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时间:2022-07-05 10:22:16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摘 要】 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朗读、质疑解惑、综合性学习等途径,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语文教学进入既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又发展学生能力的境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想象力 语文教学 培养

读好作品,犹如品茗,味醇可口,沁人心脾,神游其中,思接千载,如人无人之境,优秀文学作品总是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欣赏者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去品味去再创造蕴涵其中的审美形象,进入审美情境。有人形容“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失去了翅膀”。生活因想象而变得丰富多彩,学习因想象而更趣味无穷,许多发明创造也缘于想象,可见想象在人类生活中多么重要。

有位老师曾做过有趣有测试,他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形。问“这是什么”?小学生有许多奇思妙想,诸如苹果,孩子的脸,老师的眼睛,火红的太阳……而成年人的回答平淡无奇。人们不禁要问:“成年人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究其根源,是传统教育模式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它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致使他们思维僵化,无新鲜活力。新世纪需要的是思维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强的人才。因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是摆在每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朗读应以学生为主角,培养思维想象力

现代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学”,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朗读教学亦如此。好的文学作品,譬如语言优美的散文,节奏铿锵的诗歌,情节动人的小说、戏剧等,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因为朗读能让学生自主地进入作品情境之中,去领略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去体味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去解读作者的丰富的情感,去展开思维的翅膀,生出无限的美好想象。

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学生课外阅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诚然,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情感的把握,能够把学生带入一种如醉如痴的情境中,但是,语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去朗读,去创造情境。学生自主的朗读。就会主动地去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思想情感,开启自己的想象翅膀,学生原创想象就不会受别人干扰。朗读时,不仅要学生读其“形”,更要读其“神”,神情并茂才是佳境。

朗读有四步:读准(字音要准,节奏要准),读畅(熟练),读情(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发挥想象,仔细品味)。真正进入情境的朗读,学生不禁会“手之舞之”,达到忘我的境地。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咚咚,或如急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想象的双翅在作品中尽情翱翔。

二、质疑解惑,须留给学生想象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问题的重要性。读书提倡“怀疑精神”,能够有疑,可阅读用心之专,思考之深入。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却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授课老师们精心设计各种问题,制定标准答案,再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往“智力陷阱”里跳,而学生回答异彩纷呈,与老师的标准答案稍有差距。老师就简单的判为错误。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位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像镰刀,有的说像豆角,有的说像发夹等等,但最后老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多么可笑,孩子们的想象可谓“丰富多彩”,然而老师的标准,令学生瞠目结舌。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长此下去,学生还敢说还敢疑吗?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思考能力的木偶吗?孩子的想象力就这样被无情扼杀了。事实上,语文阅读中的设疑解难,应该让学生放手去做。老师不做那种“启而不发”的角色。在设疑中,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有创新的回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称赞。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质疑,问题的提出或解决,由学生自主的去完成或小组内解决。老师尽可能的去爱护学生的原创想象,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现代教育以发展学生作为重要的理念,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正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体现。

三、利用文本“空白”,培养学生想象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常有“空白”。即作品中没有明确写出但向读者暗示或提示的部分。这些以“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丰富的“有”。老师在教学中,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字弥补出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

文学作品中耐人寻味处常在于“空白”,因为“空白”激起读者无尽的想象,他使读者有去填充它,完善它的欲望。教师应通过暗示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创造,去设想,只要合情合理,皆应给予肯定:譬如《孔乙己》一文,在同学了解了孔乙己的社会性地位、性格、品行及受害根源后,让大家去想:孔乙己之死如何?文章结尾写到:“我到现在都没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到这里会思索他的结局如何?到底怎么死的?联系前文,学生可能会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制度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都不能。这时,学生已张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里冻死。有的说活活痛死,有的说饿死……众说纷纭。可谓见仁见智。对文学作品的结局进行续写。这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办法。莫泊桑的《项链》结局,出入意料,而补写其结局,能拓展学生思维与想象力。当玛蒂尔德发现项链是假的以后。她将会怎样?她能正视眼前的现实吗?她会懊悔吗?她以十年的青春为代价,买了一条真的项链,她值得吗?她和她的丈夫路瓦栽又将怎样去生活?她对佛来思节夫人是仇恨还是感受激,抑或内心很坦然?让学生们自己去写,一定很精彩。

诗的语言是精练含蓄蕴藉的,要求以简约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人是最具想象力的。诗的语言跳跃性很大,“空自”更多,这需要读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去填补它,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那是怎样的一种绿呀!“绿”的景象如何?山绿了,水绿了,还是草绿了?满眼皆是绿,还是绿野千里?这都需要读者去想象、创造、描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极言春意之广袤,题为《江南春》,并不为过。

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常因“空白”打破了他们的连续性,这就需要教师以暗示法,引起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填补空白,从而达到发展想象力的要求。

四、综合性学习,还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新课标语文教材,第一次编写了综合性学习。它重在培养学生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基本能力。语文教学的极终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例如,新课标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就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小活动:“老照片的故事”以一张或一组家庭照片为引子,与家人进行交流,了解家人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一件家庭物品”也是通过交流、询问,了解家庭故事。并把它写成作文;“妈妈的唠叨”则是模拟了一种生活情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再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作文。很显然。这三个活动在形式上给学生留出了想象的余地。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各个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兴趣活动中,由于老师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了老师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

21世纪的新型人才,是有创新能力敢于想象的人才,而不是那种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书果子,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敢干大胆想象,“标新立异”。为此,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创设问题情景突出数学概念教学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