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住宅规划设计

时间:2022-07-06 09:31:07

建筑住宅规划设计

摘要: 住宅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住宅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对广州运动员村从设计理念,规划作用进行的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运动员村;构思理念;

Abstract: the demand for housing is one of the basic human needs,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aspec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ctual case of Guangzhou athletes' village,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planning role of all-around analysis studies.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athletes' village; conception;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广州亚运城所位于的莲花山周边地区,拥有独特的水溶性丘陵地貌,周围的村落结合地形地貌,形成了簇群的生态居住模式。亚运城的规划以这种簇团式的自然形态为设计理念,将亚运城设计为一个由多个簇团形成的优美完整的簇群。运动员村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对这种建筑簇群进行了深化设计,既保持了设计过程的一致性,使原规划设计理念得以真正实施,又在建筑的层面对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作了细致的考虑。

1、项目概况

广州亚运城选址于广州市的南部、番禺片区的中东部。亚运城运动员村居住区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亚洲各国运动员的居住地,在赛时能满足14730运动员居住,赛后能提供总居住人数达到12312人,并为他们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运动员村在亚运村清河路以南,次干道一以北,主干道二以东,次干道三以西,不含三涌两侧的滨水区域的地块。运动员的居住区是运动员村的核心部分,位于两条南北走向的河涌之间,分为四个独立的组团。运动员村居住区以支路一为界分为南区和北区。(如图1)

图1、亚运村居住区鸟瞰图

运动员村的规划目标要求为:(1)体现“绿色亚运,绿色广州”的理念,充分展示广州先进建筑技术及丰富的传统文化。(2)创造良好的赛时配套及生活居住环境与人文环境,塑造广州市未来居住社区的典范。(3)充分尊重和利用现有地形地貌,使得规划与现状自然环境融为一体。(4)使用清洁能源和材料,体现生态优先,环保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构思理念

1、深化原规划“簇团式民居”与自然的有机共生。根据原规划设计,保留四个生态组团(簇团)。并在原组团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在利用建筑、环境进一步强化簇团形态的同时,形成属于自己的秩序和形态,营造出优美独特的建筑群落。四个组团由五条城市次干道以及内部的环形自行车径围合而成,赛时向1.4万多运动员提供住宿及配套服务。根据簇团形态以及日照通风的分析数据,我们采用一梯两户住宅联排,村落式错列布局方式。满足良好通风条件的同时,形成自然的村落格局。在每个簇团的中央,都设置了较大的公共绿地,效仿岭南村落滨水围塘而建的手法。在簇团的边缘,建筑的拼接采用错拼及转角户型,使建筑与弧形的簇团边缘(自行车径)柔和相接,在保证建筑南北向的同时,形成完整的建筑围合感,使簇团的形态进一步强化;同时在簇团内形成新的建筑组互相呼应,深层次的诠释簇团的概念。从而形成,两栋建筑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运动员村与其它区块之间,有着共同的设计手法与理念。这样的统一手法,必将创造出富于时代感和地域性的大地景观艺术的杰作。

2、详规指导性建筑方案,住宅全部为12层一梯两户户型。我们采用76.15%11层一梯两户户型结合23.85%的14层一梯三户户型的组合,平均层数为12层。我们经过高度分析、密度分析以及参照相关规范后认为,全部12层一梯两户缺乏经济合理性:首先90㎡一梯两户12层很不经济,小户型大公摊;其次,用地有限,全部用12层一梯两户户型,建筑摆布非常拥挤,居住区空间感与每户均好性都不理想;而且,全部12层天际线单调,还必须做顶层复式,130㎡的复式同样存在经济性差的问题。所以,我们采用了14层一梯三户和11层一梯两户相结合的方式。将90㎡小户型大部分分配到一梯三户的户型里,提高经济合理性。同时,11层和14层的组合丰富了居住区天际线,形成大块公共绿地,改善了居住环境。

3、在四个组团的中央,设置了体能恢复中心、小餐厅和水处理站。(赛后的会所及幼儿园)建筑的构图和造型与住宅的条式分布相统一,使这幢建筑有机的生长在四个组团建筑之中,和谐的溶入环境。

