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7-05 08:59:08

高等学校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摘要:“生态旅游学”是近十年来旅游学和生态学交叉而产成的新学科,是高等学校森林资源保护游憩专业和旅游管理的主干课程之一。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对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针对目前“生态旅游学”的产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增强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完善考核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详细阐述了“生态旅游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旅游学;教学改革;学生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觉醒,引起的广泛争论为民间环保运动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传统大众的旅游对环境的负面效应表现在旅游给自然资源带来巨大压力,旅游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忽视了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造成破坏。因此,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迅速兴起和发展的。

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65年赫兹用生态学理念提出的旅游应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目的地负责任,属于外来语,是Ecological Tourism即生态性旅游的缩写。在美国著名旅游学者豪金斯(Hawkins)于1980年编写的名为《旅游规划与开发问题》的论文集中收录了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 Moulin)的《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本文所使用的“生态旅游”是针对乡村旅游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而言的。1983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生态特别顾问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文章中所使用的“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被赋予了两个基本含义: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1988年他又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随后,中外专家和各种旅游组织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又纷纷对生态旅游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定义。

《生态旅游学》是为森林资源保护游憩专业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本科生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理念、消费意识。然而,由于我国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晚,《生态旅游学》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也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学的教学质量是高校《生态旅游学》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至2005年3月,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349个(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的14.9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个(加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有26个),地方级保护区中省级自然保护区773个,地市级保护区42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12个,初步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这些自然保护区汇集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的精华,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2001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以中国四川省为例,2012年四川省生态旅游接待游客1.8亿人次,实现直接收入412亿元,带动社会收入1350亿元。其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乡村生态旅游分别实现直接收入59.6亿、67.8亿、13.6亿、271.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12年四川生态旅游直接收入较上年增长33.3%,占林业产业总值的24%。四川省把生态旅游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把生态旅游作为弘扬和展示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

二、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1.培养环保意识强烈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本课程选用教材为杨桂华、钟林生和明庆忠编写的《生态旅游》,本书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融合了作者们所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高度概括了生态旅游的四大理念内涵。生态旅游的最大特征是保护性,培养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学生首先要树立高度社会环境保护责任感,教学过程肩负使旅游从业人员具备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标准的重任。本课程的学习能使他们对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引起学生对旅游活动中环境保护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因此本课程教学应侧重于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根植于学生思维中,使其在今后工作领域内,有意识、有措施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避免理论课堂教学枯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目前生态旅游主要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大量相关的图像和音响资料,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如果每堂课自始至终使用多媒体,必然导致学生视觉模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次,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来不及对所学内容进行吸收、消化,影响了对后续新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应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动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多媒体授课中来,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可到某一景区进行实际调研,对现有景区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本景区二次开发方案,学生再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给教师和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和学生对其进行点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鼓励将教师课件和学生作业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等。

3.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本教材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应根据教材编写实验实习指导书,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当然,开展实践性教学需要加强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旅游企业、社区管理委员会等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设生态旅游教学的产学研基地,为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条件,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机会,促进生态旅游教学的高成效循环,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此外,为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性与参与性,还可以将实践教学基地选择到已开发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度假区、海岛、生态农业区、历史遗址区、国家公园等,或者到还未完全开发并具有山地、森林、草原、湿地、海洋、人文等地理特征的生态旅游地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对旅游高等院校而言,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

4.考核成绩反映教学效果不全面,要完善考核方法。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当前,《生态旅游学》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多为笔试形式。统计成绩时,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样学生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使得部分学生在考试前搞突击,死记硬背,最终也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建议增加科研论文在考核中的比重,如科研论文占到总成绩40%,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给予评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与展望

《生态旅游学》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为取得本科生最佳学习效果,其课程内容将值得我们在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适时地调整生态旅游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扩大知识面,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云禄.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展望——以攀枝花市为例,西南财经大学[D].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3.

[2]马艺芳.大学本科生态旅游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70-73.

[3]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87-91.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资助通讯

作者简介:张秀娟(1979-),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学及生态学;吴楚(1965-),男,教授,研究方向:生态学。

上一篇: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 下一篇:交通规划软件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