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朋辈辅导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05 07:26:29

高校朋辈辅导模式研究

摘 要: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火热,成立了专门机构却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但在大学生心理知识的推广途径中,有一种既高效又可行的方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朋辈辅导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知识推广模式,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知识的普及,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必须健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制度,提高心理工作推广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工作现状;朋辈辅导模式;朋辈讲师团

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阶梯,大学毕业就意味着独立走上社会,将失去父母学校老师保护,完全暴露在社会中。所以,在这之前高校不仅仅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让大学生更快地去适应新的环境,在面对困难时能靠自我调节,一直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更好地把心理工作实行下去是当务之急,高校朋辈辅导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心理工作的开展。

1 大学生心理工作现状

现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个高校得到广泛的重视,成立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如高校心理协会、高校心理四级网络的成立。相关机构也推出一系列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电影、心理海报、心理素拓拓展运动会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但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时,首先选择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倾诉的仅占3.2%。而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排第一位的是心理健康书籍,其次是电视台和电台的聊天节目(38.8%),校内心理咨询机构(11.4%)仅排第八位。

这一数据表明,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找专职心理辅导人员进行咨询的少,找朋友或同学进行倾诉的多,同学之间的同辈教育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心理教育工作中“师少生多”的现状比较突出,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是,真正去找专业心理机构辅导人员的人数并不多,而找朋友于亲人的占大多。所以存在的一组矛盾:心理辅导人员无法得到利用,而朋友与亲人缺少心理专业知识。所以当大学生真正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很难及时的被发现,并且得到有效的干预,心理工作的推广效率也不高,因此必须寻找把两种方式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开展大学生心理相关工作。

2 朋辈辅导模式

“朋辈辅导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但基于每个大学是现状不同,不同的大学会采用不同的朋辈辅导模式,如一些高校尝试建立四级网络模式。朋辈讲师团成立都是比较有效的心理工作普及到每位大学生的方式。一些高校进行积极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朋辈辅导模式的起源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咨询与辅导服务,因专业人员缺乏而导致学生需求难以满足这一现实问题,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学校对特定的学生加以训练,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1969年,威兰德(Vriend)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第一项研究成果。在这之后朋辈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利用与提升。

2.2 朋辈辅导的理论基础

朋辈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朋友和同辈,在高校中也不外乎同学。大家都来自各地,但有着同一种身份学生,相对心理专业机构的老师,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存在隔阂,更是一种亲近的关系。在交流中方式可能可以使得双方更能接受,也更愿意把各自的想法表达给对方,使其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得到更有效的干预。当然,在这之前必须对这些学生加以选择与培训并且平均的分布带各个群体,如班级、寝室。

3 朋辈辅导的意义

3.1 朋辈辅导模式的意义

“朋辈”是一种自主学习的体现,是需要朋辈辅导员在学业之余去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并在每时每刻关注这同学们的行为,并且做好汇报,这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锻炼着每位朋辈辅导员的耐心和细心,更是一种默默的付出。朋辈辅导模式更是一种“换位思考”模式,在朋辈的推行中,朋辈辅导员是扮演着类似与老师的角色,但更加亲近,在实施过程中更能被广大学生接受。同时朋辈辅导员也能得到演讲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的提升。在换位思考中体验到老师的不易,所以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更是一种警示,即使对老师讲的无兴趣,也能做到尊敬老师的劳动成果,因为自身体会过这种感觉:当无人可以理解自己的时候是多么的无奈。

3.2 朋辈讲师团的实际操作

朋辈讲师团是在心理协会、各级心理干部中,选的朋辈辅导员成立相关团队。每人学习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心理知识,并且得到老师相关的指导,对相关的心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多次的试讲发现自身在演讲过程中的不足,了解对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从中锻炼自己,从而得到老师同学的指点和建议。当朋辈小讲师得到锻炼提示达到一定要求后,会有相关部门安排小讲师到各分院班级寝室推广相应的知识,让班级同学选择感兴趣的心理知识。在此过程中,不仅仅使心理知识得到了传播,也使小讲师得到了肯定与更好的锻炼。同时,对于被授课同学来说,不仅仅学到了相应的心理知识,也在无意识中得到了一种激励。

参考文献:

[1] 苏英姿.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2] 朱小茼.高校大学生朋辈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08).

[3] 陈佳薇.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06).

[4] 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11(08).

[5] 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08).

[6] 梁真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上一篇:小分子团水浸梗工艺研究 下一篇: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