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

时间:2022-07-06 02:13:45

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

【摘要】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以小组共同创作作品的形式开展协作学习,将实践创作与协作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发挥实践参与和深度合作的双重作用,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建构,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创新知识产品的形成。文章在阐述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典型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的特征,并剖析了其对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意义。

【关键词】知识建构;作品创作;协作学习;实践参与

“知识建构”是加拿大安大略教育学院的Marlene Scardamalia和Carl Bereiter于1987年共同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知识建构是指通过提高共同体所实现的将远大于个体贡献总和的可能性,以及作为扩展文化成就的组成部分,对共同体有价值的思想的生产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二十多年来,知识建构的研究者一直在对其进行不断地探索,并赋予其越来越清晰和深刻地理解。Mclean认为知识建构是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小组中的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协作建构。张建伟从个体知识建构角度提出知识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Law和Wong从知识改进角度出发,认为知识建构是一种协作的、有目的的活动,通过对有关知识的优点、缺点、应用、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潜力等的分析,以达到提高知识本身的目的。赵建华将知识建构定义为个体在某特定社区中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如学习任务、问题解决等),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个体在该公共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虽然研究者对知识建构的理解各有侧重,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主要特点:①以知识和观念的改进为最终目标;②关注个体和集体的双重建构;③协作作为知识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④强调协作中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参与:⑤强调与学习者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相互联系;⑥建构结果的多元性。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是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教学新方式,即以学习者协同创作视觉表征作品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将实践创作与协作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既体现了个体实践参与的重要性,又充分发挥交互合作的优势,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思想观念的碰撞与协商,并在此基础上合作创造出新生的作品,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和创新知识产品的形成。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知识改进为目标,通过双重建构过程,实现多元建构结果的知识建构特点,提高了学习效果,历届学习者创作的视觉表征作品也在江苏省数字媒体作品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了广泛共享的创新学习资源。

一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活动实践

1 活动背景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是南京师范大学面向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开设的“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课程中长期开展的一项学习活动。该课程“从文化素质教育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将信息技术与视觉文化相结合,以静态艺术样式、动态艺术样式和网络文化样式的信息解读、作品阐释、创作与传播的机制为主要学习对象,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为目标,重在提升运用现代媒介来有效学习、表达思想、促进成长的实践能力。”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正是在这一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 活动目标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是以共同创作作品的形式开展协作学习,由若干名学习者组成学习小组,协商拟定作品创作的主题,共同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意义建构与作品创作的探讨,通过合作,将主题的意义以一定的作品形式表现出来。该目标紧紧围绕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教学目标,旨在以围绕主题探讨、创作作品的方式激发学习者自主探究的兴趣,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发挥交互合作的优势,通过资源的共享,思想的碰撞,密切的合作实现对主题知识的建构,开发出优秀的学习资源,培养学习者运用媒体学习、协作学习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3 活动内容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以主题形式开展,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现代视角为切入点,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为主题,如“传统节庆的现代符号(logo)设计”、“《易经》思想的现代视觉表征”、“由器到道:生活中的器与道”、“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现代解读”等,学生根据主题选择某个角度或某部分内容,共同探讨其深入的意义,协作创作出视觉表征作品。

4 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活动主题,向学生阐述主题,明确任务和要求,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工具支持。学生自由分组,分配角色,明确职责,并协商制定小组规则。

(2)意义建构。学习者根据主题,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面对面以及网络平台两种方式),选择主题中的某部分内容作为小组作品的主题:小组成员对所选内容的意义进行深度挖掘,并将个人观点与组员共享,通过对观点进行论证、评价,以及综合比较、共同协商,建构主题的意义,也即作品要表达的意义。小组内部对本组作品意义建构后,小组间进行交流,一方面避免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共同协商集体作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讨论协商过程和内容都被记录下来,作为反思评价的资源。

(3)作品创作。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作品的设计进行探讨,通过协商确定作品的风格、形式、内容等。根据设计目标整体规划、划分任务,结合学习者各自的优势技能及意愿进行合理分工,经合作创作出作品。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对各自负责的部分进行反思与评价,征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完善;作品完成后,全体组员对作品进行评价,并不断改进与优化。小组作品完成后,小组间分工合作,将各组作品汇聚、整合,设计集体作品。

(4)汇报评价。各组分别向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和说明,并汇报学习过程中的情况,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对各组作品及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总结性评价。最后每个学习者针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撰写一篇反思日志或学习汇报,在群体空间内共享与交流。

5 活动支持

在活动前,教师向学习者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说明活动的主题、目标、任务以及规则,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视觉文化网”(http:///)、往届学生作品集以及相关网络资源等,供学习者参考借鉴;另外还提供了相关的网络平台及支持工具,如BBS、QO群、Email等,方便学生讨论交流和学习过程的记录;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起到引导、支持、督促的作用。

