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时间:2022-06-30 02:12:17

芜湖被确定为示范区的核心城市,这是芜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芜湖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我们按照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大城市的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芜湖被确定为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芜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芜湖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我们按照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大城市的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示范区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成立了芜湖市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陈树隆为组长,市长杨敬农为第一副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县(区)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建了推进示范区建设办事机构,落实了办公场所和办公经费。皖江办下设综合、规划、产业、融资、财税政策、宣传、合作、督查等8个组,综合组从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财政局、发展研究中心抽调5人,常年集中办公。其他各组根据工作需要,随时抽调人员,集中办公,确保省皖江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能够及时落实到位。

加大示范区宣传工作力度

我们围绕示范区整体推介,制定了宣传工作方案,整体谋划示范区宣传工作。一是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芜湖日报、大江晚报、芜湖电视台等市直各媒体在重要版面或时段统一开设了“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宣传专栏,芜湖日报还组织刊发评论员文章,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及时配发短评,重点宣传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宣传国家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扶持政策,宣传芜湖的投资环境,及时动态消息,推出有关报道,营造全市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开展了网上宣传活动。政府网站将示范区建设作为重要的宣传内容,主动与国家部委和国内外投资促进机构进行链接,及时更新。今年以来,省级以上媒体对芜湖示范区的宣传报道达96篇,其中中央媒体14篇。5月21日《人民日报》、6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决策》杂志整版宣传芜湖示范区建设,6月22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城市影响,促进示范区建设。五是加强工作宣传。编印工作简报35期,及时反映示范区建设情况和承接产业转移情况。

制定芜湖市示范区实施方案

我们按照示范区规划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结合芜湖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提出芜湖市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承接转移的重点产业、载体建设的重点和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3月10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各县区、各部门贯彻执行。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对示范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强化政策扶持

我们加强了政策争取,抢抓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加强了与规划起草小组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联系,经过努力,确立了芜湖的核心城市地位,把芜湖核电站、综合保税区、开发区升级等一批事关芜湖长远发展大局的工作纳入了规划。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出台后,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门召开会议,学习文件精神,部署落实和争取工作。市直相关部门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争取目标和工作措施。市财政局牵头,政策组主动与省直有关部门联系,了解资金安排意向,做好相应准备。市国土局精心准备了22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争取纳入省用地计划指标单列。市人社局制定了皖江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建设方案,近期将报省皖江办、人社厅、发改委,争取政策支持。二是研究制定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支持政策。对芜湖市出台的支持承接产业转移、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进行认真梳理,编印了政策汇编。市人民银行芜湖支行、市纪委等部门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支持示范区建设。

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我们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引导,推进示范区建设。一是做好省专项规划编制的配合。根据示范区建设要求,及时制定了《关于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省直有关部门牵头编制的9个专项规划,每个规划都明确了牵头和配合单位、分管领导、联络员,保证专项规划编制资料收集有单位牵头负责,及时上报;征求意见有部门牵头组织,按时反馈。二是加强芜湖市相关规划的编制。根据省皖江办要求,结合芜湖实际,我们确定编制和修编7个专项规划。目前,《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始启动,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已上报省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近期将上报省政府审批。《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正在抓紧编制,《综合交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芜湖市综合保税区规划》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省政府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对接

我们始终坚持把产业对接、承接转移作为示范区建设的第一要务,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强化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打好示范区“金字招牌”,在北京、深圳、厦门、上海、宁波设立5个招商机构,从市直各部门抽调25名优秀干部,驻点招商。组织81个招商小分队,分赴沿海发达地区,上门招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专项招商活动,对接了一批项目。二是推进与央企对接合作。组织参加省政府与央企对接会,9个项目开工建设,2个项目签约。三是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神剑股份、长信科技2户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0.96亿元。顺荣汽配、亚夏汽车2户企业完成申报,1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改制辅导,初步形成了企业上市梯队。

全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载体

我们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强化管理”的要求,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一是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我们充分发挥芜湖交通、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全面启动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初步确定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位于芜湖市西南部,北靠长江,东至漳河、皖赣铁路,南依规划建设中的三环路,西至S216省道,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15平方公里,重点承接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材料、装备制造、化工、节能环保、船舶等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区域性大市场等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滨江南路延伸段、临江西路、华电大道、疏港大道、龙湖路二期、滨江污水处理厂项目已纳入2010年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二是推进加快开发区扩区升级。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芜湖县工业园区升格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按照“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原则,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的规划调整工作已经全部启动,近期将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申报,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三是全面启动芜湖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新区规划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紧紧抓住示范区规划支持芜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机遇,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芜湖综合保税区和10平方公里的为综合加工服务区,形成新的部级外向型经济发展区。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目前,全市在建的亿元以上项目25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6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个,增加9个。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生产线和扩能改造、美的集团芜湖日电基地和出口空调基地、芜湖新兴铸管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和大型铸锻件基地、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芜湖光电产业化、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LED、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芜湖重型卡车、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玉柴联合发动机、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零组件生产基地项目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

我们充分利用示范区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推进金融创新。总投资600亿元,首期100亿元的皖江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即将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为整个示范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芜湖长江产权交易所发起,皖江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中心开始筹建。二是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置换及挂钩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土地确权为保障,实施以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综合整治,解决承接产业转移“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统筹城乡“缺抓手”等问题。“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80万亩土地整治任务,新增耕地6万亩。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城镇养老、城乡医保已实现政策全覆盖,城镇养老参保率达80%,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9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3%。四是创新园区建设模式。各开发区制定了合作共建园区实施方案,重点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开发区、企业的多层次合作,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建立开发区“飞地合作”机制,实现园区共建、利益共享。

目前,示范区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一是示范区的影响力明显增强。经过密集的宣传、推荐,再加上自身的条件改善,部级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开始形成,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对示范区逐步认可,许多客商慕名而来。二是产业转移承接势头强劲。1~9月份,全市签约项目108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0个,中建材新材料产业基地、恒安集团三山基地、德尔电器智能小家电、南翔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芜湖。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32亿美元,增长13.1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15亿美元,增长18.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841.21亿元,增长65.08%。三是上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各部委、省直各部门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省皖江办、省直综合部门主动服务,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重点工作进展顺利。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申报、长江公路二桥、铁路建设等工作正在快速推进,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

上一篇:增强新优势 实现新跨越 下一篇:走出一条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