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语言对作文立论的作用

时间:2022-07-05 06:05:34

人物语言对作文立论的作用

巴西作家保罗・戈埃罗的短篇小说《炼金术士》,全文紧紧围绕“追寻梦想”这一话题展开,文中撒冷老人麦基洗德的言辞对于揭示文章的主题而言,价值最为深远,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设计的撒冷老人劝导寻梦少年圣地亚哥的话语特别具有哲理性,而且层次非常清晰,语言特别精彩,手法又很生动。

老人与少年的交谈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构成了结构上的深入:

一、由远及近,引发思考――论书的内容

当圣地亚哥逐渐淡忘吉普赛老妇人的预言时,他想到了“将会和商人的女儿在一起”,他开始看书,此时撒冷老人出现了。少年想独自待一会儿,一开始并不欢迎老人,但是因为老人能够讲出少年看的书的内容,所以他们的谈话就有了契机。老人说这本书“描写了人类在选择自身命运时的无能为力。最后它要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这个弥天大谎”,而这个“弥天大谎”就是“在我们生命的某一时刻,我们的生活便脱离了我们的掌握,而被命运所控制”。

老人想告诉少年的意思是“人要学会自己把握命运,不要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对产生这一普遍观念的原因进行挖掘,接下来的谈话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阐述。

二、陈述概念,揭示主题――论“天命”

当少年对老人产生敬畏与惭愧之情时,老人就可以表达更多内容了,因为他相信少年的这种心态会使他更认真地接受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他将进一步鼓励少年理解追寻梦想的价值。他告诉少年“天命就是-一个人总梦想着去实现的事情,每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知道他自己的天命是什么”,“在生命的那个阶段里,所有的事情都是清晰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可能的。在那个时候,人们敢于去梦想,也敢于去企慕那些他们希望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奇迹。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神秘的力量试图证明,实现天命是不可能的事”。

这里所说的“天命”其实就是“追寻梦想”的代名词,对它的解释就是解决了“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接下来,为了使观点立得起来,就应该注意对另一个概念进行解释,那就是“神秘的力量”。老人说“这种力量似乎是消极的、否定的,但实际上它是在教导你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天命”,这种力量“会锻炼你的灵魂和你的意志”,所以这种“神秘的力量”应该是指忽然出现的阻碍、挫折,从表面上看,它们必然是令人生厌的,会消磨我们的意志,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迈过去,这些阻碍与挫折就成了我们的“炼金石”,所以它们“似乎是消极的、否定的”。阻碍与挫折确实是每个人在追寻梦想时最容易遇到的难题。同时,世人这种对“天命”的放弃其实也正体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现实,造成了最后不相信梦想的结果。

此时老人的观点承上而来,讲的是“要选择自己的命运,就应该努力追寻心中的梦想,不要害怕生命中的意外的打击”。

三、反面举例,指导做法――谈“卖爆米花的小贩”

分析问题应该尽量做到全面,老人根据讲话对象的特征(少年),从纯粹的讲道理转变为举例,所以第三次谈话达到了有理有据的效果。老人指着广场一角的一个卖爆米花的小贩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也想外出旅游。但他决定先买下这辆爆米花车,然后慢慢攒钱。当他老了的时候,他会去非洲玩上一个月。他永远也不会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都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卖爆米花的老人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于是让追寻梦想的行动延期了,结果他的梦想在今后的岁月里被压缩了,变得渺小多了。撒冷老人给圣地亚哥分析了梦想不能实现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神秘力量之外的人类的某些生活需要的制约力。在含蓄地分析了追寻梦想会遇到的几点最常见的原因之后,老人等于同时在暗示少年该“怎么做”了。卖爆米花老人的故事可以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有了梦想就要抓紧去实现,要突破一切障碍,而不要让它延期,否则梦想就不再完整了,人生的每个时期都应该可以用来追寻梦想。

老人还提到了“爆米花小贩的地位比牧羊人高得多。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家,不必像牧羊人那样露宿旷野。比较起来,父母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而不愿意嫁给牧羊人”,“人们关于爆米花小贩与牧羊人的看法,竟比自己的天命重要得多”。这些话将人类在经济束缚下的不理想的表现普遍化了,将原本只属于个别人的缺陷提升为对人类普遍的劣根性的认识,这样一来老人所说的话就不仅仅是讲给少年听的了,它应该是用来激发所有的读者的思考的了。

四、弥补策略,推进思考――谈“找绿宝石的矿工”

接下来,老人又举了一个故事为例,这个例子与前面的故事不是简单的并列的关系,而是一种推进的关系。老人讲的故事是这样的:“―个礼拜前,有一位矿工为找绿宝石而抛弃了一切,他在一条河边整整干了五年,敲碎了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石头,但一无所获。其实,只要他再多看一块矿石――仅仅是再多检查一块石头,就会发现他找了五年的宝石。因为矿工已经为他的天命牺牲了一切,所以老人决定帮他一把。老人变成了一块石头,滚到了矿工脚下。由于五年来一无所获,矿工非常愤怒和沮丧,他捡起那块石头,把它扔到了一边。因为矿工很用力,石头落地时便破碎了,就在那块石头里,藏着一块世界上最美丽的绿宝石。”故事中,矿工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其实他还是可以看见真正的宝石的,但他仅仅因不能“再多检查一块石头”,所以就与真实的宝石失之交臂,虽然他后来看到了一块宝石,但毕竟是一个假象,因为那是撒冷老人变化而成的,最终还是会回归原状。老人的做法只是给他暂时的安慰。老人的善意安慰中包含的仍然是深深的惋惜。这种惋惜的根源就在于矿工追寻梦想,和卖爆米花的那人比是属于即刻行动且付出巨大代价的人,只不过他没能将这种追求坚持到底。

老人接下来所说的话十分精彩,他说“人们很早就开始学习生活的道理,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早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人生就是如此”,“流水能冲开宝藏,使之袒露于世人之前,也能带走珍宝,将它掩埋”。这里,就相当于写作中对于典型素材的延伸议论了。跟矿工相比,很多人更难做到坚持梦想,这可能来源于人们对生活道理的学习,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那么越早认识生活的现实性的人,就越难将梦想中的愿景变为现实。“流水”比喻的就是时间,时光流逝,使我们不断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是因为没有及时把握,没有坚持到底,所以反倒使我们失去了很多原本可以得到的珍贵的事物。

五、总结言辞,升华主旨――谈报酬

在老人把少年说服之后,他提出了交换的条件。他希望少年能够把放牧的羊群的十分之一先给自己。跟前面作出预言的吉普赛老妇人相比,老妇人要的报酬是今后能得到的珍宝的十分之一,撒冷老人要的是眼前能拿到的东西。于是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一开始便把自己还没到手的东西预支给别人,那你就会失去为之奋斗的愿望。”

老人的话等于在总结关于“追寻梦想”这个话题下的所有阐述。他首先告诉少年要想达成任何目的都得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不要预支,这种代价应该是实际的付出。

撒冷老人的劝导过程正好构成了一个很好的写作结构,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思想很深刻,分论点很鲜明,同时又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观点与材料结合得丝丝入扣,言辞精辟,手法多样。从形式到内容都值得好好学习。而且记叙文,尤其是小小说,要想在考场中通过千字以内的篇幅去吸引读者,那是很困难的,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交代故事,表达情感,阐述道理,等于是用记叙文的形式去写议论文,又能让读者不知不觉地把重点放在了其中的观念上,在表现哲理、揭示主题方面,无疑要比一般的记叙文效果鲜明。

上一篇:语文课堂:呼唤艺术留白 下一篇:从效能视角探讨新课改下的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