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

时间:2022-08-26 03:05:26

小学高年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在基础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然而,在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成为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兴趣;理论;操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是小学教育阶段必修的学科之一,它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时代性。同时,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及个性塑造,而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核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结合教材,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然而,目前小学高年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教学效率低的现象,例如,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课堂参与度低、信息技术操作机械化、沉迷网络等。因此,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值得教学工作者深思。

一、备课是建立有效课堂的前提

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新旧知识的衔接、内容的难点重点等深入研究,通过扎实的备课,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激发学生兴趣的导课内容和方式,恰当的课堂提问和时间安排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认真的备课。例如,学习到申请博客时,教师可通过明星博客引出该课内容,让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教授学生怎样申请博客,还可以指导学生怎样美化自己的博客,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写作能力相结合,建立课程间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采用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方法

由于小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弱,或对信息技术厌倦或沉迷网络,这就需要教师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创造学习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采用问答、游戏、比赛等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采用作品展示、操作技能、课外知识等方面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小学五年级中关于学习制作幻灯片教学中,每个学生在熟悉幻灯片制作后,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各组完成幻灯片操作,加入自己的想象,丰富幻灯片形式和内容等,最后进行小组评比,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优、缺点的点评,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目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学生要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总而言之就是“学以致用”。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从学生年龄阶段出发,结合其实际需要进行有目的性的应用引导。例如,学习了“画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自己的同学、老师和家长等;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它来写作文、写日记、写信等。通过将课堂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则会乐于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更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黄俊平.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卓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 才智,2013(20).

作者简介:李军战,男,出生于1981年11月,本科,就职于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

上一篇:由学生叶子引起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的有效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