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精神慰藉的行动研究方案

时间:2022-07-06 11:47:14

农村老人精神慰藉的行动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从古至今,赡养老人一直是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物质赡养问题基本解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需求凸现了出来。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其中老年人精神缺少慰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老年人精神赡养权益的保护正在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不但会影响到亿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我国有1776亿多的老年人,其中农村老年人占70%左右,在整个中国老年人口中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质量会影响整个中国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状况。当代学者大部分都在关注城市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对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关注却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变得极其重要。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为改变只重视物质需要,忽视精神需要的情形,制定出一套适合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政策和方案,对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选题上的意义:目前关于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还停留在物质赡养和社会呼吁的层面上。

理论上的意义:有学者提出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下研究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但其更适合于城市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则要从其自身的需求和现实出发,建立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农村建设,这其中就包括农村养老问题,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有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三、相关理论

(一)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现代社会,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都存在社会风险。由于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因此,社会风险也就最容易在社会弱者身上爆发,并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随着该理论的发展,目前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分为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还可以分为内部支持与外部支持。外部的社会支持如同“输血”,但关键是我们要帮助社会弱者自我“造血”。因此,在帮助社会弱者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弱者的自我支持。社会支持理论对本文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需求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关于需求的界定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一书中,马斯洛系统地提出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求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求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在不断的追求之中。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从需求理论可以看出,不同人、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环境是有不同的需求的,对需求的渴望程度也不同。

四、研究内容

(一)正式支持系统包括政府支持包括政策支持,经济支持。村委会支持,包括建立一种能长期为广大农村服务的自愿者和服务队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鼓励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基础养老设施。非政府组织支持等。探讨这些正式支持系统对老年人精神需要的满足的作用。

(二)探讨非正式支持系统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作用。其中,非正式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支持和同辈群体的支持。老伴的支持,老年人在精神和情感上是非常敏感的。子女的支持,注重和老人心灵上的交流,帮助老年人排忧解困。

(三)探讨老年人的自我调整对老年人精神满足的需要,实现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一个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自我慰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失望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周期

(一)研究对象

以沂源县某村的老年人的老年人以及子女为研究对象,以精神赡养为研究重点。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类型上,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的调查,在了解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访谈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最后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

1、行动研究法:依据观察和行动的记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改变所需改变的行为,并根据观察记录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研究的推动力,修订研究计划,调整实施方案。

2、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基本情况,由于对我家乡的情况比较熟悉,就采取在家乡附近的村庄进行调查。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期间,根据不同的居住方式,采取分类的访谈:与儿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与儿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分别对他们进行访谈。

(三)研究周期

本课题计划用一年多时间进行研究,从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

六、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订研究方案与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与计划要切合当地实际,立改进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形,要经过广泛论证,要邀请专家指导。

(二)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四项:

1、查阅资料:查阅搜集国内外相关的课题资料。(2013年10月)

2、调查研究:调查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包括人格尊重方面、情感慰藉方面、成就安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并形成调研报告。(2013年11-2014年1月)

3、制订行动方案:根据调研报告,制订具体的促进老年人满足精神需求的行动方案。(2014年2月)

4、实践应用阶段:实验促进具体的促进老年人满足精神需求的行动方案。(2014年3月-2014年11月)

(三)总结阶段(2014年12-2015年2月)

形成以下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总报告。

2、促进老年人满足精神需求的行动方案。

3、。(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冀相英.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研究,知识经济[J],2010,(04)

[2] 张晓璇.中国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 穆光宗.精神赡养论[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

[4] 朱志林.关于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的思考[C],2006

上一篇:篮球场地改变对内线球员进攻的影响 下一篇:传统纸媒运维微信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