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2-07-06 01:30:48

当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高中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1.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高中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语文是学生学习的根基阶段,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大纲要求的从“能借助工具理解内容,进一步发展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转变。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学习,其最基础的目的就是借助文章的学习来积累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和形式特点,了解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主要发展流派。通过文章的阅读来培养学生文学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阅读世界文学作品,了解世界文学动态,从宏观上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积累基本的世界文学常识,为今后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阅读是高中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

阅读是高中生获取外界信息、跨越历史的长河、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获得前进的力量的。

3.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得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蕴含着无穷的文字之美。学习语文更应该加大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约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不适应新课标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高中文学作品教材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将文学作品教学放在合理的定位上开展,对教材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教师面对教材的

更新,理念的革新,他们无法准确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和任务,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核心,也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教材,更不能轻松、准确地驾驭课堂,甚至无法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力较多的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较为重视,而对学生综合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较少,没有真正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

2.高中学生对阅读学习兴趣索然。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阅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和方法的陈旧,学生对阅读兴趣索然。课堂缺失探究和互动、课堂涣散无章、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学习的乐趣,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活力。当前教学实践中这些误区归根结底是由于割裂了文学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造成的,片面强调工具性或架空人文性,而造成了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中,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教师角色的改变,将课堂全都交给学生。教师过度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夸大作用,变“一言堂”为放羊式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高中语文围绕高考运作,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成为应试教育的点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作品因为不是高考的必考点,因而得不到教学应有的重视,本应重点讲解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自读和课外阅读,教师不重视、学生没空学。课堂教学过程只重视过场而不讲究实效,没有真正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踪合素养。

三、提高高中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

1.更新师生的阅读理念,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阅读观关系到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教师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高中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被动学习的结果只会掌握部分字词而丢掉整片文言精华的“森林”。因此,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协调推进过程,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获得了阅读的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2.建立学生本位的阅读模型,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应该改革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改变过去教师为主的教学观,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难易适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实际需求为选择核心,文学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作者:李宁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分析 下一篇:日语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