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病人心理护理分析

时间:2022-07-05 06:48:31

手术病人心理护理分析

【摘要】随着手术在抢救学方面的发展,手术护理学也随之形成和快速发展,对手术患者进行细致的心里护理也被重视了。手术患者既要面临生命的威胁,又要遭受躯体疼痛或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为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手术时的种种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关键词】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22-01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伤残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这是因为患者对手术有恐惧感;或者患者经过手术后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是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以后了等等。这样的状况大多数手术病人都有临床表现。

一护理方法

对照患者入院、手术前准备、手术中配合、手术后护理等各个环节贯穿起来展开心理护理。

1.入院帮助转换角色,病人入院后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通过热情、耐心、周到的护理,使其尽快实现由社会角色到病人角色的转换。建立起良好护患关系,获取病人的最大信任,为以后各阶段的心理护理打下良好基础。护理人员在此阶段应掌握病人的个性特点,使术中心理治疗能因人而异,恰当有效。

2.术前端正手术认知,对于手术病人各种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绝对化和主观片面的观念和态度,通过医护人员的权威性解释,介绍介入手术仪器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科学、必要的手术知识信息,并利用病人求治的愿望和潜力,指导建立起合理的认知态度,对手术有较为实际的看法和心理准备,确立适当预期。

3.术中实施心理治疗,安排舒适的手术,于手术准备阶段带病人做深呼吸放松[2]治疗,使心情平静,心跳规则,呼吸平稳,肌肉、关节、韧带放松,利于股动脉穿刺。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手术室做进一步的解释、安慰、鼓励,以增强病人自信心,提高耐受力,能积极配合手术实施。术中造影、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等主要环节,依病人个性特点,因人施以言语、态度、行为的不同积极性暗示治疗。

4.术后加强心理护理,手术完毕后病人往往因手术成功产生松懈心理,因此,重视常规护理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向病人强调术后严格卧床24小时、穿刺患肢制动6-8小时并保持伸直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疼痛、发热等反应,使其对此有恰当的心理准备。经常巡视病房,及时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尽量避免病人激动、烦躁,增强其康复信心。

5.出院健康心理指导,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交待复查时间、体力活动情况、指导合理饮食,帮助病人将心理控制感倾向内控,以增加正性情感水平。使病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能主动接受并运用宣泄、放松、换位思考等心理调节方法,应对不良刺激,维护心理健康,巩固治疗效果。

二护理后病人状况的分析

1.心理护理应贯穿全程,病人从入院到手术至出院,其间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情绪常有波动,每阶段的心理各有特点;介入手术又存在接触放射线的问题、造影剂过敏的可能性危险,病人在局麻状态中,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手术进程顺利与否,随时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因此需要端正病人的认知和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心理治疗,避免一劳永逸或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及做法,使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相辅相成。共性化心理护理做到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对特殊病人则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每个阶段都对病人的积极配合、正确努力予以肯定、表扬,以鼓励病人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病人自身潜力。心理护理工作还要体现出双向性的特点,即护士在自觉为病人做心理护理时,通过启发、引导,调动病人有意识地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主动。

2.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有助于疗效巩固,心理社会因素是许多病人身体康复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介入手术不仅消耗了病人的体能,也使病人的心理应激变得脆弱,依赖性增强。因此,该阶段心理应对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强调病人在疾病治疗中的主动积极作用,将病人的心态由被动接受帮助引导为主动调适应对。帮助病人增强康复自信心,正视现实,消除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进行自我评价,指导病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劳逸结合,改善全身状况,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自身免疫系统,巩固治疗效果。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对病人术后康复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帮助,究竟作用多大,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3.对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要求,首先护理专业技能病人心理问题与自身疾病有很大关系,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到熟知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熟练,急救物品齐备,工作有条不紊,对病人起到一个良好心理暗示作用,有利于心理护理的开展;其次是心理学知识加强护理人员对医学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针对介入手术的不同病人护理人员应注重注重学习更全面的心理卫生教育、心理保健知识,明了不同病人与病人性格行为特征的关系,癌症与不善发泄、长期孤独和忧郁性格的关系,使心理护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定期请心理学专家讲课,熟练掌握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最后是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能否更好地处理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是否能取得满意效果,与护理人员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善于理解和同情、富有友善和耐心、愉快的情绪、仪表整洁、镇定自若的稳健风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这样心理素质的护理人员颇受病人的欢迎。护士只有拥有健康心理才能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因此,我们经常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团体咨询,排解护士工作生活中负性情绪的影响,提高其自我调控情绪能力,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参考文献

[1] 黄洁影. 心理护理干预对手术病人心理、生理应激的影响[J]. 当代医学. 2012(17)

[3] 张龙秋,涂超群,高春霞,陈伟兰. 急诊手术病人心理状况与护理干预研究[J]. 当代医学. 2011(15)

上一篇:小儿烧伤的临床处理 下一篇:晚期血吸虫病脾大切除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