6 活动案例

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研究生。活动的主题是“由器到道——解读生活中的器与道”,要求学习者通过对视觉表征相关理论的学习,从生活中找一个具体实例,阐述其“器”与“道”的关系,并以一定形式的作品展现出来。活动采取小组探究的形式进行,参与的学习者共有37人,分为6个小组。学习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理论学习:理解视觉表征中的“器”与“道”。

教师向学习者教授与视觉表征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观看的特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器与道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爿者明确“器”与“道”在视觉表征中指的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问的关系。然后要求学习者针对该方面的内容在课堂及网络BBS、QQ群进行讨论,各小组分别从“语境对观看的影响”、“表象与内涵的关系”、“眼睛与心灵的贯通”、“瞬间与永恒的差异”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并运用图片、寓言、故事、实例等进行了生动的论证。小组间通过BBS互访、班级群讨论了解他组讨论的内容和观点,并进行交流评价,以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与探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器”与“道”的实质,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为解读生活中的“器”奠定了基础。

(2)实践创作:解读生活中的“器”与“道”。

“看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好。”通过对“看”这一简单而又精深学问的探讨,学习者受到了思想的启迪,掌握了一定的解读能力,开始从生活中去观察与思考。各小组分别从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出发,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考察与挖掘,以探索其中的“道”——有对“钟”与时间流逝的思考,有对“鞋”与和谐人生的探讨,有对“毛笔”与文化传承的剖析……在各小组中,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对所选取的“器”中之“道”进行了论述,各种不同的观点经汇聚、碰撞与协商,形成对这一实例系统而深入的认以,并通过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将这些认识用作品表达出来,创作出本组作品。各小组作品形式多样,通过组问共同协商、设计,将各组作品汇聚整理成一小型专题网站,内容包括专题讨论6组、概念图42张,汇报PPT 6个,反思日志37篇。在这一阶段中,学习者不仅学会了如何去解读“器”,更学会了如何表达所理解的“道”。

(3)汇报评价:我们理解的“器”与“道”。

作品完成后,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作品,汇报作品的设计理念及作品形成的过程,呈现各自所理解的“器”与“道”。然后通过小组的自我评价、组间互评还有教师评价提出对作品和学习过程的改进建议。最后,学习者每人写学习汇报或反思日志,对个人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分享活动的收获及感想。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不仅通过反思和多方面的评价获取了改进学习的建议,更学会了如何学习和思考,正如学习者提到的“只有在看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思考和总结,才能够打破自己已有的思维方式,达到更高的层次”、“除了借助课堂的帮助来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平时自己在生活中也要学着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纵观天下,博览众彩。”……教师也通过这些信息获取了更好地改进活动的资源。

二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活动特点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实践性,即通过参与作品创作的实践来开展学习,提高实践能力;二是注重创造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设计者更有一千个不同的理念、设想,当然也会产生一千个不同的产品,通过这种多样性促进创新的产品的形成。具体而言,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弹性和贴切的主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片段和分散式的学习不利于知识的深入推进。以主题为形式的知识建构能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学习者既能习得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又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知识探索。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以主题化的方式开展开放性探究活动,使学习者既有共同目标的指引,又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且活动选取的主题多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现代媒介为中介,以生活实践为视角,让学习者以现代的眼光、个人独到的视角,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创作出现代化、创新性的视觉与媒介学习资源。如“传统节庆的现代符号(logo)设计”让学习者通过对传统节庆的解读为其设计现代传播符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唤起学习者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同时又使之与学习者的生活和经验密切联系,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习者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与思考的意识;此外,在这样一个主题式的开放探索空间中,学习目标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而是更关注于知识、观念、思想的改进,学习者之间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有利于学习者多元观点的表达、碰撞并激发新的思想。

2 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文本表征与视觉表征相结合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驱动教学主体参与协作知识建构活动,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终极原因和启功器。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富有挑战的任务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在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中,将文本表征与视觉表征作为活动的双重目标,不仅注重作品形式的设计,更注重作品内容的建构,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活动中紧紧围绕双重目标设置相应任务,根据教学活动的三个主要阶段“理论学习-实践创作-汇报评价”,学习任务依次为: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围绕给定的问题进行分组探讨,实现理论知识理解的文本表征;根据活动的主题和要求,分组协同创作出作品,实现主题意义的文本与视觉双重表征;对作品和学习情况汇报、评价,并写反思日志,实现学习情况的文本表征。共同的目标和挑战性任务是知识建构重要特征,不仅有助于形成集体驱动力从而向学习目标不断接近,同时也为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和教师调控提供了一定保障。

3 丰富的资源和工具——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相结合

资源与工具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中,其作用更为凸显。在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活动中,不仅提供了现实学习环境中的资源与工具,如课程资源及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还提供了虚拟学习环境中的资源与工具,如专题学习网站、往届学生作品集等网络资源,以及BBS、QQ群、Email等支持工具。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资源和工具的结合延伸了学习的平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为学习者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信心;同时也提供了支持学习者个体知识建构和集体知识建构的环境,能有效支持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并记录交流内容,为知识的持续更新提供了基础。