在地块的西侧与四个组团一涌之隔的,是亚运村公共区建筑以及大型停车场。停车场簇团式布局溶合了大簇团的形态,强化了簇团的概念。公共区以多条相连的建筑手法与居住建筑相统一。同时巧妙的打散巨大的建筑体量,并与亚运村的入口形成很好的迎面角度,很好的担当起亚运村门户的角色。

图2居住区图3居住区环境

三、规划设计中岭南文化的作用

3.1建筑外立面的设计

小区以小高层住宅和商业相结合,建筑依照有机自然与景观的理念,通过地形地貌的综合分析和场地设计,使每户均有较好的朝向和风景。建筑间距在满足日照间距的前提下,更大程度的提高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使组团之间有更大面积的庭院空间。

在分析近代南方广府文化背景里著名建筑物的建筑立面构成方式,所包括的水平线条的展现、垂直线条的展现、灰砖墙与白墙结合的设计、中西合璧的构成手法以及满洲窗构造的建筑符号均是独特和丰富的。其中,窗的设计是广府文化里建筑形态的重要元素之一,极具特色的窗户分格和玻璃的处理对于广府文化建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项目在高层建筑首层也增加(趟龙门,满洲窗),把广府文化的“窗”和“门”放大运用到建筑上。从心里上能缩小高层建筑的尺度感,也体现了广府文化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主体颜色采用灰砖墙与白墙结合的设计,适当点缀砖红色,通透的玻璃栏杆,抽象的体现广府文化建筑色玻璃的运用手法。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现代新东方主义建筑风格立面设计。

3.2居住空间的体现

运动员村居住建筑设计中坚持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平面布局充分考虑岭南地区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借鉴了岭南传统民居的通风体系的原理和经验,有效改善居住区内部自然通风条件,并确保在住宅户型设计中组织自然通风,使居所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充分考虑夏季的遮阳需要。同时利用岭南东南季风的气候特征,营造生态良好、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商业街借鉴和创新了骑楼形式,并且更加适应居民购物的心理环境期待,使建筑与环境景观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

3.2首层架空的作用

首层架空俗称“干阑式”,近些年被广泛用于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而运动员村采用的就是高层塔楼为主,住宅首层架空的方式。岭南人更喜户外活动,但多雨的季节,又使此种活动受阻。因此,在亚热带地区首层设支柱层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既可解决首层住户阴暗、潮湿、通风不良之弊,又满足了日晒雨淋时邻里交往空间之用既可加强住宅区的通风条件,亦可改善地面视野的限制,同时结合岭南园林设计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多元文化的融合

由于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岭南传统城市在与海外的贸易往来中接受并吸取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不仅成为岭南城市文化的特色之一 ,也构成岭南城市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产生异彩纷呈的城市居住文化现象,孕育了岭南城市特有的居住文化形态,形成了多元化的岭南城市传统居住文化。因此,岭南城市居住文化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色。

亚运城运动员村的居住主体为亚洲各国的运动员门和教练,各种文化交汇于此,更应表现居住环境的包容开放与多元融合。现代的各国文化具有三个重要的特性开放性、非线性与交互性,强调能够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使所有需要和愿意接收的人开放并实现文化共享。以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交流与互动,促进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多向交流。因此,运动员村依据运动员的工作特性,建筑设计上采用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处理,强调简洁流畅的体块和线条的组合,极富韵律感和感染力,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印象。户型与环境的设计均强调交流和对话与共享空间的多样化、趣味化,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一个开放、高效、文化共享的赛时居住区,为赛住区转创良好的邻里交往氛围与适宜的认知感受。

四、结束语

亚运城以岭南水乡风情为主题的建筑,广州亚运运动员村外观清新明快,很有岭南建筑特点,绿色低碳环保的设计无处不在,将散布在河涌两岸,传统风貌的亭台榭廊等民俗建筑小品作为游憩闲坐、散步远眺使用;传统特色的轩堂楼阁等民俗建筑作为茶饮、展示、小吃等使用;还有祠堂、民居、广场、水池、古树等建筑做主题公园,营造出一幅树影婆娑、炊烟袅袅的岭南水乡景色。

参考文献:

[1]黄捷.王瑜. 岭南城市居住文化特质的再现.[J].建筑学报.2009.

[2]刘远.岭南广府文化在某住宅小区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的实践.[J].中华民居.2011

上一篇:关于对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质量监控的探讨 下一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