险的故事情节中时向学生提出,电是什么?为什么麻绳的纤维向四周直立?这个用故事导入法中,这一惊险刺激、饱含物理知识的故事,为学生创设出非常活跃的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献身科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从而达到启发思考、启迪心智、塑造品格、引入课题的目的。如果去掉这个“风筝实验”的情境,显然不会达到以上效果的。

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

有效的导入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也就是要有针对性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学内容主题。学生是教师引导、帮助、合作和促进的对象,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有效的导入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也就是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那些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不能激发爱好兴趣、不能引发疑问和思考的导入,显然针对性是不强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将受到影响,这样的导入效果是不好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新课导入的归宿和方向,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所创设的情景、所选用的题材、所讲述的内容,都要为新课教与学的内容服务,它是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导入的内容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这个区域内产生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困惑。在导入时,如果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地脱离了内容主题,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或者单纯为了营造氛围,而设计一些无关的活动,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学生在无关主题的兴奋中,是很难将注意力及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的,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这样的导入效果显然是不好的,甚至是无效的。

例如,在学习《做功的快慢》时,因为旧新知识有着紧密和必然的联系,就要有针对性地复习机械功的概念,并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对木头、桌子、箱子和层高赋值后),计算两位搬运工人对物体所做的功,接着类比于“运动的快慢”,激发学生有效的反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哪个做功快?怎么判断?”并为习得功率概念之后,回头计算他们的功率作好铺垫,做到前后呼应、相互衔接。显然这个“温故引新、复习计算”的导入方法,即针对学生对机械功概念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同化和顺应“功率”提供牢固的支撑点,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设疑引思明确学习主题,这样的导入针对性强,比其他的导入方法的效果通常要好。

三、出奇制胜的新奇性

新奇的东西特别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七种基本需求,其中之一是人们都有“求知需求”,即“认知和理解的欲望”。而强烈的好奇心可以产生浓厚的认知需求,这种需求又作为学习的驱动力,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向往和意志力,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在教师给定的对象上,就产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学习是从注意开始的。”事物越新奇,越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的注意就越强烈,无关的刺激对学生的干扰也越小,学生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在导入中,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设计新颖、多样、奇特的导入内容,在新奇的情景中戛然而止,接着说:“欲知结果和原因,请听本节分解”,这样的导入就会对学生的各个感官进行充分刺激,并制造认知冲突、学习悬念,会使学生有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产生好奇、激发兴趣、引起注意,并产生学习需求和探索期待。相反,如果每次老师都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样的导入方法单调呆板,内容平淡无奇,势必无法吸引眼球、引起注意,导入效果肯定不好。

例如,在学习《空气的“力量”》时,用如下的实验导入:取较大的试管并装满水,把另一个略小一些的试管插入其中,问学生当把两个试管同时倒转过来管口朝下时,小试管会不会掉下来,接着演示实验,当学生看到小试管并没有像猜测那样掉下来,相反而是缓慢上升时,就有了有效的反应――学生深感诧异和不解,即认知冲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随之产生,并以此为驱动力,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从而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妙趣横生的趣味性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说:“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它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渴望获得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学习的内驱力,也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物理知识的前提。教师创设的导入情境如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引起他们稳定的、高度的注意,并产生认识、探索的欲望,这时他们的学习情绪是积极的、饱满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都处于最佳水平,学习效率特别高,效果特别显著。相反,要是教师设计的导入空洞苍白、枯燥乏味,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转移注意,对学生而言,学习将变成一件被动,甚至痛苦的事情,学习效果自然就不高。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应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耐人寻味的新闻事件、妙趣横生的游戏、兴致盎然的竞赛、充满童趣的玩具等导入新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需求和期待,激发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行动,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快与慢》时,教师拿出憨态可掬的电动斑点狗和电动企鹅们,在桌面上来个现场比赛,在欢笑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并引出物理学中是如何比较快慢的。许多玩具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用玩具引入新课,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类似于这种方式的有效导入,对学生有很大的亲和力,特别是能告诉学生,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趣的,也是好“玩”的。只要教师有心,可以让许许多多的玩具走进课堂,在童真童趣中,为我们创设寓教于乐,寓学于玩的极佳学习情境,如,光纤丝塑料玩具、小激光玩具、声控玩具、发条玩具、弓箭玩具、小泥巴玩具、跳跳球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激趣、生疑、引题的有效导入的好帮手。

五、激疑启思的启发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引发疑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而新课的有效导入的启发性就是要在导入的情景中,能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这种激疑启思,就是学生自主地同化、顺应知识,建构知识的开始,这对整个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关系到导入成效高低的关键。在导入的情境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引发认知冲突,造成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达到育品格、激兴趣、生疑问、启思考、想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用“吹硬币”的游戏方式导入,效果会相当不错:在桌子边沿放一枚铝质硬币,在硬币后面10 cm左右处用直尺架起栏杆,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比比看谁能将硬币吹得跃过栏杆跳得最高最远,这时所有的学生都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相当热烈。游戏结束后,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没有吹气时,硬币受什么力,方向如何;吹气使硬币跳起时,在竖直方向上它又受什么力,方向如何;受到竖直向上的力与吹气有没有关系,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这些逐步深入的问题会引发学生很积极的思考,最后告诉学生,“欲知硬币为什么会跃起,请听下面分解”,留下悬念,产生解惑的期待,抓住学生的注意。这个趣味十足的游戏,可以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沉浸在“快乐的物理世界”里,并产生疑问,然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硬币跃起的原因,引出教学内容。

六、短巧简明的简洁性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充满智慧的有效导入应当是简洁的,也就是导入的情境要简明,导入的语言要精练,学生活动要短巧。新课的导入不能占用太长时间,一般三五分钟就要转入正题。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宝贵的,如果花太多时间导入,势必会喧宾夺主、淡化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造成课堂中新知识的教学时间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样的导入效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有效的导入应该是:在保证生动有趣、激疑引思、传神导学的前提下,做到创设的情景不多余、讲述的语言不累赘、开展的活动不冗长,要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实现最佳的导入,为学生后续的知识建构留下充裕的时间。

例如,在应用游戏方式导入时,往往学生很积极,热情高涨,气氛热烈,学生常常意犹未尽,很难收得住,为了导入游戏的简约,教师应讲清规则,做好示范,还要规定时间,做到掌控进程、收放自如。又如,在应用故事、新闻事件导入时,就要对它们进行去粗取精,滤掉繁琐、多余的文字表述,保留里面所蕴含的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

总之,有效的导入要讲究一定的技巧,遵循一定的原则。一个高效的导入要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创设具有简洁、新奇,又富含启发、趣味的物理导入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有趣、愉快、活跃的气氛中,激感,吸引注意,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学习的期待和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为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为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2]李应龙,何祥勇.教育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2.

[3]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04.

[4]翁其松.物理教学引入新课的原则[J].湖南中学物理,2010(01).

[5]汤息定.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中的引入方法与原则[J].才智,2008(08).

作者简介:陈通健,男,1971年1月生,本科,就职学校:福建省福清市梧瑞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 下一篇:关于如何将美育贯穿科学教学中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