4 多样化发展性评价——专业发展与素养培养相结合

由于学习者先前经验的独特性、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情境的特殊性,学习者的建构结果是多元的。且从课程目标上来说,不仅注重学习者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注重其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活动评价中不仅关注学习的效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采用多样化的评价,着重于学习者的发展性评价。具体而言,一是采用多主体评价,即自我、他人和教师的三方评价;二是从不同角度评价,既有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评价(包括主题意义的深刻性、作品形式的新颖性、作品的艺术性等),也有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参与的积极性、协作交流的深入性、学习氛围的和谐性等):三是评价方法多样化,不仅有过程性的评价,也有总结性的评价,并综合使用口头评价、评价量表、档案袋等多种方法。这种多元的评价对于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学习者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建构中学习者观点多元和学习结果多样的特点。

三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对促进知识建构的意义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不仅有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与建构的过程,更有对意义的表达与创新的过程:不仅有理论探讨上的协作,更有实践创作中的协作,对于促进知识建构与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

1 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发挥社会文化的中介作用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个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下建构的,因此所建构的知识与社会文化脱不了关系;所建构知识的意义虽然是主观的,但不是随意建构的,而是在与别人协商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和修正,并受到当时文化与社会的影响下建构的。可见,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知识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的、特色的物质和精神瑰宝,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财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流传千古,不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更寄寓了我们对“真、善、美”的期待与追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已不仅仅是传统习俗,更是合家团圆、和谐美好的象征:中国古代乐器源远流长,不仅是弹奏美妙乐曲的神奇工具,更体现了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手艺,文人雅士们的优雅情怀……在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中,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选择与课程知识相关的主题,鼓励学习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不仅能与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密切结合起来,更能有效唤起学习者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充分发挥社会文化的中介作用,引导学习者以现代的视角和媒介手段表达传统文化,促进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深度建构,同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 以作品创作的实践活动,发展“从做中学”的实践能力

科尔(M.Cole)在“文化实践论”中指出,人类的心智活动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特定课题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支持协作学习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采用结构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不仅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强调生成一定形式的作品,在教师系统的教学设计下,将理论探讨与实践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者通过参与实践学会了情境中的知识,学会了如何在该情境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在做中学”的实践能力;然后通过在行动之中不断进行反思,改进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也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达到“以学促做”的目的。这二者的结合使学习者在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激发出探索的热情,并在探索过程中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促进了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 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双向建构

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鼓励学习者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有利于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制订计划、选用方法以及自我调控,从而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而协作学习又可以使学习者在共同体中获得客观评价,促进学习者进行反思,同时发展其合作交往的能力。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将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结合起来,使两种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上述案例中,学习者首先运用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生活中的“器”,解读其中的“道”,设计其表达形式,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与同伴的辩论、协商等互动对自己先前的认识进行重新建构,达到对这一主题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更新,实现个体知识的建构。小组内部对本组所选“器”中之“道”进行交流探讨,主题意义不断深化与提升,在分工合作、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小组的分布式技能得到有效利用,小组整体技能得以提高:而小组间的协商、汇报、评价,使集体的知识得以不断修正和完善,组间共同整合、设计集体作品,使集体形成一个系统运转的有机整体,实现了集体知识的建构。这样使个人知识建构与集体知识建构形成有机统一,达到个体与集体互惠双赢的目的。本文参考了钟志贤教授的知识建构连续统模型,描绘了在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中个人知识建构和集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如图1所示)。

4 提供丰富的“给养”环境,搭建学习者发展的支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学习者存在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种发展水平,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习者向潜在发展水平发展。在知识建构中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给养”,为学习者搭建支架,促进其向潜在发展水平的发展。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包括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多样化的子活动,活动规则和策略,以及教师指导与调控等支架。学习资源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为学习者提供重要参考;学习工具帮助学习者查询、获取、处理信息以及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记录学习过程,支持评价和反思;子活动包括了讨论、创作、汇报、评价等活动,“在知识建构中,活动是学习者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内隐和外显行为”,通过多样的活动,促进学习者完成任务,向目标迈进;活动规则和策略为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教师则为学习者提供引导和帮助,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学习者的协作交流。这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参与程度。

5 多样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知识建构关注学习者对观念的持续改进和群体知识的推进与创新,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因而在知识建构中的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评价不是作为一种检测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对学习过程反馈与反思的工具,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从不同方面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着重学习者的发展性评价,旨在以评促思、以评促学。知识建构的评价观充分肯定学习者对事物、现象的不同认识对丰富事物、现象的意义和创造多样化的知识产品的积极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个人的发展,更能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于创造更加包容、多样、丰富的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评价观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发展,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发挥所长,都有“用武之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经长期教学实践的积累与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不仅在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创新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还创作出了优秀的可共享的视觉表征作品,成了新的学习资源。

上一篇:ARCS模型视角下小学单词教学游戏的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