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22-07-05 10:21:48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摘 要:研究提升教学境界,研究成就知识创新。在教育改革和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种课程纳入常规课堂教学。论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尝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粗浅认识、思考与困惑。

关键词:认识;研究型教师;研究性学习;思考

研究提升教学境界,研究成就知识创新。在教育改革和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师更需要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笔者就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语文常规教学中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其中有认识,有思考,也有困惑。

一、对于做研究型教师的认识

所谓研究型的教师,就是要能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学并不是教师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生的记忆之中,而是以学生既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来建构新知识的。”

1.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这些年,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一直在搞课改,认真思考,不难发现我们更多地关注了老师的表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其实学生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元素,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最终的目标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最终成为学习的独立者,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能我们现在还不具备真正做研究的能力,但我们有思考自己学生的能力。教师做研究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研究了,而在于你是不是思考了。做研究的本质是思考学生,而不一定非要去研究学生。即便是我们正在(或打算)做教育叙事,做行动研究或者做文献对比综述,都是为了更好地去思考学生。

2.要用智慧激活学生思维

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理,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这时如果改用研究方式教学,不仅能“激起情,引起疑”,更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主动获取知识。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二、对于学生做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倡研究性学习。要学生做研究性学习,就是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和真实的活动中自主地学习。殊不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再多也没用,而一定要引导作为‘游客’的学生,调动其对生活的积累,自己亲身去‘游历’一番。”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丰富的研究课题。作为语文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将眼光更多地集中在经典文化的传承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做“游客”,到更广阔而自由的语文天地去“游历”,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高一年级和高二上学期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大胆尝试和推进了研究性学习。

选题的背景:古代散文教学是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师要想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就必须转变以往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习惯。教学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体现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即自主学习。“自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由自主展开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基于此,我选择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设计定位为研究性专题课,旨在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研究的内容: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三篇古代散文:《赤壁赋》《兰亭集序》和《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名家力作,情、景、理,三者兼备,情景之间理趣流动。如《赤壁赋》由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箫声的感伤写到人生失意的悲情、随遇而安的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兰亭集序》作为书序,先介绍兰亭集会“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之后由宴游活动谈及生死观,再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游褒禅山记》先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赏游的过程,然后借赏游经历阐明治学观点,最后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

实施的步骤:每一个子课题分四步完成。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寻找类似及相关的内容。第二步,学生自主结合成若干个课题小组(6~8人/组),各课题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第三步,各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方法,制作问卷调查,然后在小组范围内讨论并整理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第四步,小组研究总结,汇报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高一(1)班某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

研究课题:苏轼与黄州

拟使用的方法:课本与课外文献资料、互联网、教师的指导

研究的任务:

1.走近苏轼,探寻心路历程

苏轼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为什么被贬黄州?(乌台诗狱案)

走近黄州,寻访苏轼。

2.苏轼的赤壁情结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精神状态如何?都有哪些人生的顿悟?

3.回顾苏轼作品,品评东坡印象

苏轼写过哪些作品?从他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4.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

“我”眼中的苏轼。

归纳总结苏轼的人格精神。

四、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教而方知困,学而知不足。”初次尝试研究性学习,虽说探索了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方式,也引发了不少相关的思考,其中有对经验的总结,也有对问题的困惑等等。

从教师的角度看,课改发展到今天,我们若还延用传授式教法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运用研究式,学生便可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方面审视文本、进行研究,这样更有益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构成,然而,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究竟应如何把握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与发展探究能力两者间的平衡呢?这是我的一大困惑。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接受、记忆、模仿改变为“各类活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选择性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开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尝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热闹背后的不足,一些中差生盲从应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这又该如何解决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改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我坚信只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且学且感,且行且思,明天我们就会收获精彩。耕耘不止,行者无疆,我愿执著地攀高探险!

参考文献:

[1]郭家海.教师的观念决定学生能力养成的可能.人民教育,2011(18).

[2]成尚荣.为智慧的生长而教.人民教育,2006(3/4).

(作者单位 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中学)

上一篇:借助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如沐春风 下一篇:探究式教学 彰显学生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