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 别总是用抗菌药物

时间:2022-07-05 07:55:23

孩子发热 别总是用抗菌药物

发热是小儿时期很常见的症状,每个儿童都有发热的经历。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存在焦虑和惧怕现象,发热时过度治疗现象十分普遍,包括过多地肌注“退热针”,甚至不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其实,孩子发热原因很多,并非都是细菌感染所致。家长不要主动要求医生开抗菌药物。

孩子发热:病毒感染居多

发热是机体对各种致热原的应激反应。发热既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又是机体抗感染机制之一,发热时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动员全身各种抵抗力以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但是,发热也会增加氧耗量和丢失水分,使心率、呼吸增快,发热过高,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部分孩子还有发生高热惊厥的危险。因此,孩子发热时,家长应带其去看医生,明确发热的原因为先,然后再进行治疗。

儿童发热性疾病的病因许多是病毒感染,病程多呈自限性,除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外,精心看护和对症处理也很重要。但不少家长认为用抗菌药物就能退热,而且越贵的抗菌药物效果越好。其实,抗菌药物是一种治疗细菌、真菌和非典型微生物感染的有效药物,每种抗菌药物只能杀灭或抑制若干特定的菌种。对付病毒引起的疾病,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因为它并不能杀灭病毒,消灭病毒主要靠抗病毒药和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例如: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病毒感染,无并发症者在病程5~7天后体温会自行下降,这与抗菌药物使用与否并无关系。抗菌药物也不是越贵效果越好,

抗菌药物:滥用危害严重

据统计,我国有79.4%居民有自备抗菌药物的习惯。当孩子有点流涕、咳嗽时,很多家长就凭经验给孩子服用抗菌药物,甚至几种抗菌药物同服或频繁换药。如果盲目滥用抗菌药物,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其一,会渐渐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抗菌药物失灵。因为抗菌药物要杀灭细菌,细菌为了生存也会进行抵抗,产生耐药性。外界环境和人体皮肤、口腔、鼻咽部和肠道内普遍存在细菌,有些细菌是不会致病的,甚至对人体有益。从抗菌药物被人类用作杀灭或抑制细菌的这一刻起,就不断产生高度耐药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社区相关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甚至近年发现的“超级细菌”等。

其二,引发不良反应,导致肝肾功能受损、过敏反应(休克、药物热、接触性皮炎等)、造血功能障碍(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甚至破坏儿童体内的正常菌群、导致二重感染,比如有的孩子在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发生真菌性鹅口疮。在我国,1/3 聋哑儿是由滥用抗菌药物所致,7 岁以下小儿因此而耳聋者达30 万。喹诺酮类药物对孩子长骨软骨发育有潜在损害;氯霉素则可导致骨髓抑制和婴儿灰色综合征。

遵守医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最基本原则是有效、安全和低潜在耐药性。如果医生诊断孩子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此时,家长应该掌握如下原则:口服优先,能肌内注射有效者则不必静脉输注。家长不要自行去药店购买抗菌药物,或将成人使用的抗菌药物掰开给孩子吃。抗菌药物是处方药,一定要遵医嘱使用。一旦使用抗菌药物,必须足量,这样才能保证药效,减少耐药菌产生机会。国内普遍存在抗菌药物每日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上的问题,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必须每6 ~ 8 小时使用1 次,而不是目前多见的1 天1 次。

此外,抗菌药物疗程取决于致病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有无合并症、机体反应性等。例如,小儿肺炎使用抗菌药物,一般用至热退、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5 ~7 天,不应无原则地延长疗程。因为无限期延长,将可能增加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对其的适应性耐药。

[药物安全] 家庭药箱

上一篇:低血糖昏迷,怎么办? 下一篇:乙肝抗病毒初始选药:一步不慎 步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