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影响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7-06 01:10:52

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 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分析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跨国传导机制,进一步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非接触途径对天津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关注的问题和有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经济;跨国传导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2-0022-04

一、国际金融危机跨国传导机制分析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继而传导至其他国家并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影响。因此,分析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跨国传导机制和渠道。与以往的金融危机相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贸易溢出效应

国际贸易是现代国家间经济交往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之一,贸易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因此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途径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更强更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进口额约占世界总额的16%,并且长期保持对外贸易逆差,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国际需求直接造成显著影响;二是美国金融危机已经造成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产生间接影响和波及效应,这种波及效应对贸易出口的影响时间可能更长;三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基于成本优势的出口面临反倾销和反补贴压力加大;四是汇率变化造成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影响其他国家出口竞争力。如2007年5月至今,美元对人民币约贬值超过10%,造成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与暴发于其它地区或转型国家的金融危机相比,本次金融危机的贸易溢出效应相对更强,渠道更多。

(二)金融溢出效应

目前,国际资本流动已经超越商品流动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最活跃的力量,同时也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一个重要途径。金融溢出效应是指一国发生金融危机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后,通过国际金融市场、银行体系或机构投资者的运作,引发国际资本流动致使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流动性不足,形成危机的跨国传导。美国作为世界上金融系统最完善,金融机构最发达的国家,曾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市场。但危机爆发后,一方面,美国金融机构被迫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撤回大量海外资本,加剧了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另一方面,为达到最低资本金充足率和保证金要求,持有美国不良资产的外国金融机构开始收缩贷款,使金融危机进一步在国家间传导。美国金融危机的金融溢出效应对欧洲国家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

(三)季风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动的全球化成为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助推器。通过全球化这一传导渠道,由于共同的外部冲击而形成的季风效应在现代金融危机的传导中越来越显著。季风效应主要是通过产业联动效应和政策冲击传播。随着生产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出口产业将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融危机会沿着产业联动效应的渠道传向其它国家。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龙头,某个产业受到的冲击会通过产业联动效应将影响传递到其它国家,如美国汽车行业受到冲击后,对相关上下游行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一国经济政策的变动会构成对世界经济均衡状态冲击。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占据重要地位的美国,其经济政策变化的溢出效应也是传导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净传染效应

现代金融危机表现出的快速传染特征,无法完全用贸易、金融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进行解释,这部分无法用基本面进行解释的影响被称为净传染效应。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对投资者预期心理产生影响而快速传播,特别是对于那些与危机发生国经济结构相似、地理位置相近、政治体制相同、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和地区,通过预期和心理的变化实现“自我实现”的危机传导。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其所产生的净传染效应远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范围的心理恐慌和负面预期,使各个国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快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对天津产生影响的角度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传导渠道为国际贸易和资本渠道以及非接触性途径。其中,外贸出口作为长期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是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在金融溢出效应方面,目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并没有完全放开,因而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资方面。在非接触性途径,通过心理预期方面产生的影响速度最快,并且由于对形势恶化的预期往往甚至超过实际情况,净传染效应在国际危机出现的早期对投资者、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影响较大;季风效应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为隐蔽,但其对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影响应该受到重视。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渠道。从2008年以来的出口情况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对外贸易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表现出了三个特征。

一是出口贸易快速下降,外贸进出口转为逆差。天津出口贸易额从2008年10月开始出现下降,由增长趋势快速逆转为下降,到2009年7月开始逐渐回升,但截至2009年底仍未恢复到2008年水平;并且从2009年2月份开始,外贸进出口转为逆差,在10月、11月逆差额有所减小,但12月份逆差仍达到8.09亿美元。2009年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天津市进出口、出口降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和13个百分点。必须看到,这是在提高出口退税、鼓励出口的情况下得出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部需求减少,对天津出口贸易产生了显著影响。

二是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且进一步向其他市场扩散。对主要出口市场情况进行分析,美国、欧盟、韩国、东盟和日本五大市场2008年出口额约占天津总出口额的66.3%,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显著下降。其中,美国是天津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天津出口额的20%,2008年10月天津对美国的出口额急转而下,是造成天津出口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美国金融危机对天津产生直接贸易影响的表现。欧盟和日本出口分别约占天津出口额的15%和10%,天津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在2008年11月开始下降,反映出金融危机开始向其他市场迅速扩散,并且对天津的出口产生间接影响。从2009年6-11月的出口情况看,早期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市场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8.5%、28.3%和25.07%,但台湾、俄罗斯、巴西、东盟、非洲等市场的出口同比降幅分别达到63.6%、58.85%、47.3%、46.4%和35.0%(见图1)。这表明虽然对美国、欧盟等市场的出口下降有所趋缓,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从2009年6月开始出现逐渐回升迹象,但俄罗斯等市场受到危机波及进而需求显著减少,金融危机所产生的间接贸易影响正在不断显现,对天津出口贸易的影响仍未结束。

