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活动中的教师参与研究

时间:2022-07-06 04:53:34

网络教研活动中的教师参与研究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研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新形式。在这一背景下论述网络教研的系统层次,分析教师参与的构成、过程、外在行为表现等,并构建教师参与模型。

关键词 网络教研;活动理论;教师参与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60-03

1 问题提出

研究背景 教研是教师围绕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科教学工作展开的一种交流和学习的活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时空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如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等,那么,如何借助网络,让教研活动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呢?在这一大背景下,网络教研应运而生,成为信息化时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网络教研是一种行动研究,而进行行动研究的学者代表芭思和凯米斯都认为“参与”是行动研究的特征之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行动研究。在传统教研中,只有少数的精英教师有机会参与教研,而且这些教师往往还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在上级教研部门或学校领导的压力下去参与教研,这种参与无疑有一种交差的意味,很难实现教研的最终目标。网络教研拓展了参与者的范围,面向全体教师,因此,所有的教师都可以是网络教研平台的用户,是网络教研活动的参与者。然而,网络教研只是为教师参与提供了平台,网络教研的效果还要看教师是否参与,参与的程度如何。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网络教研中教师参与模型构建这一论题。

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网络教研”的提法,而是“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参与度的因素和提高参与度的方法上。美国Marquette大学的Joan L.Whipp和R.A.Lorentz主要从事提高远程教学中在线支持和援助的研究,他们认为对学习者提供支持和援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另一位美国学者Elizabeth Stacey认为,提高在线参与质量的方法就是建立社会存在。国内的网络教研活动在依次经历了以学科教师个人网站为基础的教学资源交流共享阶段、由教育软件公司主持的多学科教学资源交流与共享阶段后,逐步发展到现在主要由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主管部门组织或支持下的区域教学资源交流与共享阶段。从三个发展阶段来看,网络教研的组织者发生了变化,网络教研的过程都围绕促进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进行。

2 网络教研的实施过程

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凭借中介工具改造客体,不仅应该是有目的的,而且应该是有计划的,这种计划性表现为主体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策略、行为规范等进行一系列的行为操作来实现改造。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和教师专业化的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瞬时性动作,而是经历由确定主题、学习资料、制定计划、集体分享、采取行动、观察记录、反思总结、共享成果等行为片段组成的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也正是行动研究的操作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金洲在总结已有行动研究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即确定主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实施观察、反思改进。本文以此为依据,设计了网络教研的实施过程模型。

行动研究是从确定主题到反思改进再到确定主题的循环的过程,可以用环形图来表示。

在网络教研中,教师可以更容易地实现资料收集、个人学习、集体讨论、群体分享,从而很好地完成行动研究。在图1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网络教研的过程模型图,如图2所示:网络教研可分为5个步骤;五边形围成的中间区域并不是中空的,这个区域代表网络教研平台;从一步骤到下一步骤,教师依靠网络教研平台实现不同目的支配下的教研行为,如下载资源、自主学习、集体讨论、群体分享等,在图上用虚线间隔开来。

3 网络教研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参与

教师参与的构成 教师参与涉及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是一个过程中的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教师参与的质和量。

认知参与是教师心理投入的一个方面,是教师参与的核心。在网络教研中,教师通过学习教学资料、提出疑问、理解记忆教学理论、观察教学现象、反思教学过程等习得没有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改变、重组、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以备教学实践之用。

情感参与是教师心理投入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参与的动力。情感参与分为积极的情感参与、消极的情感参与和遵守规范。

行为参与是最基本的参与状态,没有行为参与,教师的认知和情感参与便难以实现。因此,行为参与是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载体,能够直接折射出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状态。行为参与表现为登录网络教研平台、发表日志、参与讨论、分享他人的经验等。其具体表现为:1)浏览/上传/下载/评论/回复/收藏公告/资源;2)浏览/创建/回复帖子;3)浏览/发表/分享/收藏/评论/回复日志。

网络教研中的教师参与模型 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是一个过程包含的三个方面,教师参与就是以对资源、帖子和日志的行为操作为基础,携带着教师的认知和情感。为了从微观的层面说明教师是如何参与网络教研的,笔者设计了教师参与模型,如图3所示。

参与模型周围的笑脸代表参与教师,认知和情感圈代表参与教师具体的认知和情感,行为圈代表参与教师的具体行为,实体圈代表教研平台中参与教师行为操作的对象,最内层为网络教研平台。4个“圈”从外到内都有一种依附的关系,即教师的认知和情感依附于行为得以表现,体现了行为是认知和情感的载体的作用;行为操作的对象是公告信息、留言、资源、帖子和日志,本文称之为网络教研平台中的实体,没有这些实体,教师的行为也不存在;公告信息、资源、帖子和日志是依附于网络教研平台存在的。

网络教研中教师参与模型,不仅从微观的层面反映出教师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构成,还从总体上说明了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过程。

教师参与有深层参与和表层参与之分,只有身心同时投入的状态才是深层的参与,如关注有价值的教育动态、分享专家的成功经验、上传整理好的教学资料等;没有心理投入的行为投入是一种表层的参与,如象征性地登录、不加辨别地下载资源、不假思索地评论等。某位教师某种行为一时的表现可能会影响对其客观真实的观察结果,然而,教师长时间的各项行为的综合表现还是能映射教师的参与状况。

活动理论认为,内部的心理和意识常包括了外部的动作和操作,外部的活动也包含着内部的思维的动作和操作。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目的和意识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心理活动,代表着教师的认知和情感,而且指导着教师的参与行为表现。因此,教师的参与行为具有表征教师认知和情感的性质,是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载体。

4 结论与后续研究

网络教研是一种行动研究,而“参与”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教师的参与是网络教研得以较好实施的保证。通过对个别网络教研平台的调查和教师访谈,笔者认为教师参与度与网络教研效果之间是一种此增彼长的正相关关系,网络教研的效果会随着教师参与度的提高而增强。

本文建立的教师参与模型还需要进行丰富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支撑,本文的后续研究可围绕行为和心理辩证统一的观点以及参与度包含质与量的角度开展,将活动理论和参与理论作为教师参与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参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人的认知、团体的合作、网络教研平台的可操作性等,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要从认知学习、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网络共同体等方面做深入的论证,以丰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雷树福.教研活动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5.

[2]刘学敏,孙崴.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个案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13-15.

[3]李银玲.教师远程培训中在线参与度的分析与计算[J].中国远程教育,2008(2):60-65.

[4]桑新民,潘华东.虚拟教研模式的构想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8):17-20.

上一篇:农村村校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GeoGebra软件让数学教学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