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感

时间:2022-07-05 06:53:16

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感

摘要新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但现实仍是“工具横流”,或是相对“割裂”。语文教学原则上必须回归人文主义的本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承担起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还应承担起使学生汲取人文精气、滋养精神家园的重任,是一门“人学”。语文教师就是要努力让语文课回归“人本”,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从而让他们放飞思维,实现自我。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

Put Human Emotions into Chinese Teaching

ZHOU Lilan

(Neijiang No. 4 High School, Neijiang, Sichuan 641004)

Abstract The core idea of new Chinese course is "people oriented", but the reality is still "tool", or cross relative "separate". Chinese teaching in principle must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humanism.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as a tool of the humanities, it not only should undertake to impart knowledge, training skills task, also should undertake to make students learn human essence, nourish the burden of spiritual home, is a "human". Chinese teachers is trying to return to the "human-oriented", Chinese classes for students to humanistic care, and let them fly thinking, fulfillment.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 humanities

教育的目的在于了解生命本身,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教育要做的事就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以学生理解和期待,为学生开启尽可能多的方向,让每个人全面的认识自我,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由的人。具体到语文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主要职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置,体现出语文特有的人性。

1 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感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作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准确定位,但现实仍是“工具横流”,或是相对“割裂”。即使注意了人文性,也只是一味从文本中挖掘,或是以空洞说教来替代,充其量仍是变相了的“工具性”。课堂是人与文本、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精神的全方位交融,人文精神应体现在每个细节中。尊重、宽容、关怀、民主,当课堂凸现这些人文要素,当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注他们的生命质量之时,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意义上焕发生命的光彩。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心理过程,它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两个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基本点: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新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与动物不同,就在于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生命。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美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人文美,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人文美,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人文美。语文的人文美是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师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后所体现的整体情味。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环境中去进行就会充满生机,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人文美的安抚慰藉、润泽滋养就会真正生效。在充满人文美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就会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和教师还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方法指导,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专题辩论等,将研究、讨论、交流、演讲、辩论等成为校园里一道道立体的亮丽的风景,这样的校园才像一个充满人文美的精神家园。

2 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感的有效途径

2.1 语文教学原则上必须回归人文主义的本质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承担起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还应承担起使学生汲取人文精气、滋养精神家园的重任,是一门“人学”。语文教师就是要努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的一泓清泉,回归“人本”,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从而让他们放飞思维,实现自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部分教师把“人文精神”当作“文人精神”,在教学中把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因此,语文教师对人文精神的价值要具有更强烈的自觉意识,要更主动的弘扬人文精神,把融入人文关怀作为创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有的教师喜爱文学,希望每节课都让学生受到文学的洗礼与浸染;有的教师喜爱文言,就恨不得把白话踢出语文教材。他们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更不能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此相对应,还有一部分教师则把人文精神泛化,以为“关心人的发展”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便是语文价值的沦丧。他们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基础;只注重教法的创新,忽视教法的继承;只注重学生的“发展”,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无论“狭义化”还是“泛化”,其共同点都是片面地曲解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美。

这里所说“人文本质”侧重指教育上的人文关怀,即尊重人的情感、需要,弘扬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捍卫人的尊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完美人格。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又要大胆创新;实事求是,从“语文”的实际出发,既要尊重语文的工具性,又要注重融入人文美的清新气息。

2.2 语文教学思想上必须渗透人文主义的精髓

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美教育上,首要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精神底蕴,这种底蕴应是理想的、浪漫的,能给生命一种亮色的。别林斯基说“年轻时要追求虚幻的东西”,青年时代是“做梦”的季节,不能过早地把学生培养成太“现实”的人;到成熟以后,美梦破灭,在破灭中升华,这样方能上升,达到永恒的精神和谐。人文教育给予的这点亮色,帮助学生在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不绝望也不走向虚无。语文教学,第一要旨就是要渗透人文主义的精髓,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语文,在自己的人生大道上昂首阔步。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反复强调:“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应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所有这些宝贵而美丽的精神素质可发概括为‘青春的精神’。”培育学生的“青春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

只有走好第一步,才能走好以后的路。如果所有教师都能成为“青春的精神”的塑造者,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有了“青春的精神”,那么,语文学科将被很多学生热爱,语文教学的前景会非常光明。

2.3 语文教学目标上必须培养人文主义的个性

为了弘扬人文主义传统,作为人文性学科的语文教学应该走个性化的道路。语文的主体内容是一篇篇体现个性思想、展示个性语言的课文,当然应该教出个性、学出个性。塑造有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个性鲜明的教师。如果教师们都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独具情味的教语,那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兴味索然,学生必然丧失活力、毫无个性。教学性有益于教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自意识的唤醒、创造精神的培育。没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个体难言创造精神的,个性越鲜明,创造的成就也就会越辉煌语文教师要给全体学生深情的人文关怀“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2.4 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挖掘人文主义的底蕴

语文教育人文美的过程体现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真正略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我们的汉字经过几千年锤炼,已经淀了丰富的文化气蕴,它是感悟的、包含人性美的文字,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语言中的意韵。现代人写文章过于衷“大白话”,类似于时下的报纸社论。今天的年轻人应像蔡元培生所讲的那样,在不拒绝、不逃避亦不执迷于物质世界的础上培养一种人格――超越政治、科学,培养精神信仰层的东西,而在学生的中学时代中,担负这一人文责任的,便是语文教育。

因此,人文美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人文义的底蕴。关于语言文学的研习,当然应该仁者见仁、智见智。对此,鲁迅在论及《红楼梦》时曾形象地说过:“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教《胡同文化》一时,会发现作者对胡同文化情感非常复杂: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怅望低徊……这些情感在文本中就有,学生也能够理解至于说作者对胡同文化有所保留的评价,完全可以让学生着自己人生阅历的增加,不断充实。越是经典之作,越经得起见仁见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本,只要尊重原著,完全可以各持己见,无须教师、教参言定终身。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建构人文的情景和氛围,把课文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汩汩地注入学生的心田,以勃勃的生命活力和浓郁的情感熏染,融进学生的心灵空间。从而使文本中包含的震撼人心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掘,使人文素质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人文教学百家争鸣,语文课堂春风拂面。就让我们引领学生在充满人文美的语文天国中去领会,去感受,去陶冶吧,那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以生为本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3]朱慕菊.走进新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朱昌元.名师课堂教学实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掌控万用表使用的系列实验 下一篇:借助网络手段,提升会计技能