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优势 实现新跨越

时间:2022-07-06 02:53:59

《规划》将芜湖定位为“双核”城市之一和沿江发展轴的中心城市,芜湖发展面临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表明芜湖在皖江崛起中肩负了光荣使命,担负着重大责任。我们先行先试,创新体制,加快承接,努力实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初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新中国以来国家层面专门针对我省作出的第一个重大战略规划,是皖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规划》将芜湖定位为“双核”城市之一和沿江发展轴的中心城市,芜湖发展面临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表明芜湖在皖江崛起中肩负了光荣使命,担负着重大责任。我们按照《规划》定位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体制,加快承接,努力实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更好更快发展。

瞄准更高目标 实现率先崛起

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想快容易想慢难。据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我们认为,越是经济发展速度快,越要注重调结构、促转型,否则发达地区走出危机之时,就是我们陷入危机之日。我们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全面转型、率先崛起”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四大战略”,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创新芜湖、优美芜湖、幸福芜湖,努力把芜湖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创新型城市、现代物流中心、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和安徽省核心城市。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奇瑞、海螺和华强等发展表明,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不断把握发展主导权,增强发展新优势。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打响芜湖自主创新品牌。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紧紧抓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掌握主动权,提高竞争力,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是加大创新投入。省委、省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支持三市先行先试,推动自主创新,力度前所未有。我们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强力推进自主创新。2008年财政安排自主创新资金4.8亿元,去年安排7.2亿元,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强化金融支撑,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融资机构,发挥政府性风司作用,对主营业务突出、管理比较规范、创新能力较强、企业家素质较高、发展后劲较大的企业,大胆扶持,支持其迅速做大做强。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设立产业转移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取得新突破。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供地政策倾斜、土地使用税奖励、担保扶持等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竞争能力,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向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通过土地使用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杜绝污染企业进入,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向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扶优扶强,优胜劣汰。

三是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既抓“顶天立地”,又抓“铺天盖地”。我们专门出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在全市选择100户企业家素质比较高、创新能力比较强、诚信意识比较高、发展也比较快的企业,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培育企业每年每家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动态管理,跟踪问效,优胜劣汰,加快形成一批爆发式增长的中小企业。

四是集聚创新人才。牢固树立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围绕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创业富民,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物。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宽容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浓厚社会氛围,让一切创新创业的源泉在芜湖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

突出产业高端引领、低碳循环,千方百计调整产业结构。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召开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动员大会,实施工业强市和三产兴市“双轮驱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做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努力打造汽车、材料、光电3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2个千亿元企业和若干个百亿元企业。

一是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全力支持奇瑞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强技术、资本、市场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箱、高效率发动机、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机器人制造等,争取早日跻身世界著名汽车企业之列。进一步发挥海螺集团的生产技术、装备、人才、资金和管理优势,大力发展能耗低、排放少、资源利用率高的大型水泥产业集群。加快新兴铸管、精诚铜业、鑫科材料等企业项目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关联产业转移,打造国内一流的铜基材料加工基地、玻璃产业基地。推进美的日用家电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知名电器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提升发展水平,打造国内一流的家电产业基地。

二是加快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积极跟踪对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好、大、高、新、外”项目,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全力推进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光电、信义光伏玻璃、明远光伏电池等光电项目,努力打造中国“光谷”。推进海创节能装备制造、杉杉生物药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要求各县区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选择一两个基础好、潜力大的产业,重点培育,重点投入,市里跟踪配套,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定时间,一抓到底,力求突破,加快形成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

三是着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三产,是践行科学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谋划三产发展,提出重点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产业发展和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现代服务业,明确发展目标,出台培育政策,积极承接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辐射,不断促进三产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力争三产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努力把芜湖建设成为与长三角紧密联系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端化。

大力实施统筹城乡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抢抓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目标,实行区域联动、市域一体、城乡统筹。

积极推进区域分工合作。积极与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强对接,推进宁安城际铁路、京福客运专线、皖赣客运专线、合芜杭客运专线,淮南线、皖赣线、芜宣杭线、宁芜铜线四条铁路提速扩能电气化改造和芜湖火车站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芜湖将在半小时到南京、1小时到杭州、2小时到上海,3小时到武汉、4小时到北京、福州,芜湖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加快芜雁等高速公路建设,早日开工建设徐福高速公路芜黄段和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芜申运河、漳河航道综合治理工程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的航运枢纽。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建立共同的金融、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平台。加快做大上海产业转移试验区规模,承接长三角产业辐射,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大对转移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动芜马同城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交通路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全面对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错位竞争,共同发展,做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增强皖江城市带的经济活力。

积极推进市域一体、城乡统筹。今年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出台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意见,努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优美城市。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做大县城规模,深化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改革,不断降低进城门槛,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协调互动,通过不断调高、调新、调优、调强产业结构,改善城市人口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大力实施和谐发展战略

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要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发展好一点。实行挑商选资,严把土地、环保两个闸门,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控制镇级工业园发展,调整考核指标体系,减少固定资产投资、GDP、财政收入等指标考核权重,增加节能降耗、排放、土地利用率等约束性指标考核权重。在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体现低碳的理念、生态的标准、环保的要求、绿色的责任,努力破解制约我市“十二五”发展的土地供应、环境容量、节能减排等瓶颈性问题,让芜湖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社会发展,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切实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保障个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把芜湖建设成和谐幸福的城市。

(作者为中共芜湖市委书记)

上一篇:民意不应该在重建“夜郎”中缺席 下一篇:抓住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