三是三资企业出口受影响速度相对较快,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影响程度相对较深。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情况看,2009年出口分别约占天津市出口总额的13.8%、72.5%和13.6%,其中三资企业是天津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三资企业的出口下降速度最快(见图2),2008年四季度,三资企业出口同比下降17.2%,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分别增长了41.1%和21.1%。但从2009年2季度开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所受到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并且同比下降幅度超过三资企业,二季度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分别下降50.1%、35.5%和36.3%。2009年7月出口开始逐渐回升,其中三资企业出口恢复较快,2009年四季度三资企业出口实现同比增长0.5%,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降幅有所收窄,同比下降40.0%和22.4%。

(二)国际资本流动途径的影响

我国的资本项目并未完全开放,利用外资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因此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溢出效应对天津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从天津外商投资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利用外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突出表现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天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一降两升”,即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利润汇出和撤资清算上升。

在引进外资方面,根据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统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家数、注册资本和资本金结汇从2008年8月份开始显著下降,2008年四季度同比分别下降了55.6%、76.1%和81.5%;2009年上半年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比分别下降43.2%、83.4%和63.7%;2009年下半年开始回升,与上半年比,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家数和资本金结汇分别增长38%和41%,注册资本增长2.6倍。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资本流动途径对天津经济产生的影响显著。

在利润汇出和撤资清算方面,外资企业利润汇出出现短期快速大幅上升,2008年二季度快速上升到17.02亿美元,环比增长了1.89倍,同比增长了0.79倍;三季度仍然高达15.0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0.74倍;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有所回落,但在2009年二季度再次超过15亿美元。从外资企业撤资清算情况看,截至2008年末,撤资清算并未受到显著影响;但2009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清算出现快速上涨,一季度达到3.1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倍以上,二季度达到2.0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5倍(见图3)。从2009年下半年情况看,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和撤资清算开始明显下降。这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资本流出的增加,在短期首先表现为利润汇出大幅上升,随着发展会进一步引发撤资清算的大幅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天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2007年、2008年天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到52.77亿和74.2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同期天津GDP的8.0%和8.5%,相当于同期天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7%和15.1%。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和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投资挤入效应等多个途径促进所投资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商直接投资的急剧减少,利润汇出增加,甚至出现撤资清算的快速增加,其对天津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直接投资额的减少,同时也会对天津的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

(三)非接触途径的影响

通过非接触途径进行传播,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危机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最为显著和直观的是通过心理和预期途径进行传播的净传染效应。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显著,投资者对未来的判断由相对乐观迅速转为悲观。根据调查,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企业家信心指数和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景气指数开始快速下降,2009年一季度分别达到87.7和96,较2008年三季度分别下降35.2点和33点,特别是企业家信心指数处于十年来的最低点。在国内经济基本面尚未显著改变的情况下,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转为悲观,进而对投资和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使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自我实现”。虽然是非接触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传播却是最为迅速的。

三、需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应关注危机造成的长期影响,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国际贸易途径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天津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一个主要途径。2009年三季度,天津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市场的经济均实现了正增长,经济出现明显反弹。但必须同时看到,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各国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位,经济复苏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并且存在刺激政策退出风险。此外,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长期将会造成汇率贬值压力,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国际上抬头,这些对天津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将会不断显现。

从天津的情况看,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大项目建设、深入企业帮扶等政策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必须看到外部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同时还必须关注一些在短期有效的政策在长期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建议做好长期应对准备,首先,保持政策措施的可持续性,如解决好依靠大项目拉动投资的可持续性问题;其次,避免局限于采用短期措施解决长期问题,适时转变思路调整方法;再次,保持政策连续性,引导中小企业投资者和消费者恢复信心,同时根据发展情况进行适度微调。

(二)应关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充分应对并有效促进“调结构”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还在于长期的全球经济失衡。一方面,美国保持低储蓄和超前消费,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保持高储蓄和低消费,长期处于贸易顺差。这种不平衡为新兴市场国家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巨大的国际需求,但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这种不平衡,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从天津的发展情况看,2003年以来,投资率开始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消费率逐年下降,2008年天津市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为53.6%和31.5%。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程度与其他直辖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也面对着更大的结构调整压力。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出口压力的直接影响的同时,必须关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带来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一方面,在积极支持外贸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还需要有效应对贸易转型所带来的影响,防范国际贸易发展调整所带来的出口企业经营和信贷风险,同时支持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积极支持投资保增长,满足企业合理流动资金需求帮助企业渡难关的同时,还需要应对国际产业联动效应对国内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影响,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有效支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应关注外资经济在金融危机传导中的作用,防止和减弱危机通过外资企业途径的进一步传导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资企业易于受到其国外母公司的影响,母公司的经营状况会迅速在其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中表现出来,外资企业对经济环境的研判、投资和经营决策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容易将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传递到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资企业成为传播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一个“快速通道”,其生产和出口的调整将直接对国内就业、收入和消费产生影响,同时也会通过产业关联和净传染效应将这些影响传递到国内投资和企业。因此,应重点关注外资经济的易受传染性,以及外资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传导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外资经济的监测分析,特别是加强对外资撤出的监测,对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的产业联动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外资企业出口下降和投资减少通过关联效应对天津市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影响,减弱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外资企业途径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朱民、王家强.《金融危机到经济衰退的传导:基础、渠道和信心》[J].中国金融,2009年第4期.

[2]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3] 刘东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途径和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4] 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4期.

[5] 卢盛荣.《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J].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上一篇: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运营模式选择与风险控制研究 下一篇: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