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策略

时间:2022-07-06 04:19:36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策略

摘要: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本文从化学教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自主性策略、开放性策略、过程性策略和分担与共享策略等,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情境;教学内容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2-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学策略作为策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有一般“策略”所具有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特有的涵义。《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目的的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背景下,国家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了适应这样的形势,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套与上述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们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际,在宏观层次上展开了对教学策略的探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1自主性策略

自主性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经过老师的引导或自身的积极探究,使学生主动、独立地获取、应用化学知识的教学行为。

在自主性教学策略实施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心在发生着变化。开始阶段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自主的成分逐渐增加,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相对独立地实施自己的学习活动时。自主学习的目标便初步达成。

1.1强化激励尝试成功,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施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强化和归因训练等教学行为来激发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的动机态度:

(1)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当学生经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在知识、能力上获得突破的时候、当某个“差生”在学习上有了即使是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教师的欣慰心情一定会溢于言表;善于发现学生一闪而逝的智慧火花。并向全体同学宣布这种发现,使大家分享其快乐。进而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使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同学通过和组内同学的共同努力获得组间竞争的成功可能。并由这种“成功”不断累积引发出更大的“成功”。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则鼓励他们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参加化学竞赛。使他们在较高层次上获得成功的感受。

(2)强化。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及时作出评价,尤其注意通过强化所具有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自我激发出化学自主学习的强烈动机。

(3)归因训练。对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暂时失败的同学,及时帮助他们作出可控制的归因,此时的教学行为有:指出此次失败是由客观因素或不努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引起,并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提出教师的预期:对其提出批评,并对其表示出适当的不满。但在学习上不提供过多的帮助。使之感悟到教师对其学习是充满信心的。

1.2在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提高学生自主执行化学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突破口,采用教师示范――学生训练――同伴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化学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在开始阶段,以教师示范――学生训练为主。以后教学方法的重心逐渐向自主探究转移。

(1)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常见的基本方法有设计实验、社会调查、文献查阅等等。让学生掌握上述基本方法的目的是使他们获得化学自主学习的基础学力,从而为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形成作准备。

(2)掌握理科学习共有的策略性知识。化学学科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相比有相类似的特点,其研究方式都具有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特征,因而它们的学习也应具有类似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渗透自然科学学习的策略性知识教学,这些策略性知识中常见的有:举一反三策略、类比联想策略、归纳推理策略、演绎推理策略、知识的双重编码策略、结构化策略等。

(3)学会化学学习特殊策略的应用。在化学学科的自主学习中必须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化学学科所特有的策略,其中有些策略仅仅在某些特定的化学情境中才适用。教师在实践中在让学生掌握理科学习共有的策略性知识的同时,力求使之学会化学学习特殊策略的应用。这里常见的特殊策略有:整体策略、分解策略、背景反转策略、等量代换策略、守恒策略。等等。

在使学生获得基本方法、掌握共有策略、会用特殊策略和获得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应注意三者的整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解决化学问题,以期进一步提高其自主执行化学学习的水平和效率。

2开放性策略

这里的开放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突破现有教材的限制,通过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等手段,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获得开放。

2.1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同时引发开放的学习结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学情境作为起点,以开放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思维获得发散,再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主要原因或结果,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获得化学学习所必需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从中感悟到理科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2形成开放的师生关系。应改变师生之间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建立起一种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又是教学活动共同设计者与参与者的关系。同时,可通过兴趣小组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使学生的老师变为任课老师及学生自己寻找到的学习伙伴。

2.3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为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课本上未作介绍的相关化学资料,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来解释或从理论上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如环保问题等等。

2.4给学生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让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将化学学习的时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化学学习的空间从教室拓展到家庭、社会、图书馆、实验室和电脑网络终端。对于一些化学学习发展水平高、化学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同学,采取允许部分免修化学的方法,使他们充分自主地选择化学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学校同时为他们提供开放的图书馆、实验室和网络终端(当然这些同学还得参加重要的化学课外活动和考试)。

3过程性策略

过程性策略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上,在兼顾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前提下,更注重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化学课堂教学是通过适当的教学结构来实施的。传统教学中的化学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为目标而设计,其特征是“教师――知识――学生”模式,因而往往容易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形成一言堂,这样的结果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用现代教学的观点看。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应该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为课

堂教学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终生发展所必需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使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发现真理、获得新知的体验(尽管它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可以在活动中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发现化学规律、探求化学新知的方案或实验步骤,参与寻求真理的实践活动,从而得到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并从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作好引导和调控);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获取化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可使学生从中感悟出探求和掌握化学新知的一般方法,这样的结果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课”所无法达成的。

4分担与共享策略

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自主”、“开放”,要让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来,那么这堂课一定是充满着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人际关系的确立。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生――生关系。

为此,我们提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分担与共享关系的假设。分担:集体中每个成员应当分担他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情感负担,真心实意地帮助其越过这种障碍,消除这种负担,并从中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合作所进行的事业远比竞争有意义;共享:分享他人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和进步的喜悦,并由衷地在言行中表露出来,同时也共享他人获得成功的成果。

分担与共享是一种多边立体互动的关系,其中包含了下列三大关系:①教师对学生的分担与共享;②学生对教师的分担与共享;③学生对学生的分担与共享。在以上关系中,后两种关系受到第一种关系的影响和调控。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分担与共享在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如下着重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分担与共享。

教师对学生的分担与共享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如下形式表现:善于分担学生的情感负担和在学习中存在的认识错误和思维障碍。教学上对于某个比较复杂问题的解决,可以用此原理通过分解或恰当的比喻,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测学生在哪些问题上易出现偏差,并及时架设探求新知或发现规律的桥梁。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学生的一员与他们共同活动。

在教师对学生分担与共享的引发诱导下,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分担与共享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并得到强化,这就使课堂教学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帮助的氛围。人的安全需要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此时的学生会有一种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满足自身爱与归属需要的欲望,这时教师便无需刻意追求,可通过寻常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氛围调控到理想状态。

诚然,一个教师要想用教学内容去打动学生,自己首先得被打动,要善于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言语、表情或肢体动作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师生在同一教学内容上达到情感共鸣。

教师调控教学氛围的目的并非是要在整整一堂课的进程中都使学生处于群情激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一堂课中既要有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的高潮阶段,也应有情绪舒缓的低潮时期。即使在高潮阶段,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复杂程度的不同来调控学生的激奋水平,使学生的激奋水平与认知对象的复杂程度相匹配。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和感悟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方法和途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但是究竟怎样应用这些策略。则要根据学生、教材、教师等的实际情况而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例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下一篇: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